白榮芳
摘要:山東民歌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東人民在勞動者中集體創作、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一種傳統音樂形式,山東民歌具有質樸、淳厚、強悍、粗獷、詼諧和風趣等音樂特點。
關鍵詞:山東民歌;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03-0089-01
山東民歌的體裁分為勞動號子、小調、秧歌與花鼓、山歌、說唱性民歌、民間套曲以及兒歌。山東民歌在題材上也是多種多樣的,由于歷史影響和自然環境不同,各地語言的差異,使得山東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多種多樣。山東民歌具有粗獷、豪放的特點,這一特點在山東民歌中的各種號子(海洋號子、黃河號子、運河號子)中表現尤為明顯。兒歌、說唱性民歌以及一些大型民間套曲大部分是由當地故事趣聞填寫而成,更能引起當地人們的興趣,這也就是山東民歌的第二大特點:詼諧、幽默。除了上面所說的兩大特點,山東民歌的第三大特點就是質樸、淳厚。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抒情性的民歌,比如《沂蒙山小調》、《包楞調》等等。
一、旋律調式特征
中國民歌的旋律特征基本都是由產生作品之前的音樂事件決定的,都屬于線性音樂,山東民歌也不例外。旋律中的級進、大跳以及節奏節拍都是山東民歌的風格體現。山東民歌的節奏節拍都比較簡單,多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單拍子為主(2/4; 3/4;4/4),旋律整體優美、高亢,音域大致都在小字一組C音到小字二組的A音之間。在旋律中,裝飾音也運用的比較多,在旋律結尾大多部落在徵音,徵調式較多。
山東蒼山民歌《繡荷包》旋律婉轉,借荷包表達思念。全曲由兩個段落組成,節奏整齊,多以常見的二八,小附點為主,降B徵調式。全曲使用了較多的裝飾音,倚音以小三度裝飾為主,也符合當地方言的語調。這首歌曲開頭的歌詞比較緊密,在第九個小節處,變宮的加入,使得整個音樂活躍了起來,變宮“7”與上行商音“2”的小三度在之后多次出現,這種臨時性的轉調的手法,使得調性色彩更加豐富。音級進行也主要以級進為主,其中穿插著少量的四、五度的音程跳進,這種極進和跳進結合非常自然,即細膩又有張力,使得全曲更加抒情優美。
二、歌詞特征
詩言志,歌詠言,一首歌曲是否吸引人,歌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歌詞是表情達意的重要載體。山東方言對比普通話來說,帶有濃郁的“地瓜味”,“垮”也是這個方言的特色。山東人民性格直爽、豪邁,不拘小節的性格也決定著山東方言“沖”、“直”的結構特點。與多數北方地區一樣,山東方言中四聲字比較多。山東民歌襯詞運用的比較多,常見的有:“那個”“哎”“啊”“呢”“得兒”。
例1:《沂蒙山小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除了方言的特色,在歌曲中,山東民歌的歌詞語言也有自己的特點:
1.借物抒情,這種歌詞特點在小調中體現的比較多。歌詞語言簡單直接,充滿了借物抒情的優美意向。
例2:《繡荷包》
姐兒房中(啊)繡(呀就)荷(得兒)包(啦咿),手拿著(那)鋼針(描上描兒)描,顯顯你手段高(呢,哎嗨喲)顯顯你手段高(呢)。
整首歌曲的歌詞都很含蓄委婉,沒有直接表達繡荷包姑娘對于愛情的憧憬,通過描寫姑娘精心繡制荷包的情景,姑娘繡的很認真。星辰、日月都極富象征意味,表達出了姑娘的思念與深情。
2.淳樸、風趣的表達方式。歌曲《包楞調>大量使用了菏澤口頭語“白楞楞楞”“包楞楞楞”作唱詞,在這個歌曲中,一共運用了62個“楞”字,用一樣的字做襯詞在漢族民歌中僅此一家,這就形成了《包楞調》最突出的特色。詞中口頭語的加入,將正詞劃分開,使節奏顯得十分緊湊勻稱,提升了音樂旋律的跳躍性和靈動感,描述了農村婦女的當下的美好生活這種襯詞襯腔的融合,增強了歌曲的審美力度。
三、唱法特征
根據山東民歌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演唱山東民歌要以洪亮、高亢的聲音為主。在山東民歌中,號子為原始風格的代表,明末清初出現的以曲牌為主的《蒲松齡俚曲》是典型的老風格,以《沂蒙山小調》為代表的一大批新時代的民歌都屬于新民歌范疇。由于以前的原始民歌都是在協調勞動一致的基礎上產生的,曲調起伏較大,似唱似喊,因此一般都使用假聲;涉及說唱和戲劇的歌曲,旋律比較平穩,且歌詞的口語化和方言化,多用真聲為主;后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新民歌,由于科學發聲的普及化,多用真假混聲來演唱。例如原始民歌《打秋千》,這首歌曲的音域跨度為十度,演唱起來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經過張希武、姚繼剛改編這首歌,加入了花腔,音域由原來的十度增加到了16度兩個八度,運用了大跳,演唱難度大大增加,需要聲音靈活(參考山東女高音賈堂霞演唱版本)。新改編的《打秋千》作為新民歌,如果沒有科學的發聲,只憑借真聲演唱是完全不能夠的。
參考文獻:
[1]緒紅霞,劉艷.山東民歌音樂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2]張景元,山東民歌調式分析[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7.通訊作者: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