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中國打擊樂器的滾奏技術的處理,并以排鼓、花盆鼓、建鼓三種樂器為例。文中,首先闡述了筆者對滾奏這種演奏技術的概念定義及其本質內核。其次,對滾奏的基本形態進行劃分,從三個方面(時值、速度、力度)逐項開展對滾奏技術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滾奏技術;時值;速度;力度
中圖分類號:J632. 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099-01
一、滾奏的概念及原理
滾奏是一種演奏方法的稱謂,西洋打擊樂與中國打擊樂中都有這個演奏技術,只是在不同的樂器演奏中技術形式有所差異。滾奏究其本質是持續音的一種演奏方法——通過左,右手連續地密集地擊打,使樂器持續發聲達到相應的時值長度,稱為滾奏。
滾奏的技術原理是通過兩手連續,密集的交替擊打或一只手連續擊打,使樂器達到持續發聲的狀態。
二、滾奏的基本形態
滾奏在五線譜中一般是在符桿上用三根斜杠符尾來標記。雖然記譜上和西方樂理的三十二分音符標記相同,演奏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不能刻板的按照三十二分音符來演奏。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部分西方打擊樂作品和練習曲中滾奏符號上標記有數字,要求演奏者在規定的時值內完成規定的敲擊次數。這種情況在中國打擊樂作品中很少見,基本部是演奏者根據自身的技術條件以及樂曲情緒去完成滾奏。因此中國鼓類樂器的滾奏技術在實際的演奏中有著不確定性和差異性。為了能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及運用滾奏這項技術,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劃分。
(一)按音符時值區分
音符時值,也稱為音符值或音值,是音符的時間坐標。在樂譜中用來表示各音符之間的相對持續時間。按音值來看有半拍滾奏,一拍滾奏,多拍滾奏,持續滾奏。還有帶有裝飾音的滾奏,因此每種音值的滾奏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演奏手法。
(二)按演奏力度區分
力度指的是音的振動幅度。演奏力度的變化是音樂表現重要的手段之一。它不僅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加大音樂情緒的對比,還有助于音樂的發展。力度的變化是非常細膩而復雜的,因此,筆者認為力度符號是一個相對概念,不可盲目的以分貝值的多少來進行區分。只要能充分表達出音樂的動態,和情緒的轉換即可認為是合理的演奏力度。在實際演奏中,演奏力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中國打擊樂藝術表現力如此之強,與其復雜多變的聲音力度控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最常見的力度標記有pp/p/mp/mf/f/ff/sf z/fp/s fp大體上分為輕力度,中力度,強力度三種演奏強度。
(三)按演奏速度區分
速度指音樂進行的快慢,根據樂曲的風格,內容而決定的,大致可分為慢速,中速,和快速三種。滾奏的速度就是滾奏的速率。在不同的音樂速度中,滾奏的速率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樂曲速度與滾奏速度是保持一致的,即音樂速度快時滾奏速率也相應快,音樂速度慢是速率較慢。但也有慢速演奏時滾奏速率快,和快速時滾奏速率慢的情況。
前文提到,現今大多滾奏的標記與西方三十二分音符記號一致,但不能生硬的套用西方樂理知識理解為三十二分音符記號。因為各節拍速度下滾奏內速率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以每分鐘120拍的速度,4/4的節拍中演奏一拍滾奏,應該擊打8次,就是正確演奏三十二分音符的時值。此速度下滾奏從聽覺上來說已經較為擁擠。試想要是以每分鐘200拍的急速情況下標記一拍滾奏符號,仍然以32分音符的速率來演奏,這對演奏者來說顯示不適當的。因此,滾奏符號只是一種提示,進行連續,密集擊打的一種提示,具體演奏的速率應該由演奏者根據樂曲的曲式結構,情緒變化,以及自身對音樂作品本身的理解二次創作來決定
參考文獻:
[1]樸東生,李真貴,打擊樂曲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1.
[2]金健民,李民雄,中國民族器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1997.
[3]李民雄,中國打擊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龍穩,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打擊樂教師,湖北省民族管弦樂協會秘書,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打擊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打擊樂學會理事,IPEA國際打擊樂教育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