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思
摘要:“詠為教”是先秦時期音樂作品創作和傳播的途徑之一,也是統治者通過音樂教化百姓思想的手段,對當時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穩定作用。文章首先解讀了先秦時期“以樂為教”觀念的形成背景,其次闡述了“以樂為教”的具體表現形式,最后分析了“以樂為教”對先秦社會發展的影響,以期為相關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先秦音樂;以樂為教;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9.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101-01
一、“以樂為教”觀念形成背景
“以樂為教”又稱為“以樂之教”,是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功能體現的重要形式,也是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以音樂元素作為多元教育滲透的一種方法。我國“以樂為教”的觀念形成于先秦時期,自周朝開始儒家思想在社會發展中逐漸體現出深遠的影響力,統治者甚至將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工具,通過借助儒家思想教化民眾,在形成和諧社會風氣的同時,維持好自身的統治地位。基于儒家思想創作音樂,并將音樂作為教化民眾的工具,則成為了“以樂為教”的外延形式。先秦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儒家思潮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這使得音樂教育只能服務于儒家思潮的傳播需要,即通過“以樂為教”達成儒家思想的傳播教育目標。
二、“以樂為教”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以樂教化高尚德育品質
“以樂為教”的思想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是當時社會開展音樂教育的重要形式,受到儒家理念的影響,統治階級逐漸要求樂師在創作樂曲時,要融入政治性、倫理性和宗教性的元素,以此凸顯出音樂傳播中的教化價值。這里的教化價值重點指的是音樂對普通民眾在品德、觀念、行為養成方面的作用,即:使具有教化價值的音樂在民間廣為傳播,讓民眾多去聆聽這些類型的音樂,以培養自身的高尚品德,認知到國家政權對自身品德養成的重要性,達到“內外兼修”的樂教目的。周公是當時樂教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將品德養成和音樂教育融為一體,并將音樂審美教育和民眾的行為習慣融為一體,在此基礎上創作和傳播音樂作品,可以說,用音樂去幫助民眾養成高尚、遵從、規范化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二)以樂促生和諧順受觀念
將音樂教育作為和諧社會維持的支撐,讓民眾養成順受的觀念也是先秦時期“以樂為教”的表現形式。《禮記·樂記》中記載“禮勝則離,樂勝則流”,意為:禮儀和音樂教育按照一定的規則協同產生作用,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地發展。此外,當時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統治階級認為“知樂則幾于禮矣”,意思是:在通曉音樂的基礎上,民眾才能夠養成順受的觀念,整個社會才能夠有序、規范、和諧地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觀念逐漸在民眾中根深蒂固,音樂傳播的政治效應及它對民眾順受觀念和社會和諧狀態的維持效益越來越得到體現。在先秦后期,社會動蕩,戰亂紛紛,音樂逐漸成為“政和”、“心和”和“聲和”的助推劑,雖然不能成為避免社會動亂的決定因子,但也為某些地域社會的短暫和諧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三)以樂感知寓教于樂體驗
娛樂是音樂最本真的功能,先秦時期的音樂教育雖然承擔了政治教化、社會和諧促進等作用,但它最本真的功能還是得到了保留,也成為它傳播表現的另外一種具體形式。“寓教于樂”的思想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并一直延續和傳承到西周之后的各朝各代,在周朝的雅樂中,音樂教育和娛樂功能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通過音樂的娛樂功能讓習樂者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發揮音樂潛在的教育作用,確保音樂能夠在民眾間得到傳唱,才能進一步地發揮音樂的教化作用,應該說,西周時期形成的“寓教于樂”功能與現代教育中的“讓學習者在興趣被激發的基礎上產生學習能動性”的理念十分相似,是興趣化教學最早的雛形。
三、“以樂為教”對先秦社會發展的影響
對“以樂為教”進行總結歸納,不難得出結論:它是一種借助音樂傳播進行教育教化的方式。在先秦時期“以樂為教”對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音樂教育逐漸得到統治階級重視。由于音樂在對民眾德育、行為、品質等方面產生的教育作用越來越明顯,且這種教育作用與統治階級的統治需求不謀而合,先秦各時代統治階級都認識到“以樂為教”的政治效應,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例如:周文王便十分重視音樂教育的發展,在朝廷內部設立了專門管理音樂教育的部門。(2)社會在動蕩中趨于和諧。“以樂為教”的觀念對先秦各時期民眾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和順受精神的養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動蕩的社會逐漸趨于和諧穩定,對社會的良性有序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四、結語
總而言之,先秦音樂中“樂教”思想的產生和演進,對社會有序發展、民眾思想行為規范等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也彰顯了音樂的卓越教育功能,對現代音樂教育思想的萌芽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參照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忠嶺,先秦音樂與儒家禮樂理想的相關研究[J].藝術教育,2019 (12).
[2]姜楠,先秦音樂觀念中的“非感官化”與聲音政治[J].東岳論叢,201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