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聲樂作品種類繁多,結構豐富,不同的種類或結構要求不同的情感體驗方式。聲樂作品的情感表現范圍內極為復雜多變的表現過程,必須建構在真切細致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之上,才能準確生動地再造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情感表現,聲樂演唱不僅要符合作品主題形象和內容的要求,而且應在原生的基礎上,從各個方面注入新意和表現,并對原內容和主題表現意義有所擴展和延伸,從而極大地豐富作品的外延和內涵。
關鍵詞:聲樂藝術;抒情性:獨創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086-02
在談及聲樂藝術的表情機制時,已涉及抒情性問題。抒情性主要指聲樂藝術“三情”(詩情、曲情、聲情)中的聲情。因為“三情”所形成的整體情感,都要通過最后的聲情來加以體現,聲情是聲樂藝術整體情感再現的核心環節,它是集多重主觀情感于一身的集中表現,也是聲樂藝術情感表現成敗的關鍵。
一、聲樂藝術的抒情性
抒情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整體情感的表現必須依據對作品深入細致的把握和理解。既要體驗詩情,又要把握曲情;既要具有語感,又要富有樂感。因為,指意性的語言直接體現著人、事、景、物等種種確切的含義和形象以及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為此,挖掘詞義的內涵便成為演唱者表情的首要任務之一。詞義的深刻內涵則從字音先起,領會字意和句意以及主題和內容所示的形象特征。同時,不能脫離詞意本身的時代背景和環境,以及表現人物此時此地的情感體驗。對詞意的挖掘,不僅是讓演唱者了解字面的表層意義,同時還要挖掘它潛在的深層含義。
二是基調體驗的準確性。這里說的基調,也就是作品整體的情感基礎,如頌歌型、歡快喜慶型、莊嚴肅穆型、哀婉傷感型等。這里所涉及的是有關歌曲作品的體裁問題,不同體裁(如抒情歌曲、隊列歌曲、敘事歌曲、幽默歌曲、勞動歌曲、歌舞歌曲等)的作品,在情感表現方面往往具有某些特殊情緒表現的規定性,即將其限定在某一種類的情感表現之中。情感基調的準確程度是作品整體情感體現的基礎,也是內容和主題形象表現所不可或缺的。這種基調的體驗往往伴有一種設身處地的切身感受存在,不同的規定性場景和角色,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基調,它是演唱者必須把握的創作基礎。
三是情感變化的細膩性。在掌握作品基調的基礎上,隨之而來的是情感變化的細致處理。它一方面要求不放松對一字一音的情感體驗和處理;另一方面又從整體表現上要求精益求精,對于一首情感表現相對單一的作品而言,其情感表達的準確性似乎還易于把握。但對較大型的聲樂作品的情感表現,如歌劇選段、聲樂組曲、聲樂套曲等,它不僅要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時代背景、所處地位與環境以及同劇中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等,還要了解特定情節與環境中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有些作品甚至跨越了較大的時間范圍。
聲樂作品體裁與題材種類繁多,結構豐富,不同的體裁和題材及結構,要求不同的情感體驗方式。為此,不能簡單地將某一種體驗生搬硬套于類似的情感體驗之中,而必須依據不同的體裁、題材、種類、結構等,分別體驗出各自不同的感受。但又要防止將情感處理過于零碎而走向反面,更不能是簡單的“看圖說話”。聲樂作品的情感表現,是一個較為復雜多變的表現過程,它必須構建在真切而細致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之上,唯有如此,才能準確生動地再現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情感特征。
二、聲樂藝術的獨創性
所謂獨創性,是指二度創作的新穎性與合理性。新穎性是指演唱者二度創作的再造功能,即在依據原生作品的基礎上,創作出別具一格的表現性、情感性的審美效應,逐漸形成自己獨具的演唱風格和特征。所謂合理性,是指二度創作過程中的適度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說,獨創性不僅應該符合作品主題形象和內容的要求,而且應在原生的基礎上,從各個方面注入符合內容要求的新意和表現,并對原內容和主題表現意義有所擴展和延伸,從而極大地豐富作品的外延和內涵;絕不是脫離原生基礎的、漫無邊際的、隨心所欲的自由表現。再造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行腔的再創造。或許有人不理解,原曲已是有腔有調,怎樣再行創造呢?從無聲的曲譜到有聲的演唱,這里就包含著行腔的創造意義。因為書面的曲譜并不等于實際的音響流動,而從曲譜到口頭的有聲表現,也不是形式上的簡單重復或機械式的傳導,而是一種情感體驗和有聲轉化的、有機的、能動的反映過程。這不僅體現了行腔的主體性,而且展示了行腔的生動性和風格特征。每一位演唱主體對行腔的創造都是不同的,并且各具特色。從一定意義上說,行腔的再造性既有將書面作品訴諸于實踐的過程,又有行腔獨特意義的生成。特別是潤腔手法的運用,使行腔更為準確生動,情感更加細致入微,同時,使作品的造型要求更加具有性格化和特征化。
第二,行腔的潤腔技巧。主要指裝飾音的合理使用。這種手法不僅能為旋律的表現增色添彩,而且可以表現出細致的情感變化,對作品語勢的力度、速度、節奏等,發揮著修飾與潤色的色彩性作用。從而將旋律樂句婉轉起伏、迂回繚繞、潤飾渲染得血肉豐滿、韻律和諧,大大增強了細微精致的情感變化。聲樂演唱常用的潤腔裝飾主要有以下幾種。
倚音。倚音不單是為了字調音高變化的需要,它能使字的音準與旋律音調和諧一致,從而達到字正腔圓的要求。因而,它同樣具有表達語氣情感的作用。倚音有長短之分,短倚音又有單、復、前、后之分。為此,演唱中必須注意倚音音值的長短控制,使其自然、輕巧、敏捷,并與主音達到有機的結合。
滑音。它有上滑音和下滑音之分。這是豐富語氣表現和語言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演唱中,還可以將滑音的速度加以控制,可長可短,依據字音和情緒的要求做不同的處理。
回轉音,又稱波音。它是一種活潑、敏捷的裝飾音,往往出現在主干音上方,音時較短。它能夠增強旋律的細膩性和表現性,并具有較強的抒情特征。
顫音。顫音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裝飾音。在主干音上方用“tr”表示,以此來顯示其時值的長短。顫音可比回轉音長,并且需要有飽滿的氣息做支撐。
第三,行腔的創腔手法。雖然潤腔在某種意義上已有創腔的性質,但還不是根本意義上的創腔,只是在一定“腔格”或框架基礎上的局部潤飾而己。而創腔是依據歌詞,進行整體的曲體結構創造。由于音樂素材的選擇與曲調旋律創造的方式不同,對創腔的性質與要求也就有了原則的差異。
一般的歌曲創作是以歌詞為基礎的旋律創造,并運用各種旋律發展手法去創造全新的旋律結構和形態。但戲曲、曲藝則往往是倚聲填詞,為此受到一定唱腔曲體、音調、旋律、節奏、調式調性等的制約。因為固有的曲牌或板式往往不能適應新詞的要求,所以出現了創腔的任務。從某種程度上講,創腔主要是對我們傳統戲曲和曲藝中的固有曲牌而言的。它對一般的歌曲創作沒有實際意義,但可從另一個側面啟迪我們的思路,拓寬我們創作的視野。
戲曲、曲藝中的創腔,除專業作曲者的設計外,基本上是由演員在具體的實踐中來完成的。這樣便出現了原曲和創腔結合的變化腔。變化腔是在遵循原曲風格特征的基礎上,展示出不同程度的新格局。這是我國傳統戲曲、曲藝藝術的獨特魅力,它不僅推動了聲腔的藝術創造,而且顯示了這種創造的審美創新意識和存在價值。
總的來說,行腔的創腔手法雖然是針對傳統戲曲和曲藝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否認歌曲中創腔的作用和意義,不能否認它在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中所起到的不應忽視的情感表現和審美創造。
三、結語
綜上所述;聲樂藝術以它綜合的結構和“多維化”的性質,構筑了一個形象生動而鮮明、情感豐富而細致的表現形式,綜合的理論體系和多元的創造性使其作為本體存在的形式和內容,更顯得內涵豐富而廣闊、情感深遠而富于變化。
參考文獻:
[1]李波,談聲樂藝術的抒情性與獨創性[J].戲劇之家:理論版,2011.
[2]陳殷斌.淺談聲樂表演藝術的創造性[J].音樂時空,2014 (24).
[3]甄曉軍.淺談音樂藝術的抒情性[J].宜春學院學報,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