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樺
摘要:中國古典舞起源于中國古代,其融合了許多戲曲動作而被稱為戲曲舞蹈,中國古典舞具有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并濟的美感體現著中國文化。而一個好的舞蹈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舞蹈語言的表達,只要將舞蹈語言掌握好了,才能讓一只舞蹈具有故事性,展現古典舞的魅力。本文針對中國古典舞身韻作用進行分析,探討身韻在舞蹈語言創作上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身韻;舞蹈語言;途徑
中圖分類號:J722. 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102-01
一、前言
中國古典舞是從我國民間舞蹈流傳下來的,是我國藝術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古典舞一般講究舞蹈演員具有形神兼備、身心互融的神韻,這對舞蹈演員舞蹈身韻要求是非常高的。優秀的舞蹈演員可以從每一個動作中的呈現,流露出舞蹈演員想表達的情感,通過身體表現古典舞獨有的韻味。本文針對中國古典舞身韻作用分析,探討如何將中古典舞身韻融入舞蹈語言,從而呈現出更加完美的中國古典舞。
二、古典舞身韻概述
古典舞身韻是指身法與韻律的總稱,古典舞身法指舞蹈的技術技巧,古典舞韻律是指舞蹈藝術的內涵,通過身法的展示和韻律的體現,表達古典舞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才能真正表達出一只中國古典舞的精髓①。一個成熟的古典舞演員在舞臺上展現的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舞蹈演員將舞蹈身法和韻律高度融合,這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要表現手段。如果一只古典舞缺少了身韻,那這支舞蹈是沒有靈魂的,是無法引起觀眾共鳴的;反之如果舞蹈演員在學習時注重身韻練習,在舞臺上,他可以將舞蹈動作變得更加優美,讓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舞蹈語言的魅力
古典舞是一種視覺的藝術享受,所以很多舞蹈演員只重視舞蹈動作,將每一個動作表現的非常完美,這樣的舞蹈生硬,只有技術沒有感情,無法得到觀眾的喜愛。中國古典舞的精髓在于舞姿和身法,不僅需要練技術,還需要表達出情感,這也衍生了舞蹈語言。單一的舞蹈動作或者詞匯是沒有任何情感的。而舞蹈語言就像是在描述一個完整故事,需要舞蹈演員在每一個動作變化環節中表達情感,通過感情變換來引領動作的變化,表現舞蹈的情感②。這樣可以將觀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引領觀眾的心情隨著舞蹈演員的情感變化而變化。
四、身韻在舞蹈語言創作上的作用分析
(一)加強身韻基本訓練
身韻是身體的藝術,舞蹈的表達也來自于身體的藝術,所以加強身韻的基本訓練,可以更好的表達出舞蹈語言。舞蹈演員可以通過拉長韌帶和力量訓練等方式,放松自己的狀態,能夠更好地把握舞蹈動作的幅度。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為:形、神、勁、律。其中形,指舞蹈的外在動作,包含舞蹈演員的姿態及其動作的連貫程度;神,指舞蹈的韻味,是把握關注情緒的主要因素;勁,指舞蹈的力量,不同的古典舞或古典舞中不同的舞蹈動作需要有不同的力量來藝術處理;律,指舞蹈動作本身的運動規律。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的境地,能夠將舞蹈語言呈現的更佳完美。
(二)技巧訓練
1.三圓運動的理解。在中國古典舞的技巧中,要求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繃的動作,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的動作;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的動作;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的動作;頸要作回旋動作。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過程是沿著三個圓形在運動的,離不開“圓”的規律,身韻創建者因此提出了“三圓運動”的理論。例如:青龍探爪”是“三圓運動”代表性動作,其結合了中國古典舞中“含、仰、擰傾、合、鉆、腆”等基本元素,通過平圓到8字圓到立圓,整個動作路線體現了“圓與曲”的風格特點,不僅需要舞蹈演員注重舞蹈動作的路線,還需要在內心形成形象感和節奏感,將舞蹈動作和舞蹈身韻有效結合起來。
2.舞姿和身法相結合。舞姿與身法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舞蹈演員的造型動作和動作中所經過的軌跡,身法是舞蹈演員舞動的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古典舞講究“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這個過程的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變化、速度變化和平穩度,需要舞蹈演員有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動時看重身法,舞蹈演員根據情緒變化和身法相結合,表現出舞蹈的起伏性,律動性;靜時看重舞姿,舞蹈演員的定格能表現的完美,也是一只舞蹈的完美。將動與靜完美結合就是將身法和舞蹈動作完美結合,保證了古典舞的優美性和完整性。
五、結語
當今中國古典舞已經成為我國代表性舞蹈之一,表現了獨有的藝術魅力。要展示古典舞絕美的視覺效果,表現出一只舞蹈的精髓,引起觀眾共鳴,就需要舞蹈演員將身韻注入舞蹈語言,從而展現古典舞的魅力。一個好的舞蹈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舞蹈語言,舞蹈演員通過加強身韻基本訓練、對三圓運動的理解和將舞姿和身法相結合,能夠更好的施展自身動作,將身法的律動性和舞蹈動作相結合,動與靜相結合,才能讓一只舞蹈具有故事性,才能讓觀者感受到中國古典舞的魅力。
注釋:
①楊永倩.中國古典舞身韻在古典舞基訓中的探索與思考[J].藝術科技,2017 (11):424+429
②馬慧.淺談舞蹈創作中的舞蹈語言[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