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家具不僅符合人機功能學,更是在審美方面有哲學寓意。而現在家具的功能性設計方面形式幾乎飽和,大部分設計師則以變換紋飾、材質等的方式以功能性或者大眾審美為主進行設計,忽視了家具藝術哲學層次上的存在。人類社會離不開藝術,藝術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人群中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有著許多缺失的方面。人們花大部分的時間在室內,在家具上。這是一種病態的體現,而普通的功能性家具產生讓人類依賴的舒適性對人的危害在無形之中。如何在不減少家具舒適性的形況下將藝術融合從而對人進行有利的行為引導是迫在眉睫的。
關鍵詞:家具設計;行為引導性
中圖分類號:TS664. 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178-01
一、行為與家具的關系
在當代社會,設計引導人行為這個方式越來越被重視。就中國傳統家具來看,這種方式已經出現。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尚過一種優雅閑逸的生活。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強調入與環境的關系時,總對大自然抱持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觀念。以明式家具為例,它散發出細膩感和強烈的藝術感,我們可感而知,它得益于獨特文化特質的形成,同時基于當時的家具使用者與使用環境。材料的不同與紋飾的選擇還有造型的變化都有著特定的寓意。例用明式椅歇息,也許不是最佳的方式,但在儀式,社交和倫理上,卻遠大于休憩功能。明式椅對于使用者,更在乎的時一種文化慰藉。而中國現代家具逐漸失去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對使用者來說,家具的優劣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結構問題,細節的處理,更是會要協調產品與使用者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去設計家具的外觀及其他因素,達到審美與使用的統一。
二、功能性強的家具對人產生的行為引導
當今家具的功能性幾乎飽和,而家具更是可以作為一個藝術品,在不影響其功能性的條件下帶有其所包含的各種意義,可以對使用者進行心靈的溝通。
設計者將家具看成承放人的物品,那只能滿足人一部分需求。設計師若能講家具賦予更深的含義,那家具對人就具有教化作用。當然,這也要求設計者更具對使用者心靈需求敏銳的洞察力與將心靈需求轉變成物質美的表達方式。
三、家具如何對人產生行為引導
我的研究目標則是如何將藝術融入我們日常家具中,在不減少使用的舒適度情況下給人帶來啟示,或者心理暗示,從而引導人的行為。
利用藝術結合家具設計引導人的行為的意義在于:
1.在功能性近乎飽和的情況下為家具設計另辟溪路;
2.提高家具城的教化作用。舒適性是一種危害,它會使人懶惰,在我們中國傳統家具中就有體現。以明式家具為例,明式家具在功能性與美學上已經到達了一種無法超越的高度。他的橫撐穩固結構的應用,靠背的高度和彎曲的高點是極符合人及功能學的,每一根木條的位置在整體中體現的比例是最美的,他的坐面為板式也是富有意義的——讓人在多人面前正襟危坐富有禮儀,在即使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嚴謹思考。現代人普遍身體素質下降不僅僅是因為高強度的工作,更是因為在工作閑暇之余,把自己停留在舒適的家具上放松身體,這看起來是緩解疲憊,其實是加快身體素質下降速度;
3.在家具設計中出現新的審美偏向。不再是一味的追求視覺美感,而是賦予了另一層意義。將中國傳統家具設計精神帶入現在的家具設計。
我將現代技術裝置作為實驗藝術展現鑲嵌在傳統家具框架中。裝置所展現出來的形式不僅給人新鮮的視覺沖擊,并且在不減少家具舒適性的情況下,給人以隱約的“坐如針氈“的心理感受,引導坐者不自覺的站起來活動身體。這便是反舒適性座椅設計,利用藝術的形式美給人心理暗示。這把椅子就像是小說《三體》中的救世主——羅輯的座椅:時時刻刻為人類的命運做打算,雖在舒適的環境中,卻無法安心的著下來。也是在警示人,人活著是不斷在思考的,坐在什么位置,思考什么問題,不能待滯。整套設計采用傳統造型使人第一眼看不出其特別之處,也是想要帶有中國傳統的內斂隱喻與官帽椅的教化含義。
四、結語
中國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繼承傳統藝術理念的精髓從而開辟新的藝術理念。美的形式、功能與內涵這三者在我們的設計中是缺一不可。現階段設計師大多忽略的內涵在設計中的重要性。我們不能把前兩者當作設計的全部內涵,也不能為了追求藝術的哲學性忽視功能。藝術與家具設計的融合,是在用美的體現引導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們要巧用這樣的形式,不斷在設計上進行探索,為使用者提供各種心靈需求,對人行為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鄧振華,新中式家具的設計現狀及展望[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
[2]胡文彥,于淑巖.中國家居文化[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運(1995-),男,甘肅天水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環境藝術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