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朝士兵守衛長城時候使用的火器時,要告訴孩子們:那時候我們中國的火藥武器并不落后,至少是和當時世界上先進水平是同步的。
繪本《長城》中所畫的各種大小火器都是根據博物館和長城上所見的實物而繪制的。如紅衣大炮、火銃、竹節炮、石炮、陶制火蒺藜、長城上的石雷等。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里陳列的各種火器,都是我落畫的歷史實物參照。明朝時長城上的士兵除了使用大刀、長矛、弓箭等傳統武器之外,已經出現了大型的火炮“紅衣大炮”和小型的火炮“佛郎機”“虎蹲炮”,這些火藥武器的出現使長城的防御能力更加強大。
為了告訴孩子們長城的敵樓是多種多樣的,我特意選取了一些很有特點的敵樓畫出來,并標注了具體地點,既是說長城并非千篇一律,也讓孩子們對不同地區的長城產生更多的探索求知欲望。
繪本還將一座空心敵樓和一段城墻剖析,結合士兵的使用具體講解各部分的功能和用途,其中關于城墻上懸眼作用的講解堪稱糾正了長久以來的誤解和訛傳。
垛口下部的半弧形垂直孔洞一直被叫作雷石口,圖中把其作用和名稱做了認真的講解。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懸眼制篇”中記載:從懸眼既可以觀察到下面的敵情,又不會被敵人箭傷。
現在如果在網上搜索“烽火臺”,基本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御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但其實,這就常把烽火臺和敵樓混為一談了。
所以,繪本中我用了幾頁的篇幅專門講解了烽火臺和敵樓的區別,把烽火臺的種類和用途都講述梳理出來,烽火臺也叫火路墩、煙墩,烽火臺下面的院子就叫墩院,是守臺的士兵居住和存放武器、柴草的地方。
在沙漠或戈壁的長城上,既有高大的烽火臺,叫“烽”,通常又有排列在旁邊的許多小臺子,叫作“燧”,合起來就叫“烽燧”。這樣在空曠的原野上,守臺士兵就能通過烽火的數量通報敵軍的規模。
燧的數量并不固定,根據現存的烽燧實例來看,最常見的是一烽五燧。
有一幅圖里我加入了長城公益組織“長城小站”的圖標,為這個20年致力于宣傳和保護長城的集體進行了一個宣傳。
歡迎更多的孩子們加入進來。但這一幅畫中的長城也不是隨便畫的,是多處長城精華地段的一個集成。
近處的敵樓是河北省撫寧縣拿子峪的媳婦樓,遠方的長城是河北省灤平縣金山嶺,畫面左邊銜接前后的這一段是河北省淶源縣白石山長城。
我想本書是第一本給孩子們講述“長城抗戰”的童書。抗戰這段歷史不容遺忘。
長城抗戰的畫面我是參考了當年拍攝的新聞照片繪制的,戰場地點是河北省遵化縣羅文峪長城。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妄圖侵占中國華北地區,中國軍隊曾在長城的許多關口堅決抗擊,史稱“長城抗戰”,日寇在飛機、大炮、坦克和優勢兵力的配合下對長城個關口發動了瘋狂進攻,中國守軍依托長城進行了殊死抵抗,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古老的長城再次發揮了抵御侵略者的作用。
長城抗戰主戰場發生在河北省東部的山海關、界嶺口、冷口、喜峰口、羅文峪和北京的古北口等地,這些地方至今還流傳著中國大刀隊夜襲日寇營盤的故事。
可惜這里的長城在抗戰中損毀有限,在和平年代卻幾乎毀壞殆盡!
繪本《長城》有我在遵化縣羅文峪長城實地拍攝的現狀照片,繪本中中國軍人的背囊和戴的英式鋼盔也都按老照片還原。對待歷史就是一點細節都不能含糊,即使是鬼子的形象和裝備也都是按照老照片認真創作的,我想盡可能給孩子們一個具體真實的形象。
八路軍戰斗中古長城上的照片是參考八路軍戰地攝影師沙飛拍攝的老照片繪制,并且加入了一些我自己的創作,滿滿的正能量!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占領了大片中國領土,各路守軍不敵,紛紛敗退,但是英勇無畏的八路軍堅持戰斗在古長城上,顯示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我可以自豪地說,繪本《長城》稱得上是目前最棒也最用心的面向少年兒童的長城知識讀本。
編輯/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