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祿
摘要:本文從四合院以及四合院大門形成的原因出發,不但有自然的環境,還有儒學經典的影響。體現了四合院大門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它的藝術風格方面,從而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古典建筑,為中國的古典建筑而自豪,表現出了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古典建筑;四合院大門;科學文化知識: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TU241. 5;TU1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207-01
一、中國古典建筑——四合院形成的原因
1.自然環境。在古代,多是戰亂的年代,社會不穩定,國家需要有能力的人去鎮守,由于社會等級關系的嚴格規定,一處住地需要很多下人同時居住,更像是一個處處包含的大家庭。四合院完美的體現出這一優勢,更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四合院有著精致的布局,院內多有植物花卉,凈化了空氣,創造了安靜的環境,在有太陽的時候又提供了遮陽乘涼的場所,院內的圍墻能很有限的限制了外面噪音的傳播,保持院內良好安靜的秩序。四合院墻體較厚,在冬季能提供充足的熱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阻隔噪音的傳播。四合院是根據當時當地氣候條件去建造的,有著很強的自然采光效應,每天保持了充足的陽光照射。四合院能很有效的滿足當時人的生活,保持生活與自然環境相結合。
2.儒家的影響。古代文化是隨著當時社會發展形成的文化理念,它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結晶,儒家文化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無形的影響,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古代生活以群居為主,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四合院,在古代,儒家思想對四合院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儒家文化講究等級關系,封建社會更是有著嚴格的尊貴低賤之分,居住的場所更是不一樣。四合院的建造完美的體現了等級關系,迎合了儒家文化思想,單是四合院外在,就清楚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關系。整個四合院以正房為中心,更是身份的象征,整個院落都有墻壁,看不到外面,外面也看不到里面,平時大門是關閉的,一方面體現出當時封閉的生活文化理念,另一方面體現出一家人自滿自足且融洽的生活氛圍,古代文化在各個方面都影響著四合院的發展。
二、中國古典建筑——四合院大門的科學文化知識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四合院是古代文化的外在體現,對古代文化有著很重要的學習認識作用。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對于古代文化越來越疏遠,現在,對于古文化遺產非常重視,紛紛申報古文化遺產,是對古代建筑的保護,也是對古代文化的傳播和贊揚。古代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現在的教育中,應該多納入古文化遺產的學習內容,提高大家的文化意識,四合院是古文化的有力象征,可多讓大家去了解,去認識四合院的科學文化,去熟悉那個年代的方方面面,真正的去弘揚和保護四合院文化遺產。在網上多了解四合院的過去,實地參觀四合院的現在,通過現代的憑介去認識四合院,去學習古文化。
三、中國古典建筑——四合院大門的藝術風格
1.四合院大門建筑的布局特色。四合院是古代文化的象征,是封建社會的歷史縮影,體現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入四合院中,隱隱約約能感覺到古代生活的影子,那種尊卑分明的社會等級關系,下人忙碌的身影。四合院作為一個單獨的生活院落,有著嚴明的等級關系,大門作為四合院的“臉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體現,古代人自然非常看重“臉面”。大門是體現四合院的第一要素,是體現出四合院主人尊貴身份的象征。主人對四合院的大門都有非常的重視,花費心思去美化大門,會有各種各樣精致的彩畫,既達到了美化的作用,又體現了主人不同的社會地位。而且對大門的大小也有嚴格的規定,社會地位高的主人會把四合院的大門做的寬大一些,體現了四合院的精致布局,又體現出了主人高貴的身份,同時大門是被墊起的,有一層一層的臺階,邁上一個臺階就會上高一層,有著步步高升的寓意,又在側面體現了四合院主人的高貴身份,所以大門是四合院的入門又是最先體現四合院特色的。
2.四合院在古代社會中的歷史意義。在古代,古人在吃穿住行都在體現著自己尊貴的身份,在衣服,首飾,出行,都有著嚴格的說法,四合院從外面看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活部落,完整且完美,先是大門,最先體現出主人尊貴的身份,入門后,會有影壁,會有花卉,裝飾四合院,又提升了整體的地位。各個廂房決定了入住人的身份等級,整個四合院就是用磚石砌起來的文化典籍。四合院見證了古代生活的更迭,見證了封建社會的變更,見證了古人們每天的生活畫面,再現了四合院主人威武的個人形象,再現了下人們忙碌的身影,再現了主人獎罰下人的畫面。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古代文化深邃且悠久。封建社會有著嚴格的高低貴賤之分,對等級有著嚴格的規定,四合院是古人居住的場所,體現著古人的生活特色,又是古代文化的外在體現,現今人們對古代文化遺產四合院有著無比的崇敬,也是很好的保護到了文化遺產,留住了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趙禎祥,北京四合院審美文化探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2]鄭凱日,四合院中的審美文化精神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