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籍設計教學的核心是使信息構造顯現化的過程,文本與書籍之間的有機聯系使文本外化為視覺新形態,本文從整體設計觀念的建立、教學環節的把握、信息分解與再造和材料工藝的物化呈現四個部分,對書籍設計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書籍設計;整體;信息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218-01
呂敬人提出“書籍設計是一種構造學”的設計觀念,其內涵首先是要營造書籍外在立體造型的構造,充分考慮書籍內在信息的傳達,要求設計師對信息顯性與隱性內容的準確把握,從而達到書籍美和信息傳達功能上的完美融合。所以,書籍設計教學改革的本質是幫助學生將信息構造顯現化得過程,培養學生獨立設計意識和能力。
一、培養書籍設計的整體觀念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受到裝幀觀念的制約,將設計范圍限定在給書做外包裝的裝飾觀念上,忽略內容表現的視覺傳達規律,忽視了書籍設計整體架構的建立,影響了書籍設計創作的藝術表現力。
因此,教學中需要貫穿書籍設計是一種構造學的設計整體理念,強調書籍設計要建立在對內容準確全面地閱讀的基礎上,然后對信息進行理性地挖掘,明確深層涵義,對故事進行精心的策劃,對材質工藝進行恰當的選擇,在一系列有條理有秩序地整體設計中構建出物化的書籍形式,最后達到書籍美學與信息傳達功能完美融合的書籍語言表達。
二、設計方法與課程環節的把握
在書籍設計教學中注重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傳授設計表象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生如何進行設計的整合。課程環節的掌握與引導可以確保學生用正確的設計方法去實現書籍設計的呈現,在教學環節上,首先是確立選題,在這個過程中爭取最大限度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創意思維,尋找合適的設計語言以體現自身獨特的氣質與個性;其次幫助學生構筑框架,確保書籍傳遞信息的單純有序,關注整體視覺元素的統一,增強宏觀控制力;最后是物化呈現,從整體視覺感受上感受材料微妙的選擇和合理搭配,選取適當的工藝手段進行表現。
三、信息的分解與再造
書籍設計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由原始資料轉換到書籍過程中的形態,這個形態包含文本形態和書籍形態,文本形態是設計對象,書籍形態是呈現結果,兩種形態的轉換必然帶有設計師所賦予的新的形態語境。因此,書籍設計的隱性構造存在于設計師的意識之中,由文本信息形態生發,由書籍形態呈現。在教學中關鍵是要在設計創造過程中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分解與再造的能力的培養,要求設計者通過對文本形態的分析,注入邏輯分辨和組織一個整體內容傳達的視覺化結構系統。信息的分解與再造能力的培養,是構建書籍信息傳遞邏輯關系的關鍵,在分解中分析尋找文本信息的內在關系,組織邏輯思維和戲劇化分鏡頭腳本的視覺思考,把握書籍形態的可視性和可讀性。
在教學中,將此處作為書籍設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處理,首先幫助學生將文本形態融入個人情感,駕馭編排信息秩序;其次對資料進行整理,并且賦予文化上的理解和知性基礎上展開藝術創作,將內容條理化、邏輯化,尋求內在的邏輯關系,將信息元素變為內心傳達;再次,培養視覺符號的準確把握能力,建立整體的框架,無論對圖形符號、文字構成、色彩寓意、材質工藝都能捕捉到有序的信號,形成書籍語言的傳達;最后,創造符合表達主題的最佳形式,特別是對內容精神的理解。
四、材料與工藝的物化呈現
書籍設計是一個將藝術與材料工藝融合在一起的過程,物化呈現體現著設計師對書籍設計語言的掌控力,是完美體現設計理念的重要條件。
在書籍設計的過程中,正確的選擇用紙可以有效地保證并促進設計概念的實現,增強書籍的整體藝術表現力。基于這樣的前提,學生進人書籍制作工坊和印刷企業,了解紙張肌理在形態、走向以及密度上的特征,直觀的感受細膩、柔和、質樸和粗獷等不同的觸覺與視覺心理,鼓勵學生可以將書籍中的章節部分或者不同類型的信息通過紙張的分類來呼應閱讀線索,這些紙張在肌理上的差異則可以形成自然的視覺節奏,同時也鼓勵學生進行更為大膽的實驗,將金屬,木材或者纖維織物等非紙類材料在書籍設計上進行運用,增強了書籍局部的肌理變化,豐富書籍整體的肌理內容。
一本書籍的設計是各種視覺要素的合成,也整合著所處時代的人文精神、審美理念、道德情感、物質材料、科技工藝,書籍設計是一門系統化的學問,在書籍設計教學中,最重要的是點亮學生的智性火花,使得熱愛書籍藝術的學生在該領域有所作為和發展。
★基金項目:項目來源:泰山學院第八批教學改革立項(項目編號:201518)。
參考文獻:
[1]呂敬人.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說[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08).
[2]呂敬人,趙健,王紅衛,在書籍設計時空中暢游:清華大學美院書籍設計藝術教程[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梁斌(1982-),男,山東泰安人,泰山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