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劉薇禛平
做個反對者已很難,何況要堅持一生。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1918—2008),俄羅斯著名作家、詩人及歷史學家,于197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因為對時代弊端的大聲疾呼與作品中的強烈批判,被稱為“俄羅斯的良心”。
索爾仁尼琴的一生是“異見者”的一生,他總是在不斷地提出反對意見,批判一切他認為有必要反抗的趨勢和主義。在人們習慣于貼標簽分隊站的時代,他從不屬于任何一支隊伍,也因此,他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抨擊,卻又得到不同人群的支持。
曾應召入伍參加過衛國戰爭并兩次立功受獎的索爾仁尼琴,從1945年開始便因為書信和創作中的言論而反復遭到蘇聯政府的審查和處罰。1953年,他結束勞動改造后,在哈薩克斯坦境內流放生活了一段時間,1954年因為癌癥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治療,并完成了處女作《伊萬·杰尼索維奇的一天》。
這篇小說于1962年在《新世界》上發表,可惜的是,1964年《新世界》停刊,1965年該小說便遭到批判,1969年,索爾仁尼琴被開除出作家協會。1970年,索爾仁尼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但迫于國內形勢,索爾仁尼琴并未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委員會在他缺席的情況下將獎項頒給了他。
1973年12月,他的巨著《古拉格群島》第一卷在法國巴黎出版,這本書包含了索爾仁尼琴本人的經歷,以及他走訪各地人群的采訪記錄及官方資料。1974年2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剝奪他的蘇聯國籍,將他驅逐出境,同年12月,索爾仁尼琴僑居瑞士蘇黎世,后來流亡美國。1974年10月,美國參議院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
但與美國的打算完全相反的是,索爾仁尼琴決不會充當美國冷戰的工具,他并不認為西方體制具有普世價值,并對消費主義等資本主義所存在的弊端發出了猛烈的抨擊。換言之,他不想做冷戰中任何一方的支持者,他所希望的是人類和社會的進步。
1989年,蘇聯作協為索爾仁尼琴平反。蘇聯解體后,1994年他在葉利欽邀請下回到了闊別二十年的俄羅斯。面對已經面目全非的祖國,他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批評態度,并拒絕了葉利欽頒發給他的國家獎章,他對重生的俄羅斯的態度是“目睹俄羅斯從歐洲強權的巔峰,墮落到當前如此悲慘的地步,我無法接受任何榮譽”。直到2007年,他才從普京手中接過這份榮譽。
索爾仁尼琴作品入門推薦:
《伊萬·杰尼索維奇的一天》
《馬特遼娜的家》
《癌癥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