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潤 屈琦
2020年初,除卻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之外,另一個引發軒然大波的事件便是司法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的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征求意見稿)。
這一管理條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一時間爭論不止。有人質疑有關資格、條件設計是否合理,擔心出現大量境外人員擠占國內就業崗位和社會公共福利資源;也有人反映一些規定過于原則、不夠細化,顧慮實施后出現管理漏洞、難以監督的問題。政府部門表示,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將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條例的意圖在于通過賦予外國人永久居留資格吸引人才、專業人士和域外資本參與本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各國“人才制度”形式各異 實質相同
此次的《條例》征求意見稿,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引進人才”。談及該類計劃的實施與完善,不得不提發達國家實行已久的各種形式的人才引進計劃。他國的相關經驗,對我國引進人才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一些發達國家,“人才引進”計劃已有相當完備的體系。這類計劃形式各異,如精英留學生制度、職業移民、簽發居留許可、以優厚待遇聘請外國人才、利用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吸引外國人才等。
對于留學生而言,“綠卡”與“入境”早已經不是陌生的詞匯,通過留學而拿到綠卡的留學生不在少數。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在這方面已經形成完善的體系與制度。在美國就讀的留學生可通過“優秀人才(EB-1A)”計劃獲得美國杰出人才綠卡(EB-1A green card)。
英國也發布了國家科技發展白皮書,制定一系列吸引人才的策略。對高科技、基礎研究和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優秀人才實行傾斜政策,撥??畲蠓忍岣咚麄兊墓べY待遇,建立高級人才招聘計劃。英國政府認為,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培養急需的高技術人才,不如購買高技術人才和他們所創造出的成果。因此,英國對這類人才一直以重金雇傭,并斥巨資購買其高科技成果。政府還與沃爾森基金會、英國皇家學會合作,每年出資400萬英鎊作為啟動資金,高薪聘請50名世界頂級科學家,以保持英國在世界研究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2007年,歐盟成員國通過了旨在吸引外國高技術人才的“藍卡”計劃,以彌補歐盟國家專業人才的不足,提升歐洲的軟實力,與美國的“綠卡”形成競爭局面。除了在助學金申請、住房和社會救助方面受到限制之外,“藍卡”持有者能享受到接收國國民的同等待遇。比如,“藍卡”持有者享有與歐盟成員國公民同等的社保、就業、教育和薪資待遇的權益,同時還享有家庭團聚的權利和為配偶提供工作的待遇。“藍卡”持有者的工資必須明顯高于歐盟各國的最低工資標準。拿到“藍卡”幾年之后,持有者可以得到整個歐盟地區通用的無限期居留許可。在歐盟國家上學的留學生,畢業后也可以申請“藍卡”。如今,“藍卡”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才移民歐洲開啟了一扇重要的大門。
日本也積極推進國外專業人才的引進工作,對專業技術人才發放特設的“長期出差簽證”,推進與國外信息技術領域技術資格和考試成績相互認證制度。
通過人才制度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是發達國家爭奪發展中國家人才的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在全球人才資源短缺和人才資本激烈爭奪的形勢下,很多發達國家紛紛修改移民法規,放寬移民政策,大力吸引海外優秀人才。我國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也是正在為引進高端人才進行儲備。
“一帶一路”中的推廣與引進
人才的引進離不開教育的推動。當前,國際教育市場不斷擴大,留學生流動性增強。招收外國留學生不僅為國家增加了可觀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為國家提供了大量人才資源儲備。
在經濟實力增強的同時,中國正日漸成為一個國際學生接收大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4國來華留學生人數共計26.06萬人,占總人數的52.95%。來華留學的人數最多的十個國家中,除了美日韓三國外,其他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等。
為了更好地吸引國外學生來華留學,打造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留學教育,教育部近年來陸續出臺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規定》等文件,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與沿線24國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計劃5年內建成10個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
近年來,中國加大對來華留學高端人才的資助力度,“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每年向沿線國家額外提供總數不少于3000個獎學金新生名額;加強來華留學質量建設,評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制定區域間國家學費減免、提供實習就業機會等優惠留學政策措施。中國高校自主招生項目,也向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提供全額獎學金,用于高校直接遴選和招收優秀的外國青年學生來華學習。
教育與“永久居留”相互助長
福利優厚的來華留學項目,為中國教育在國際上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而這又將進一步吸引國外成熟人才來到中國。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10年 11月,居住在我國境內并接受普查登記的外籍人員超過59萬,超20萬外國人以就業為目的在中國境內居住?!吨袊鴩H移民報告(2018)》顯示,隨著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加深,中國開始從國際移民來源國,成長為國際移民目的國,外國人“來華逐夢”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即使中國有如此多外國人居住,也并不意味著拿到中國的“綠卡”,即永久居留身份證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中國的“綠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首先,在申請資格上,中國有嚴格的限制。最新頒布的《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顯示了具有申請永久居留權資格的人員,例如,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取得國際公認杰出成就的外國人;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推薦的外國人;因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引進的外國人,如由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區域引進并經主管部門推薦的急需緊缺人才等。
從這一點看來,外國人才獲得中國版“綠卡”,有助于我國引進各領域的專家。雖然《條例》征求意見稿發布后,反對的聲音不少,但從教育的角度而言,《條例》征求意見稿為中國人才的培養添加了不少動力,也將成為向中國輸送人才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