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云生活”里,融入了每個認真生活的個體的思考,也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主動破局。正是這股子縱是微光也要閃耀的情愫,匯聚成必勝的信念。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民被迫做起“宅男”“宅女”。在一段時間的“一動不動”后,人們摸索起宅生活的各種打開方式,將方寸之間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精彩紛呈。
“萬萬沒想到,20歲的時候半夜起來偷菜,到了40歲,一天三個鬧鐘半夜起來搶菜。”網友的戲謔之語道出疫情初期的窘迫情狀。的確,雖然“云經濟”近些年火爆異常,但疫情趕上春節特殊的時間當口,無論是消費一端的老少男女,還是供給一端的電商網店,都沒有充足準備,整個社會都經受著疫情考驗。
這場考驗,為“云經濟”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孕育出千姿百態的宅生活。除了點外賣,不少人倒騰起鍋碗瓢盆。網購了食材、廚具,下了一堆做菜軟件,跟著視頻有樣學樣。自制美食教程在社交網站廣為流傳,朋友圈里是“美食誘惑”“美食車禍”的大比拼。理發店不開門的日子,許多人對著鏡子,當起自己的Tony老師。數據顯示,速食鍋、理發器、打蛋器等小家電成為疫情期間暢銷品。在這場生活實驗中,很多人感受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帶來暌違已久的快樂,懂得了最值得珍視和守護的,其實就在這一日三餐、油鹽醬醋中。
娛樂也有了新的打開方式。去不了商場,打開直播間也能逛到眼花繚亂;去不了健身房,在家跟著健身博主打卡也能收獲流汗的快樂;下不了館子,線上約著三五好友喝個“云下午茶”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很多極度依賴線下的行業也開始試水“云端化”。博物館、旅游景區利用AR、V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全方位的“云看展”“云旅游”。綜藝節目采用“云錄制”的形式推出無導演、無攝像、無演播廳的“三無綜藝”。
疫情改變的還有學習和工作。為了響應“停課不停學”,習慣線下教學的老師們手忙腳亂地調試直播設備,大、中、小學生們陷入與信號、網速作戰的日常。為了“停工不停產”,各大企業線上復工了,一塊塊屏幕連接起來組成移動辦公室。還有人開始了“跨界”嘗試,掌勺的做起了快遞分揀,城市白領當上了網絡主播。疫情加速了行業轉型,給人們就業、學習提供了新思路。
在這個特殊時期,很多人在逆行一線的勇士身上看到了勇氣、擔當、奉獻,與此同時,也迫切地思考著“我能為這場國家之急做點什么”。有人加入“云端戰場”,收集、整理求助信息,協助物資對接,制作防疫宣傳資料,成為信息“中間人”,物資“傳遞人”;有人利用專業成立線上心理支持小組,為疫情中的同胞提供心理援助和精神支持。正是這股子縱是微光也要閃耀的情愫,匯聚成必勝的信念,支撐著每個中國人。
從“宅生活”到“云生活”,從起初的略顯窘迫到如今的從容自如,融入了每個認真生活的個體的思考,也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主動破局。隨著各大企業陸續復工,一些學校開學時間確定,離鄂離漢通道管控解除,這段“全民皆云”的生活也即將畫上句號。每個人都會帶著云生活的印記,重新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而此刻,正值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