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
馬思瑞。英文名Christian Max ,1989年生于美國華盛頓,2011年到北京學中文,后創辦英語教學公司,因視頻走紅,自稱“口語老炮兒馬思瑞”,粉絲數300多萬。
“這個北京小哥長得真像老外!”不少中國網友會這樣評價美國人馬思瑞。馬思瑞來中國8年多了,妻子是北京人。他的中文帶著濃厚京腔,教中國人講英文的視頻有趣、干貨多,因而小有名氣。最近,馬思瑞出圈了。3月中旬,央視新聞官微花1個小時直播他回美國探親的隔離見聞,他很快上了熱搜,不到一天,“美國小哥吐槽美國防疫”話題閱讀量超過2億。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監測系統,截至美國東部時間3月26日晚間,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8.5萬,是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死亡數超過1200。《環球人物》記者與遠在華盛頓的馬思瑞視頻連線,跟隨他的鏡頭看到了美國民眾的抗疫生活。對此,馬思瑞略顯無奈:“我們做得太晚了。”
華盛頓特區位于美國東北部,是首都,馬思瑞的家就在這里。這天上午,他戴上醫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開車前往附近的大超市,邊走邊和記者連線。幾分鐘后,他路過貝塞斯達附近。這是華盛頓特區的街區,兩公里內就有300多家餐廳,平日十分熱鬧。通過他的鏡頭,記者看到,在如今的貝塞斯達,餐廳門口都貼了條,寫著“暫停營業”或“只限外帶”,街上幾乎沒有行人。馬思瑞說:“這條街走了這么多年,就沒這么安靜過。”
進入超市后,馬思瑞走到生活物品區,發現一個約20米長的3層貨柜竟然空蕩蕩的。原來,廁紙全被搶光了,“很多人擔心之后供應受影響,每次來(超市)都提三四包回家”。此外,培根、意大利面等速食也賣光了。他上周去超市,發現只剩下幾根黃瓜、幾個洋蔥,好在今天趕上進貨日,買到了花菜、土豆。在家隔離時,他有時會點外賣,“但沒有中國的外賣便宜實惠,點20美元(1美元約合7元人民幣)的飯菜,得加上5美元運費、25%的小費、6%的稅費,就要30多刀(美元)了”。
在超市逛了一圈,他隨機數了數,15個人中只有三四人戴口罩,其中一個人戴著白布口罩,“現在幾乎買不到口罩,不少人只好自制口罩,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拿布自己縫的”。每年,馬思瑞都會回華盛頓看望父母。今年2月2日,他和妻子從北京返美,他記得當時一下飛機,身邊的美國人便摘下口罩,“那個反應好像在說到了美國就沒有病毒了”。在美國,醫用外科口罩大約是每個50美分,約合3.5元人民幣,并不貴,但民眾拒絕戴口罩一度引發熱議。為什么美國民眾對口罩有這么大的抵觸情緒?在馬思瑞看來,這既與公共衛生宣傳有關,也因為美國沒有口罩文化。
2020年3月,馬思瑞受央視新聞的邀請,兩次線上直播在美隔離見聞。
2020年2月,馬思瑞返回老家華盛頓后去超市,發現許多商品被搶光了。
馬思瑞記得,剛回美國時新聞都在播美國大選,每天只有關于中國疫情的零星報道,然后隔幾天蹦出來美國新增病例的消息。總統特朗普和一些政要認為新冠肺炎和普通流感差不多,美國疾控中心也勸民眾不要戴口罩。在美國,一般是得重病的人才會戴口罩,如果你生病了就自己在家隔離,因此前期美國政府和疾控中心的宣傳正說出了大部分美國人對口罩的看法。然而,新冠肺炎有很長的潛伏期,病患可能不知自己患病,無意中將病毒傳給別人。那段時間趕上許多學校放春假,學生集體外出游玩,“他們覺得自己年輕力壯,糟糕的事不會那么巧發生在自己身上,更覺得沒必要戴口罩了”。
馬思瑞說:“疾控中心的說法明顯自相矛盾。他們說戴口罩沒用,緊接著又說口罩應該留給醫生。這不就意味著,口罩有用,才要留給醫生?”中國等亞洲國家經歷過非典,民眾了解口罩的重要性,疫情暴發后便自然戴上了口罩,而西方人沒有這樣的“集體記憶”。他們還很看重個人自由,想讓他們改變生活習慣并不容易。
最近,不少中國粉絲看了他在美隔離的視頻后私信他,想把之前囤的口罩寄給他。馬思瑞很感激:“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快點回到中國的家。”
馬思瑞有個大學學長丹尼,是美國夏威夷人,兩人一起在北京創業拍視頻。馬思瑞記得,丹尼在北京時曾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奶奶。她正在教堂做禮拜,聽到孫子焦急地讓她別去教堂等人多的地方,覺得不解,隨后和教堂的朋友聊起來,開始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向教堂工作人員反映,第二天教堂便取消了公共活動。
但對許多美國年輕人來說,真正明白這場疫情有多嚴重是因為NBA停賽。隨著球星陸續被確診患上新冠肺炎,NBA官方于3月12日宣布停賽。馬思瑞記得,他和丹尼一刷朋友圈都是停賽的消息,許多美國朋友給他們發消息:“難以置信,NBA停賽了!”“原來這么嚴重?!”
防疫前期,美國民眾要自掏腰包做檢測,費用1000到3000美元不等,后來檢測試劑免費了,存量卻遠遠不夠,只能優先分配給疫情較嚴重的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等,以至于一些染病卻無法檢測的民眾被告知自行回家隔離,錯過了診療時機。另外,在美國住院拍片子也得花幾千美元,更別提呼吸機等昂貴的重癥治療項目,普通民眾難以負擔。人們對疫情的恐慌開始蔓延,馬思瑞也越來越著急,“病毒的傳播速度太快了,大家晚一天知道疫情的嚴重性,就可能多成百上千個病例”。
于是,他和丹尼想連線在武漢前線的醫生。“我就是個拍視頻的外國人,沒學過醫,我講防疫肯定不權威。而武漢前線的醫生能用親身經歷向美國民眾解釋如何保護自己,這些是很多美國人在網上難以了解到的。”
華盛頓當地時間2月16日清晨5點,還在睡夢中的馬思瑞被一通從北京打來的電話吵醒,那頭是丹尼。“我當時想,丹尼從沒在這個點給我打電話,這么著急,難道是他確診了?”丹尼告訴他,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傳染病科主任龔作炯同意連線!龔作炯是傳染病學專家,最近一直奮戰在一線。馬思瑞幾乎是從床上蹦下來的,那幾天沒有拍攝計劃,相機沒充電,燈也沒安裝,“但我很興奮,前線醫生那么忙,我要把握住這個機會”。他趕緊弄好裝備,兩個小時后和龔作炯視頻連線,請他科普新冠病毒以及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知識。視頻發到YouTube后,瀏覽量很快破10萬,九成以上的留言都在感謝武漢前線醫生。后來,央視新聞節目組了解到馬思瑞的努力,便請他直播在美的見聞。
與武漢前線醫生的對話視頻能得到這么多反饋,馬思瑞始料未及。“視頻網站還挺看重‘系列感的,就是視頻要有共同的主題,才能得到持續關注。此前我拍的都是教人說英文,而這個視頻太不一樣了,一開始以為可能沒什么人看。”
2019年末,馬思瑞(右)受邀參加電影《勇敢者的游戲2》的活動。圖為他駕車穿越高空索道。
在中國,熟悉馬思瑞的人都知道他中文流利,有一口北京腔,像“北京土著”。他在B站的ID是“口語老炮兒馬思瑞”,加上抖音、YouTube和微博,粉絲數超過300萬。他生于華盛頓,在加州讀大學,2011年畢業時,丹尼已經在中國工作了一段時間,喊馬思瑞到北京一起“闖闖”。來到北京,不會中文的他從零學起。他住胡同里,吃飯時就用買單等簡單的中文和豐富的肢體語言應對。幾個月后,有人告訴馬思瑞,他有一半的聲調都是錯的。原來,中文有4種聲調,其中四聲要往下降,和英文的重音很像。對外國人來說,要強調的字應該用重音念出來,比如“My name is Chris”的重點是名字“Chris”,美國人重音會放在這個單詞;換成中文“我叫馬思瑞”,就會理所當然地用四聲念出“馬思瑞”,一開口,別人就能聽出外國腔調。于是,馬思瑞給自己錄音,反復對比中國人的音調,區別重音。他很喜歡導演姜文,便看視頻學他說話,學會了兒化音。
后來,他想深入學好中文,便申請到清華大學IUP中文中心學習。這是由清華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名校共建的知名中文培訓項目,馬思瑞和妻子就是在這里認識的,她當時是中心的工作人員。
解開音調秘訣后,馬思瑞發現,學語言時很多思路是共通的,便決定和丹尼成立英語培訓公司,教中國朋友英語。不過那時中國的英語教學市場幾近飽和,競爭激烈,馬思瑞便參加各種活動和人搭話,對方很疑惑:“這個外國人的中文怎么講得像北京大爺?”中文地道成為馬思瑞的優勢,上他課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馬思瑞(左)和家人在一起。
馬思瑞和丹尼在大學學的是金融,便將學到的經濟學原理用到教學上。比如二八定律,即80/20法則,“20%的客戶能帶來80%的收入,就是說一件事得以完成,最重要的只占一小部分,花大部分精力把這個關鍵解決了就能事半功倍”。剛開始,馬思瑞發現,許多中國學生喜歡狂背單詞,卻怕說得不好被人笑話而不敢開口說英文。“你的問題是不敢開口,那背單詞干嘛?”他就鼓勵學生每天都開口講幾句,一直到自己習慣講英文。此外,英語里有40多個音標,而中國人最難發清楚的有8個,比如“th”,還分不清“?” 和“?”。馬思瑞便著重幫學生糾正這幾個音標,很快他們的發音明顯變好了。
最能提高表達效果的還是時態。馬思瑞發現,中國朋友剛開始學說英文時,會想當然覺得講動詞就夠了。然而,在英文表達中,過去式、將來式等時態能讓聽者準確把握對話的場景。他便要求學生每次先把時態在腦中過一遍再開口。慢慢地,學生的表達也更加地道了。
這幾年,中國新媒體發展很快,馬思瑞決定將教學內容拍成視頻,分享給更多中國朋友。制作視頻時,他和丹尼先把封面圖想好,“想好什么樣的圖大家愿意點進去,再根據這個思路編排內容”。同時,馬思瑞也交了許多中國朋友,比如南開大學畢業生劉祺。劉祺和北大畢業生方曄頓及外國博主等創辦了“歪果仁研究協會”,旗下有許多在中國發展的外國紅人。馬思瑞開B站號時起名“Chris的英語之道”。和記者聊到這里,他笑了笑:“很多人都叫Chris,放在ID里沒有新意;而‘之道有距離感、有點無聊。現在一看,這個名字就像外國人喜歡起的。”他向劉祺求助,劉祺告訴他名字要和中國朋友拉近距離,又凸顯個人特色,建議他用“口語老炮兒馬思瑞”。“老炮兒”是北京俚語,本形容游手好閑的老混混,后因馮小剛的電影《老炮兒》走紅,如今常被用來形容有市井味、有義氣的老北京人。加上馬思瑞中文口語很好,這個名字大家很快就記住了。“中國朋友們真的幫了我很多!”此次馬思瑞得以和武漢前線醫生連線,也多虧了方曄頓幫忙聯系到醫生本人。
加入中國網友感興趣的元素讓馬思瑞視頻大火,比如“名人英文分析”的視頻系列。2018年底,馬思瑞想分析中國名人在不同場合講英文的視頻,想到了小米創始人、企業家雷軍。雷軍的英文有很重的湖北口音,多次因他的“How are you”“Are you Ok”上熱搜,“雷軍講英語”一度成為熱門梗,他也在許多場合自嘲英語水平。馬思瑞用雷軍在小米發布會上的片段進行口音分析,“雷軍英文明顯不是特別好,所以我必須佩服他敢在這么多人面前飆英文,比如‘W和‘V的發音沒區分好,以至于‘very happy聽起來像‘wery happy。”講到這里,B站彈幕滿屏,網友紛紛打出“哈哈哈哈”“太搞笑了”“雷總可愛”。
在同一集里,他還分析Angelababy、湯唯和吳亦凡的英文水平,再給他們的發音、語法、節奏打分。視頻一出,反響強烈,此后“老馬,分析一下某某某”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留言。后來,他對歌手王嘉爾、企業家馬云、明星林志玲的英文分析視頻都成了爆款。
采訪中,馬思瑞和記者說了幾句最近學的粵語。他會說10多門語言,癡迷于學習語言,這與他成長于移民家庭有關。馬思瑞的父親是在智利出生的德國人,母親是洪都拉斯人,兩人于上世紀60年代移民到美國。父母年輕時都在美洲開發銀行工作,該銀行是成立最早和最大的區域性多邊開發銀行,兩人因工作關系各自去過20多個國家。馬思瑞從小耳濡目染,會講德語、西班牙語,還對多國文化很感興趣,長大后去了30多個國家旅行,“一家人的足跡幾乎遍及整張世界地圖”。馬思瑞說:“學語言時應該有個目的,這樣才能享受學習過程,有人想了解某種文化,有人為了追劇,有人為了愛情。而我喜歡和人聊天,希望到任何地方都能了解那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