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以武漢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
“從3月25日零時起,武漢市以外地區解除離鄂通道管控。”
“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
這些消息,太美好了!
這些成績,來得太不容易了!
歷時兩個多月,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終于見到收尾的曙光。它注定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和公共烙印。多年以后,當我們回首2020年這個春天,會想起一個詞:白衣執甲。
“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這是每一位步入醫學院、披上白大褂的中國醫學生都要宣讀的誓言,是從醫路上的第一步。
不足百字,當時讀來是尋常,但到了舉國抗疫的時刻,方知字字千鈞,都是生命的信仰。“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所以他們面對未知的病毒,不惜一切代價,窮盡一切治療手段;“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所以他們吹響警報,直言不諱;因為“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所以他們春節逆行,奔赴危城,毫不猶疑。
白衣執甲,詞雖新,精神卻是源遠流長。即使在“80后”“90后”并不漫長的記憶里,這也不是中國醫務工作者第一次如此氣壯山河,也不是他們第一次成為全民偶像。17年前的非典,鐘南山的名字一夜之間婦孺皆知,是他直言以告:“根本就沒有控制!病情還在傳染,怎么能說是控制了?”是他據理力爭,非典的病源不是衣原體,而是冠狀病毒;是他精深專業,“搞好自己的業務工作,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政治”。而這一切,又源自他的父親、兒科專家鐘世藩的家學傳承,“我父親很少說話,但他一般說話都有證據的”。
在今年的疫情中,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最早在媒體上公開提議:“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他的名字在中國防疫史上的亮相,可以追溯到1988年的上海甲肝暴發。在那次局部疫情中,正是曾光接到了上海的緊急電話,從而預警疫情。2003年非典期間,也是他走進中南海,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講課,主題就是非典型肺炎的防治。
非典一役,足以展現中國醫務工作者的厚重底色、赤子初心。如今率先研制出新冠疫苗的少將院士陳薇,也是在非典中嶄露頭角,當時她才37歲。她與前輩鐘南山、曾光在非典的戰場上交相輝映,此后在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中大放異彩。許多人認為,電影《戰狼Ⅱ》中的陳博士,就是以陳薇為原型。埃博拉疫情是中國本土之外的一次重大疫情,中國醫生的援非行動是一次冒著重大生命風險的國際抗疫救援行動。如果說那一年陳薇等人奔赴非洲還沒有引起全民關注的話,那么時至今天,一支支中國醫療隊奔赴全球新冠疫情的風暴中心,援助意大利、塞爾維亞、伊朗、伊拉克、柬埔寨等國,則是一次次激起全民熱淚。用網友的話說:白衣執甲,何止是為吾國吾民,更是真切地教會了我們,什么叫“環球同此涼熱”,什么叫人類命運共同體。
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想不到自己會突然走紅,但一切順理成章。人們喜歡看他寫的文章、聽他說的話、傳播他的金句,真的只是因為他說得通俗易懂嗎?其實不然,他令人折服的地方在于專業性。華山醫院感染科,是全國感染科中的佼佼者。作為主任,張文宏深厚的醫學功底才是說話做事的一切支撐。疫情期間,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10萬+的 “爆款”,成功科普了許多關于新冠病毒、傳染病、疫情防控的知識;他的很多采訪被網友自發剪輯成短視頻,在各個平臺播放,成功說服大喊“宅不住了”的年輕人心甘情愿宅下去。如果沒有專業性作為支撐,他的耿直、通俗并不能發揮如此大的功效。
這是一個好現象,全社會對專業人士的尊重度更高了。如果年輕人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里獲得更多尊重,實現更多人生價值,張文宏這樣的專業人士就應該成為新偶像。
在2020年春天,還有更多名字值得我們永遠記錄。張繼先,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癥醫學科主任,在醫療系統工作了30年,2003年抗擊非典時就是武漢市江漢區專家組成員。2019年12月26日,她所在的醫院接診了一對因咳嗽、發燒來看病的老兩口,她發現胸片CT呈現出與其他病毒性肺炎不一樣的情況。有過抗擊非典經驗的她立即警覺起來,讓老兩口把兒子也叫來檢驗,結果發現同樣的問題。第二天,張繼先和院方一起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江漢區疾控中心,第一個拉響了疫情警報。此后,接連而來的國家衛健委專家組的多次調查,都離不開這次預警。李蘭娟,73歲的女院士,在1月中下旬第一個提出“武漢封城”這個石破天驚的建議,從而避免了病毒在全國擴散,也讓全國醫護人員有了千里馳援的時間窗口,她自己更是一馬當先沖到武漢,至今未返鄉。王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率先力主設立方艙醫院,最終16所方艙醫院累計收治1.2萬名輕癥患者,成功扭轉了防控局勢。
截至3月1日,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隊等調配了346支醫療隊馳援,逆行湖北的醫護人員達4.2萬多人。他們當中,有年歲已高的老院士,有稚氣未脫的小護士,有支撐全家的頂梁柱,有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90后”“00后”更是挑起了抗疫一線的重擔。中國醫務工作者的專業精神,在疫情這個特殊的戰場上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照亮了整個春天。
中國醫務工作者正在成為新的全民偶像,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從武漢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歸零那天開始,各地馳援武漢的醫療隊陸續返回家鄉。也是從那天開始,十里長街相送的場景在武漢和湖北各地不斷重復。而在全國各地重復上演的,則是以最高禮節迎接英雄歸來的場景——警車開道、過水門、鳴笛相迎、英雄機長駕機親迎、國宴大廚掌勺14天觀察期飲食……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普通國民,人們都在用最真摯的方式表達敬意。
“謝謝你為我們拼過命”,這句話刻在了2020年的年輪上。在這拼命的過程里,我們記住了鐘南山泛紅的眼眶,記住了李蘭娟被口罩壓出深痕的臉,記住了張繼先“流了一生眼淚”的感觸……我們記住了專業的力量、實事求是的力量、白衣執甲的力量。
魯迅先生曾經寫下過一段關于“中國脊梁”的論述:“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今天,中國脊梁的名字毫無疑問叫做醫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