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學習外國新聞史的重要性,并指出了該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從學生的視角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建議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關鍵詞:學生視角;外國新聞史教學;改進建議
學習外國新聞史的意義
外國新聞事業歷史悠久,涵蓋廣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我國新聞事業的成長和發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和重要的影響。因此,學好外國新聞史對于學生未來從事新聞傳播和研究工作同樣有著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一方面,學習外國新聞史有助于我們認識和掌握新聞事業的普遍規律,了解其他國家先進的新聞傳播技術與理念,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理論素養。與中國新聞史相比,外國新聞事業具有長久的歷史,廣泛的內容,以及更為復雜的情況,因此研究其發展軌道和規律更加有助于我們了解外國的新聞事業發展趨勢及其背后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僅對我國新聞事業有借鑒作用,同時也對我國當代的新聞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國同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間的交往也愈加頻繁,新聞傳媒可以說是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排頭兵,因此學好外國新聞史有助于我們了解和掌握其他國家的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變遷,引導和加強我們對內對外的新聞傳播工作的方向和力度,并借此把握中國在世界新聞傳播體系中的立場和方位,汲取營養、反思教訓,從而更有效地開拓國際新聞市場,提升我們在國際新聞傳播中的競爭力。
外國新聞史的教學現狀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外國新聞史的教學計劃要求教師在這門課中要涉及新聞傳播的誕生和發展,工業革命時期,“一站”前后,“二站”期間,“冷戰”時期和新世界格局中的新聞傳播事業等六個部分,多數是按照時間順序在各個國家間進行橫向比較,內容繁雜,時間跨度較大,因此大部分教師只能對每一個部分進行概述講解,更多的時候是教材中歷史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在課件中的逐一展示,沒有時間進行足夠的拓展與分析,因此大部分學生覺得外國新聞史這門課程比較枯燥無趣。由李良榮、倪寧任總負責人的《新聞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報告》(2000年)顯示:一項針對七所高效外國新聞史課程的調查問卷中,有高達20%的本科學生認為教學內容陳舊單調,認為內容一般、說不清的占23%,認為新穎充實、生動有趣的只有15%。[1]
另一方面,對于多數90后的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外國新聞史是書本里靜止的東西,似乎與他們的追求、興趣沒多大關系,解決不了什么問題。他們已普遍不關心外國新聞史的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新聞機構等純知識類歷史材料的準確吸納,這些內容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是可以通過網絡傳輸迅速獲得的。他們關心的是課上所學的知識是否有用?——“歷史知識能否解決融媒體經營問題?能否幫助他們實現現實全媒體記者或編輯的專業技能?在智能傳播的潮流下,外國新聞史的知識能否讓他們找到方向感?諸如此類非常實用、與現實緊密關聯的問題。”[2]
因此,如何能夠使外國新聞史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或者是“實際有用”是擺在授課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除了簡單地敘述史實,羅列材料之外,外國新聞史的課堂能否使這些看似發黃的斷紙殘篇與學生關心的當代現實問題結合到一起,從當代性的角度把握新聞傳播史的真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呢?正如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老先生所說的,“新聞傳播史的教學不能忽略,其意義就在于傳承,事業需要傳承,精神需要傳承”。[3]
外國新聞史的教學建議
在之前的陳述中,外國新聞史教師確實面臨著知識點較多,時間有限的兩難境地,如果講解細致深入,就沒辦法按期完成教學計劃。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筆者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幾點建議:首先,在教學方法上,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課上,在敘述史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史論結合的方式重點分析某一時期某一外國新聞史中的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或是新聞機構,逐漸幫助學生構建新聞史觀,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去探求各種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律及其動因。同時把這一時期的主要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或是新聞機構列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挑選出一個例子,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對這個例子進行研究,討論和分析,深入挖掘這些典型代表后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關信息,并形成完整的文字表述。或者,引導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辯證統一的原理和方法,進行今昔對照。比如,盛芳老師在《試論外國新聞史教學的理論價值與當代意義》的文章中講到,針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新聞史上出現的黃色新聞浪潮,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現象進行全面的評價的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審視當前我國的都市報大戰:炒作新聞,視覺轟炸,惡性競爭,獵奇低俗……我們今天的傳媒在對百年前的報業進行幼稚的模仿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的報紙將走向何處”[4]授課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并進行深入討論,促進學生對都市報現象進行理性剖析和解讀。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當前的自媒體技術建立一個外國新聞史的公眾號,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布在公眾號中,并作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評定的一部分。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外國新聞史的課堂變得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超越簡單的史料知識的羅列,使理論知識獲得升華。
參考文獻:
[1]新聞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報告[R].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肖航.智能傳播新生態下《外國新聞史》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J].教育傳播.2019 (4).
[3]李彬.媒介話語——新聞與傳播論稿[M].新聞出版社,2005.
[4]盛芳.試論外國新聞史教學的理論價值與當代意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 (1).
作者簡介:周斌斌(1981.1.22)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