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戰略由五大板塊組成,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各社會主體協同推進,總體上就是要堅持黨領導、堅持政府主導、堅持村社落實、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然而,當下農民主體地位卻受到農民自身主體認識不足、政治參與性不強及農村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挑戰。因此,需要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基層治理、培育農民組織以及完善農村資源分配制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保障農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地位,從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農民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0-2
1 鄉風文明建設中農民主體地位提升的意義
1.1 鄉風文明的內涵
鄉風,即鄉村風氣的簡稱,是指一定時期一定地域范圍內,鄉村社會風氣、生活習俗、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的總和,其是由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被人們接受、仿效、傳播和流行[1]。事物皆具有兩面性,鄉風也有文明鄉風和不文明鄉風之分,前者對農村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后者則阻礙農村社會發展。鄉風文明是鄉風的更高層次的狀態,即吸收了文明的鄉村風氣,摒棄不文明鄉風,是對鄉風的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升華和凝練,是優秀農村文化的組成部分。
1.2 農民的主體地位
農民的主體地位主要是指在新時代背景下,在鄉村振興中農民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本文研究鄉風文明建設中農民主體地位的提升,即如何在鄉風文明建設中提升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
1.3 鄉風文明建設中提升農民主體地位的意義
目前,鄉風文明建設大體趨勢是規劃在縣、落實在鄉、實現在村,可見鄉風文明建設的最終端便是農村。而農民作為農村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且是最主要的社會主體,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順暢與否、效果好壞最終取決于農民這一社會主體的配合程度,即農民主體地位發揮效用的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三農”問題發表過多次重要講話,強調人民當家做主。黨的十九大也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農村的主人,也就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必然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中最關鍵的一環,沒有鄉風文明作為支撐,鄉村振興便缺少“靈魂”。當下,鄉風文明建設的瓶頸在于農民主體力量未得到充分發揮,而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的關鍵在于其主體地位的提升。
2 鄉風文明建設中農民主體地位提升的制約因素
2.1 農民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主體意識不強
在當前鄉風文明的建設過程中,農民是整個建設過程的關鍵,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眾多建設主體中,農民這一主體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的改革忽視了農民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主體地位[2]。同樣,關于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多數決策往往是由政府或者占農村人口少數的農村精英決定的,農民通常是“被決策”。另外,由于歷史原因和農民天然的弱勢地位的限制,農村的發展和農村政治活動的開展單純依靠農民是難以實現的,因而農民在政治決策過程中通常被看淡看低,導致農民主體意識被弱化。
2.2 農民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政治參與性不強
我國農民的政治參與性主要是通過村民自治制度來保障和體現的。村民自治制度是農民參與農村發展決策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導致這一途徑不暢,如缺乏基層監督或基層監督體制不完善,誘發部分村干部利用手中職權謀取私利,通常表現在村干部選舉過程中存在拉票現象等,明目張膽地破壞基層民主,農民敢怒不敢言,嚴重打擊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另外,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市與農村發展存在差距,大量青壯年農民工進城務工,無暇顧及農村選舉等政治生活。農民對于基層民主政治的權力得不到保障,缺乏有效的政治參與,那么農民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也難以體現。
2.3 農村資源分配不均挫傷農民積極性
農村改革發展產生的價值和資源常常以資金的形式流入城市。在農村的資源配置中,因農民個體需求差異化的存在,資源配置未得到有效的動態監控。另外,因農民之間沒有形成組織,都是以無序的、分散的個體存在,在尋求資源分配和利益表達的過程中,常常因勢單力薄、信息閉塞等扛不住村干部的“官威”,致使農民在農村資源分配過程中不敢堅持自己的訴求。農民在農村資源的配置中被邊緣化甚至被排除在外,本應屬于自己的資源卻無法獲得,其積極性、主動性受挫,導致他們在鄉風文明建設這樣涉及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事務中不愿發揮主動性,主體地位自然弱化。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中農民主體地位提升的路徑
3.1 通過宣傳教育增強農民主體意識
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只有提升農民群眾的素質,提高其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能力,在鄉風文明建設中找到自信,其主體意識才會得到增強和彰顯。要想增強農民群眾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素質與能力,則需要對農民進行相應的宣傳、教育,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向他們宣傳和闡述鄉風文明以及鄉風文明建設與其利益相關性,幫助他們了解鄉風文明建設的國家政策導向,在思想上提高農民對鄉風文明的認識。另外,要加大對農村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確保農村文化陣地不被侵蝕。因為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農村文化建設,所以要加強對農民文化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如建設農村文化廣場和文化書屋,供農民學習,在提升其文化素質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鄉風文明建設實實在在利在農民[3]。
3.2 完善基層治理,發展農村經濟,保障農民政治參與
要在鄉風文明建設中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保障提升農民的主體地位,必須要保障農民的政治參與權。對于干預農村選舉等影響農村政治的行為和勢力,必須予以堅決的打擊和懲戒。黨一直以來都在發展和創新農村治理體系,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三治結合”的農村治理新體系,強調通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基層法律法規等措施保障鄉村治理。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同樣可以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提高農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另外,要完善法律法規,對于干預農村政治的家族勢力、黑惡勢力予以嚴厲打擊,同時開展法律下鄉等活動,在農民中開展普法教育和宣傳,讓農民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政治參與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減少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壯年,壯大農民主體。習近平在2018年3月8日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鄉村振興要發揮好本土人才的作用,要引進職業農民,要吸引各項人才主動回鄉務農,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民才會有參與農村政治生活的經濟實力,才會有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 完善農村資源分配制度,保障農民權益
土地是農村最主要的資源,土地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發家致富的載體,因此,農民最根本的權益就是土地,完善農村資源分配制度即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土地流轉制度是農村土地改革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商企業把目標轉向農村,通過土地租賃的方式進入農村。在此過程中,工商企業與農民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不同的利益需求使得兩者之間存在博弈,處理兩者之間博弈關系的最佳方式就是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4]。完善土地流轉制度,首先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需求,及時回應農民的訴求,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保障農民使用權的基礎上將農民作為交易主體。其次要培育農民組織,推動農民組織建設,在利益博弈中組織較農民個體能有效進行利益表達和爭取。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政府應積極推動農民組織的培育和發展,一方面可以實現農民利益的自我保護,另一方面可以彌補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特別是鄉風文明建設等需要經過長期才能見效的農村事務中,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等有效代表農民參與的不足。只有完善農村資源分配,培育農民組織,才能有效保護農民權益,實現鄉風文明建設中農民集體參與。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想提升農民的主體地位,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增強農民主體意識;完善基層治理,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政治參與能力;完善農村資源分配制度,保障農民權益,從而保障其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張秀梅.聚力鄉風文明 助推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6-13(007).
[2]潘曉飛.農民的主體地位、積極性與鄉村振興的實施[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6):147-148.
[3]秦風明.如何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J].先鋒隊,2018(10):40.
[4]楊林,王璐.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利益相關者的博弈與平衡[J].寧夏社會科學,2018(3):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