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斌 張冉 王英蓉 張麗元 徐祗坤
[摘 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因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對新形勢下農民素質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農民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所以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已經刻不容緩。基于此,本文闡述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及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3.6;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2
1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
農民是“三農”問題中的唯一活性因素,也是農業、農村的基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程較快,這源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的支撐等。這也說明未來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的是一批會種地、懂得生產、懂得經營、重視合作的專業農民[1]。
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在于又好又快地培育出高素質、符合當前農業農村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當前,“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現象仍是我國大宗農產品生產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但是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總是存在對接不當問題,而這歸根結底在于農民的個人能力不足,無法幫助他們在面對市場信息時做出正確的預判。所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至關重要。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培育資金來源單一,培訓條件有待改善
資金短缺和來源單一導致培育的硬件設施滿足不了新型產業發展的需求,陳舊落后的配置大大影響了培訓效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整體指導,直接導致各培訓主體之間職責不明,培育質量參差不齊。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生產經營等一切活動完全自主,因缺乏統籌協調指導,沒有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程序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導致其處于被動的劣勢地位。
2.2 培育機制不健全,選擇對象不精準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還不夠完善,培育工作常常被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導致培育效果達不到標準,失去了培育的意義,更難以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作用。特別是當前的培育工作大部分僅僅停留在培訓上,缺乏完善的后續追蹤服務,農民遇到實際問題時無法進行有效解決。加之農村老齡化程度嚴重,鄉土實用人才奇缺等,都影響了培育效果。
2.3 培育模式缺乏創新性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普遍較為單一,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方法。而且在授課中過度強調理論知識,對場間地頭的實踐操作很少,這對文化程度本就不高的農民來說幫助甚少。現代化教學平臺的開發與使用仍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手機APP的授課模式也沒有很強的實際應用價值。授課模式單一,加之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時間不集中、學習欲望不強等,降低了實際培育效果,還加大了培育成本。
2.4 培育師資力量不強
因為沒有專門的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部門或者機構,只能從大中專院校或涉農的農業主管部門選調技術人員來參與培訓工作。這樣就帶來了4個問題,首先是選調人員有本職工作,只能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培育,這也意味著當本職工作與培育工作發生沖突時,選調人員可能會沒有時間參與;其次是因授課人員是從各涉農領域選調的,會存在教師素質差異較大的現象,有時可能難以完全勝任培育工作;再次是培訓課程的設定沒有考慮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最后是教學模式單一,沒有考慮農民的文化程度與接受能力,導致農民參與度不高。
2.5 培育對象親緣化嚴重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某些方面很符合公共產品的特性——非競爭性,培育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競爭。這就導致培育誰都可以。而負責培育的部門為了快速完成工作,為了把財政撥款的專項資金花掉,在選擇培訓對象時更多的是靠人際關系的拉動,這就導致把那些真正有培訓需求但缺乏關系的新型職業農民徹底邊緣化了,甚至出現片面追求培訓人數、不問對象的現象,最終導致培育資源浪費。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
3.1 鼓勵各方共同參與,為培育工作有序開展創造良好大環境
從上到下、涵蓋各方,構建一套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由政府宏觀主導、行業具體指導,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各方支持,以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順利開展。在每位學員培訓期滿后,為其頒發結業證書,是對新型職業農民身份的一種認可。在一定規模的區域內聯合幾個發展水平相似的地區一起構建資源平臺,實現互利共贏、優勢互補,以支撐培育工作穩步開展,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創造一個良好大環境[2]。
3.2 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中心放在城鄉接合部
城鄉接合部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密集地,因為這里信息流通渠道多、交通便利,人員素質相對于其他地方更高,經濟交往也比較活躍。這些條件都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要想將城鄉接合部作為一個聯結點,需政府投資建設城鄉接合部,完善基礎設施吸引更多的項目入駐,但不要只盯著一個城鄉接合部,應做長遠規劃,實現逐步發展。
3.3 利用農閑季節多樣化開展培訓工作
大多數農民都是用閑談、打牌等娛樂方式打發農閑時間。如果將農閑時間用于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活動,既可避免農民過閑,又可促進農民勞動技能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為此,國家應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展開配套設計,資金上劃撥專項經費,制定專門政策,為培育工作的高效開展保駕護航[3]。同時,可利用電視與廣播相結合的方式、公眾號傳播的方式,靈活多樣地開展培訓工作。
3.4 大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質量直接影響培訓效果,優秀的師資隊伍可以傳授寶貴的實操經驗,可以加快學習進度,提高學習效率。優秀的師資隊伍在培訓中能起到巨大的助力作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完善師資選聘制度。將選聘地點放在職教中心、農業科研院所、涉農大專院校等地方,還可成立針對培育工作的專家庫。二是重視對師資隊伍的培訓。定期聘請所需領域的農業職教專家講授,提高師資隊伍的課程開發能力,根據學員的實際需要創新授課模式。三是嚴把師資隊伍考核關,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授課人員予以退出。
3.5 合理遴選培育對象
在培育對象的篩選上,一定要秉持需求為主的準入準則,切實將那些真正需要且自愿參與的農民吸納到培訓班中,防止因缺少人際關系而喪失培訓機會的現象發生。在人員選擇上,應傾向于農企骨干、愿意回鄉的中高等畢業生等。為此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依據需要設置準入條件;第二,中級培育學員由初級培育的主體推薦產生;第三,培訓告一段落時,培育主體要實地走訪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對于偏僻地區可進行抽樣檢查。使培育對象成為真正的職業農民,從源頭上避免浪費公共資源的現象發生,從而提高培育的針對性。
4 結語
新型職業農民的專項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全國各地均應將這項工作當作謀長遠、惠民生的大計來抓。將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扶持農民的精神意志和富裕農民的物質生活作為培育的目的,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領下推動我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專業化發展,引導我國農業邁向更高臺階。
參考文獻
[1]鄭劭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鄉村振興戰略[J].當代繼續教育,2019(1):47-53.
[2]楊依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探析[J].現代化農業,2019(2):50-52.
[3]張艷琴.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9(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