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富

[摘 要] 深化“三農”服務,加快鄉村振興,是當前我國政府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為有效落實這一目標,各地以傳統種養殖業為基礎,以農業技術為依托,進行提產增效的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本文以平原地區的核桃栽培為例,深入探討其豐產技術,以期能進一步擴大農村產業規模,提升農村經濟實力,為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創造條件。
[關鍵詞] 核桃;栽培技術;平原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6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2
核桃因營養豐富、口感較好而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在水果市場上占有較大比例。因核桃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無論山地還是平地都可栽種,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大面積的核桃分布。但大多數是散戶種植,不具規?;瑫r因栽培技術欠缺,導致核桃產量不高,難以最大化滿足市場需求,也無法提升經濟效益。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崔家集鎮八甲村村民張玉濤在自家責任田種植0.867 hm2核桃,通過科學管理獲得豐產豐收,為平原地區核桃栽培提供了較好參照。
1 平度市崔家集鎮核桃豐產栽培的基礎條件
核桃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其豐產所需的基礎條件包括氣候、光照、水分、土壤等。平度市崔家集鎮地勢平坦,農業基礎深厚,具備核桃栽培的良好條件。當地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維持在12.1 ℃,全年無霜期長達195 d,光照較充分,年平均降水量620 mm,雨量相對豐沛;土壤為沙姜黑土,土層厚度大于1 m,pH值為7.0,而且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達1.8%,非常適合核桃樹生長。
2 平原地區核桃豐產栽培技術
村民張玉濤于2011年栽植的0.867 hm2核桃都是8518品種。此品種從栽植到開花結果再到盛產期只需5 a,比普通核桃品種生產期平均縮短10 a,具有早實、豐產、優質、抗逆性強等顯著特點。從其種植經驗來看,平原地區種植核桃,不僅需要選擇優質核桃品種,而且要注重選擇優質栽培及管理技術。
2.1 整地
整地應充分考慮地形地理因素,采取多種方法進行。為防止土壤水肥流失,當地采用低床整地、挖深坑、施有機肥等措施。將地塊整理成低于地表8~10 cm的栽培地,以有效鎖住種植區水分。同時,采取挖深坑大穴的方式,將基坑挖成0.8 m深、1 m3大小,坑內填充各類有機肥,確保坑內松軟土層、適量復合肥且壓實灌水;坑內外保持0.2 m的高差,以防止雨季土壤肥力流失[1]。
2.2 栽植
核桃樹宜在初冬或早春定植。首先,起苗時優選壯苗,并先行施水軟化土質,以避免幼苗根系受損,并讓幼苗須保留一定胎土和水分。起苗后,對幼苗根系進行修剪,剪平主根,修斷側根,去除雜根、傷根及病根,再將處理后的苗木先于清水中浸泡6 h,再于1∶300的石硫合劑水溶液中浸置1 min,施加生根粉待植。其次,栽植時先在定植穴處挖小坑,把幼苗置于其中,平鋪大小根系以軟土掩實,掩土深淺高于幼苗原土位4 cm,低于周邊6~8 cm。然后澆滿水直至浸潤透徹,并及時覆土壓實,大概15 d后進行第2次澆灌,以后視情況適當澆灌。
2.3 栽培管理
2.3.1 加強低床維護。栽植過程中要隨時注意檢查確?;拥陀诘乇砀叨龋_保雨季低床體的完整性,及時修補被沖毀的低床,以保障基坑能有效儲水和預防水肥流失。
2.3.2 采取間作模式。利用核桃樹林下空間,實行立體種植。對1~3年生幼樹,在其下間作花生、蔬菜、大豆等作物,林下3 a后每年可養公雞2 000只,食草捉蟲,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利用翻耕作物來治理雜草,有效調節土壤有機質,增強土質活力,促進核桃樹健康生長,獲得多元經濟效益。
2.4 追肥
施肥標準依據樹齡分為3個:①1~3年生幼樹667 m2施基肥約1 500 kg、化肥50 kg;②4~6年初產樹667 m2施基肥2 500~4 000 kg、化肥75~100 kg;③七年生以上成齡豐產樹667 m2施基肥0.5萬kg以上、化肥100 kg以上[2]。施肥最好采取穴狀方式,即在樹冠滴水線外挖3~5個寬25 cm、深35 cm肥洞,施肥后覆土澆灌。之后可將作物秸稈、雜草等覆蓋于核桃樹樹盤內,覆蓋厚度一般為20 cm,再蓋以部分泥土。此法持續實施3 a即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地力,又可防寒保溫。另外,依據核桃樹生長情況,分為3個階段對核桃進行及時補肥,第一階段為花開前追補氮肥提高萌芽率;第二階段為盛花期,補施尿素、硫酸鋅、磷酸二氫鉀等以延長花期,提高授粉及坐果率;第三階段為果實膨大期,施加氮磷鉀復合肥,促進果實生長,提高果實品質。
2.5 整形修剪
2.5.1 幼齡樹整形
2.5.1.1 合理定干。依據核桃的品種特性、立地條件、土質肥力及樹下間作等實際情況來確定主干高度,8518這種早實品種結果早、樹體較小,定干時將主干高度保持在0.8~1.2 m。并在定植當年發芽后,及時去除主干以下的全部側芽,未達到定干高度的順延至第2年,若頂芽壞死或生長殘缺,可予以去除并選留壯芽,待達到整形高度時再進行定干,定干結束后再依據樹形長勢逐年選配各部位主枝。
2.5.1.2 培養樹形。樹形培育采取分層形和開心形2種。分層形主枝確定3個層次,從下到上留枝數量分別為3、2、1枝,水平夾角為120°,基角為50°左右;二三層基角最小定位45°,著生部位插空生長,層內距保持在25~30 cm;為確保樹冠通風和采光良好,一二層間距為1.5 m,二三層間距為1.0~1.2 m。開心形無中心主干,保留三四個側干并使其呈四周分散布置。早實核桃三四年生時,在定干高度以上以不同方向預留三四個狀枝或壯芽,各主枝基部的垂直距離保持在25~40 cm[3]。
2.5.2 初果樹修剪。初果樹修剪仍以培養主側枝為重點,利用輔養枝早期結果的特性,培養結果枝組,增加結果量,修剪時采用先放后縮的方式,解決結果部位外移的情況。早實核桃的二次枝,使用摘心和短截技術,壯大結果枝組。貼近枝條基部修剪,不留樁,及時疏除弱枝、殘枝和病枝。對長勢較弱的下垂枝,使用回縮、抬角的修剪技術,在更新樹冠和復壯結果枝時,在長勢好的分枝前下剪,或者向前位移一兩個分枝修剪;對長勢一般的下垂枝應積極向結果枝組培養,而長勢較好的下垂枝應繼續培育壯大。
2.5.3 成齡樹修剪。成年樹易出現隔年結果現象,修剪以調整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為主,一般在采果后10月前后葉片尚未變黃之前進行修剪,主要裁剪枯枝、殘枝、病害枝、過密側枝,增加樹冠透風性和采光度。還要注意處理好結果枝、輔養枝、背下枝的相互關系,做到主副協調、內外密度適中。
2.6 病蟲害防治
核桃病蟲害防治需要踐行防治結合的原則,防治方法一般包含物理、化學等多種方式。首先,物理防治主要是采取人工防治方法進行病蟲害集中防控,包括冬春清園、布設防殺裝置等措施。例如,清園時將染病的樹枝、落葉、病蟲僵果進行集中焚燒和深埋,減低病害復發率;利用成蟲趨光和假死習性,在晚上用黑光燈對其進行引誘捕殺。其次,化學防治主要是運用化學藥劑進行噴施,達到除害滅蟲的目的。于每年4—8月噴布殺蟲殺菌劑四五次,噴藥要做到周到嚴密、不留死角,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豐產成果
因選用了優良的8518品種,加之運用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2014—2019年園區核桃產量獲得連續增長,經濟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如表1所示。
4 結語
核桃種植既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又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推廣核桃樹栽培是有效提升農村經濟實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在平原地區種植核桃既要考慮氣候條件,又要考慮地形地理因素、提升栽培及管理技術,還要善于運用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促進核桃樹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石大強.河南地區核桃豐產技術探討[J].農家之友,2010(3):27-28.
[2]郭城冰.平原地區核桃豐產優質栽培技術分析[J].現代園藝,2018(11):68-70.
[3]鎖喜鵬.洛陽地區核桃豐產技術[J].技術運用,201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