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政

[摘 要] 為切實提高小麥產量,充分發揮出小麥種植在地區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相關技術人員需對傳統小麥種植技術進行不斷優化,加大小麥病蟲害防治力度。基于此,本文就小麥種植技術與相關病蟲害防治手段進行相關研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2;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2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目前市場對小麥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傳統小麥種植技術已無法從根本上滿足實際需求,應對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不斷優化。
1 小麥種植技術
1.1 小麥品種選擇
小麥品種較多,不同小麥品種適合的地理條件與氣候環境存在極大差異。因此,需在小麥種植準備工作中,結合當地地理條件與氣候特征,選擇更加適宜的小麥品種,并保證小麥品種的純度。
1.2 小麥選種質量控制
對小麥種子的質量進行控制,做好播種之前種子的科學處理工作,將癟粒或出現病蟲害的種子挑選出來[1]。為有效預防小麥病蟲害,可在小麥種子中拌入藥劑或購買包衣小麥種子。
1.3 完善小麥耕作方式
為避免小麥耕作期間出現同一塊土地連續播種的問題,需對小麥耕作方式進行嚴格管理。因土壤中的營養成分與小麥正常所需的營養成分較為固定,如果出現同一塊土地連續播種的問題,就會對小麥產量造成直接影響。故在小麥種植期間,如同一塊土地連續3次播種小麥,則需在次年播種其他農作物。
1.4 規范小麥播種流程
在小麥播種過程中,需結合當地地質條件與氣候環境,對小麥進行更加合理的播種。注重對壟溝深度與距離進行控制,合理調整環境溫度及小麥播種量。
1.5 加強田間管理
加強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可為提高小麥產量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做好小麥出苗后的補苗工作[2],在冬季前為土壤補充大量水分,在小麥返青后應進行春耕作業。另外,加大小麥灌溉管理力度,因小麥缺水會對籽粒蛋白質含量造成不利影響,需選擇更加合理的灌溉手段,針對地區降雨量特征,控制小麥實際灌溉量。對小麥進行施肥,需選擇一些具有遲效性的肥料,為種子的正常發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時,針對小麥不同生長周期進行追肥處理,從根本上提升小麥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
2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小麥返青期間病蟲害防治
小麥返青期是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重要時期,小麥返青期間病蟲害防治對小麥成穗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3]。具體而言,返青期小麥常見病害為紋枯病,小麥感染紋枯病后會出現植株倒伏、枯死等情況,對小麥產量與質量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在紋枯病的實際防治過程中,可將購買的紋枯病防治藥物依照科學比例兌水,對小麥根莖部位進行噴灑。
2.2 小麥抽穗期間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抽穗期間,常見病蟲害問題為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在白粉病與銹病發生初期,對小麥綜合產量的影響并不大,需要對小麥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在后期利用禾果利進行系統防治,防止病害快速蔓延。
2.3 小麥灌漿期間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灌漿期是病蟲害高發階段,對小麥最終產量起到直接影響。因此,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對灌漿期病蟲害防治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加大小麥灌漿階段管理力度,及時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控制病蟲害進一步蔓延。
3 小麥病蟲害防治要點
目前,小麥生長期間的重要蟲害是吸漿蟲,因此在小麥抽穗期間需要在土壤內加入鋅硫磷等物質,從源頭消滅吸漿蟲。同時,對小麥灌漿期間的麥穗蚜蟲進行治理,對易被蚜蟲侵蝕的麥苗噴灑藥物進行防治,從源頭消滅麥穗蚜蟲。在使用殺蟲藥物的過程中,需確保藥物噴灑周期與噴灑計量等參考使用說明書進行控制,保證藥物噴灑的均勻性,防止小麥植株上殘留大量藥物。注重在殺蟲藥物使用期間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確保防控效果的基礎上降低對土壤環境造成的污染,延長土地資源使用壽命,提升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與安全效益。同時,為給小麥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需對小麥周邊的雜草進行清除,防止雜草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導致小麥生長不良等情況出現,確保小麥產量能滿足市場需求。
4 結語
在小麥種植期間,應對環境地理因素進行充分衡量,系統了解小麥病蟲害的發病情況,制定更加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同時,對小麥種植技術進行不斷完善,提高小麥產量,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沈瑋囡,吳濤,顧國兵,等.小麥花生玉米間作套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9(9):191-192.
[2]王二偉,李玉琦,賈真真,等.小麥新品種平麥189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9(9):292-293.
[3]李靜娟,李永宏.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2019(2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