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摘 要] 水產養殖作為我國養殖行業的重點項目,目前已經開始借助微生物技術提高養殖水平。基于對微生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應用思路的明確,結合對目前較為完善微生物技術機理和技術形式的分析,本文探討微生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方法,提高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 微生物;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飼料發酵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2
目前,開發出的微生物技術使用形式包括微生物發酵技術、水體凈化技術、有益菌群體系的營造技術等。前兩種技術形式較為成熟,菌群環境塑造技術仍處于大力研究狀態。不同的技術使用方法、使用要求和作用效果之間存在差異性,要分門別類合理應用。
1 微生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思路
1.1 飼料發酵技術
水產養殖動物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不同,要力保營養均衡,包括氨基酸、蛋白質、微量元素等。傳統的養殖飼料加工由于采用常規方法配置,飼料的發酵效果較差,魚類、甲殼類水產品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較低。這類水產飼料經過微生物的發酵處理后,可以把多糖類物質、蛋白質分解為葡萄糖、果糖和氨基酸,降低了水產養殖生物吸收營養物質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加快了動物的生長速度,提高了動物的營養儲備量。另外,微生物發酵技術可以利用現有的各類飼料原材料,提高各類飼料的品質,降低水產養殖過程中所需投入的綜合成本。
1.2 水體凈化技術
水產養殖生物對于水體的要求較高,水體清澈是最基礎的要求,同時要求水體的氧氣含量、營養物質含量、有益菌群的密度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含量為例,若高出標準值,水體中的藍藻易大規模生長,導致水生生物大面積死亡[1]。微生物投入到養殖池之后,一方面其在增殖過程中會消耗其中的營養物質,防止出現營養物質大量累積問題;另一方面有些微生物的能量來源包括藍藻等單細胞生物,降低大范圍污染問題的發生率。目前,經過多年研究,微生物技術中環境污染監測、污染物質消除技術較為成熟,可以大大提高水體的凈化程度。
1.3 菌群環境塑造技術
魚類及甲殼類水生生物在養殖過程中都會由于一些因素的存在而出現損傷,由于水體中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種類較多及來源復雜,易含有一些對生物健康影響深遠的菌群。針對該問題,傳統的解決方法是向水體中加入抗生素,但是養殖后的生物體內易殘留大量的抗生素,這與當前我國的食品質量管理要求不符。有益菌群環境塑造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向養殖池中加入促進水生生物生長以及傷口感染防范的微生物,在其作用下可以加快水生生物的生長速度和提高其疾病防范能力,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可以降低養殖過程中的藥品成本投入。
2 微生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方法
2.1 水體凈化技術的應用
2.1.1 污染來源分析。水產養殖用水主要有2種形式,一種是活水養殖,另一種是固定水體養殖,前者能塑造更為優質的水體環境,后者的養殖成本通常較低。無論對于哪種水體來源,都要優先分析水體中的污染來源,之后才可利用微生物技術提高水體凈化水平。
對于活水養殖,污染物的來源有2個:一個是水體的自然環境污染和工業污染,主要污染性物質包括有機物、重金屬元素等;另一個是經過養殖池后的生物污染,污染物質主要包括未被消耗飼料中的污染物質、生物排放廢棄物等。其中,當前針對前項污染的研究較多,而后項污染的處理難度通常較低。
對于固定水體養殖,污染物質的來源通常僅有生物污染,包括飼料中的營養物質、生物廢棄物、有害菌群等。
2.1.2 微生物的投放。在當前的活水養殖過程中,除了特殊環境下會將養殖池建設在水流速度較高的區域,大部分水產養殖設施會建設在緩水區域,經檢測后確定水體中的工業污染物指標符合要求時,可以在最上游區域定期投放生物污染處理的有機物,包括生物排放廢棄物的分解菌群、高效表達酵母菌等,其可以清除出現的水體污染。當確定整個水域中的工業性污染物質超標時,不可在該區域建設養殖系統,原因并非是微生物無法處理污染物,而是處理難度過大。
對于固定水養殖技術,飼養池底部會遺留大量的養殖生物排泄廢物和飼料,可以投入的微生物有特定的乳桿菌和枯草菌等,經過檢測發現有機淤泥的含量下降1/3~1/2,水體中的硫化氫物質降低1/3,水生生物的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2.2 飼料發酵技術的應用
水產養殖要求定時定量向飼養區域投放飼料,為了降低養殖區域有機淤泥的生成量,可采用的方法包括縮短飼料中有機物的碳鏈長度,并做到均衡營養物質供給。其中,微生物發酵技術可以在飼料的制備中發揮重要效用。
首先,要根據投入的飼料類型和主要原料選用對應的微生物,如某飼料中含有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2種,則加入的發酵菌為酵母桿菌,提高其中的營養物質含量。其次,要研究菌群繁殖中生成的副產物類型,如酵母菌的發酵過程會生成乳酸,當乳酸總量過多時會導致水體呈現弱酸性,不利于養殖生物的生長。所以,在實際的飼料配置和生產中,要合理控制微生物的加入量和原材料的發酵時間。最后,飼料的質量檢測。一些情況下發酵過程會受到一些微生物的污染,如肉毒桿菌、炭疽桿菌等,細菌本身及生成的副產物都會對養殖生物形成健康威脅,在飼料制作中要分析這類物質的含量,確保其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
2.3 菌群環境塑造技術的應用
當前,菌群環境塑造技術正處于研究階段。本文通過對微生物繁殖特性和競爭關系的分析,制定了“三步塑造技術”:第一步是分析當前養殖地點的水質情況,研究數據包括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密度和類型、藍藻等單細胞生物的密度、工業污染物質含量等,向養殖區域投放與藍藻具有競爭關系的污染物處理微生物,降低污染物質總
量[2];第二步是向其中加入乳桿菌及枯草菌,讓其高效處理養殖池中沉積的有機淤泥;第三步是投放有益微生物,如魚類的腸道微生物、青霉菌等,以營造保護性養殖環境。
3 結語
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目的包括水體凈化、飼料的高水平處理和有益菌群環境的塑造。微生物技術的使用方法要根據養殖環境設定,在水體中的污染性物質消除并去除養殖池中的有機淤泥后,投放相應的有益微生物,可提高水生生物養殖水平。
參考文獻
[1]趙帝,徐在言,吳山功,等.草魚腸道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9(6):111-116.
[2]鄭梅清,馮鵬,姚靈丹,等.養殖水質原位自凈微生物誘導及復合應用[J].生物資源,2019(5):4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