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禮
[摘 要] 本文介紹江蘇省高郵市濕地保護背景、濕地資源現狀及濕地分類等,明確濕地保護規劃期限與目標,將高郵市境內濕地資源分成高郵湖濕地區、里下河沼澤濕地區、丘陵庫塘濕地區及城市濕地保護區4個重點保護區域,詳細闡述各區威脅因素與工作重點,以期為有效保護高郵市濕地資源、改善濕地生態環境提供指導。
[關鍵詞] 濕地保護;總體規劃;高郵市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2
1 規劃背景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或間歇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帶有靜置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域。濕地是生物種類多樣性最為豐富、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及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對維護人類家園的存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提出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將濕地保護放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江蘇省作為全國濕地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加強濕地保護、重建和修復工作,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先后印發了《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2015—2030年)》《江蘇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這些文件為高郵市濕地保護恢復、重建和修復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有力保障。
2 基本概況
2.1 地理位置
高郵市位于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地處江淮平原南端,屬于長江三角洲,東鄰興化市,南連揚州市江都區、邗江區、儀征市,西接天長市、金湖縣,北界寶應縣。高郵市地處北緯32°38′~33°05′、東經119°13′~119°50′,全境南至北50.04 km,東至西57.60 km。總面積1 963 km2,其中陸地面積1 175 km2、水域面積788 km2,分別占總面積的59.9%和40.1%。
2.2 濕地資源
高郵市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2012年調查結果顯示,高郵市現有各類型濕地70 965.22 hm2。濕地類型可劃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及人工濕地4個類型。其中,河流濕地總面積8 158.35 hm2,占濕地總面積的10.1%,河流濕地又分永久性河流與洪泛平原濕地2種類型;湖泊濕地總面積40 128.61 hm2,占濕地總面積的58.1%,湖泊濕地以永久性淡水湖為主;沼澤濕地總面積400.7 hm2,占濕地總面積的0.5%,沼澤濕地分草本沼澤與灌叢沼澤2種類型;人工濕地總面積22 277.56 hm2,占濕地總面積的31.3%,人工濕地分蓄水區、運河、輸水河、溝渠和淡水養殖池塘5種類型。
2.3 濕地生物資源
高郵市濕地植被包括5個植被型組11個植被型86個群系;濕地植物共有55科164種,包括蕨類植物3科4種、裸子植物4科4種、被子植物51科15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水杉、莼菜、水蕨、野大豆、蓮、萍蓬草、野菱、雪白睡蓮和中華結縷草等。濕地動物資源包括鳥類(167種)、爬行類(18種)、哺乳類(22種)、兩棲類(11種)及魚類(63種)5種類型,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東方白鸛、大鴇、丹頂鶴及震旦鴉雀等。
3 總體規劃
3.1 期限
規劃基準年為2018年,規劃年為2019年,規劃期限為2019—2035年。
3.2 目標
構建以省級重要濕地為骨架、市級重要濕地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全面恢復和保護濕地的生態結構和功能,避免出現濕地面積減小、水體污染、生物棲息地破壞等現象,構建高郵市系統化濕地網絡。以人居環境發展為引領,進一步加大庫塘、運河、輸水河及水產養殖場等人工濕地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圍繞生態理念構建生態濕地,逐步完善人工濕地的基本結構和生態功能,構建和諧的人與濕地之間的關系。到2035年,高郵市濕地總面積不少于1 473 hm2,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0%,濕地保護率達40%。
3.3 分區保護規劃
規劃將高郵市境內濕地資源分成高郵湖濕地區、里下河沼澤濕地區、丘陵庫塘濕地區及城市濕地保護區4個重點保護區域。
3.3.1 高郵湖濕地區保護區。高郵湖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實測面積477.26 km2,保護區濕地面積472.78 km2,
占保護區面積的99.06%,以湖泊濕地、人工濕地(水產養殖場)為主要濕地類型。其中,湖泊濕地以高郵湖為主,總面積為417.16 k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8.23%;沼澤濕地共有19.087 k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04%。河流濕地以季節性河流為主,總面積為7.78 k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64%;人工濕地以水產養殖場為主,總面積為28.80 km2,
占保護區面積的6.09%。
該區域面臨淺水型湖泊自凈能力差、湖泊水質惡化、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自然保護區內應完善管理機構及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管理處—管護站保護管理體系;因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需要,保護區建設生態廊道、人工洞穴、巢箱和人工魚礁等設施,配備動物救護、病蟲害檢疫防治等設備;建立宣教基地和監測站;建設路網、碼頭等必要的交通設施,滿足保護區日常管理的需要;配備必要的巡護、執法、取證設備[2]。
3.3.2 里下河沼澤濕地區。此區域濕地總面積為
193.15 km2,占高郵市濕地總面積的27.22%,濕地類型主要包括河流、沼澤及水產養殖場。其中,自然濕地18.33 km2,
占域內濕地總面積的9.49%;人工濕地174.82 km2,占域內濕地總面積的90.51%。
該區域威脅因素主要有圍墾現象嚴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業、水產養殖場對濕地干擾程度加劇,濕地公園和保護小區數量甚少,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完善體系等。本區域建設重點為全方位保護里下河區域內濕地,嚴厲遏制征占用湖蕩濕地引起的區域濕地面積縮減、生態功能退化的趨勢;豐富里下河區域內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各類濕地保護形式;明確水利、漁業、林業及環保等相關部門在濕地保護與管理方面的職責,建立健全濕地保護管理組織機構[3]。
3.3.3 丘陵庫塘濕地區。此區域濕地總面積為
35.66 km2,占高郵市濕地總面積的5.02%。濕地類型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及水產養殖場。其中,自然濕地445 hm2,占域內濕地總面積的12.48%;人工濕地31.21 km2,占域內濕地總面積的87.52%。
本區域為低山丘陵,濕地以河流濕地、庫塘濕地為主。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庫塘濕地的生態質量明顯降低,河道連通性較弱,區域內大力發展光電產業,給濕地保護和農田保護都帶來了較大壓力。本區域建設重點加強保護區域濕地,嚴禁侵占和開發庫塘濱岸濕地,保障區域濕地總量;開展濕地保護小區工程,建議將向陽河、狀元溝列為濕地保護小區,有效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體系;水系貫通,匯水入湖;在河湖交界處擴大和新建濕地,恢復水生植被[4]。
3.3.4 城市濕地保護片區。此區域濕地總面積為3.02 km2,占高郵市濕地總面積的0.43%。濕地類型主要包括河流、少量水產養殖場。其中,自然濕地2.72 km2,占域內濕地總面積的89.94%;人工濕地0.31 km2,占域內濕地總面積的10.06%。
此區域威脅因素有截污不徹底、垃圾堆放和傾倒、河道駁岸過分硬質化、規整化等。針對以上威脅因素,應采取控源截污措施有效阻止外來污水和污染物排入濕地水體,削減進入濕地的污染負荷。采取截污控源措施后,需采取水體強化凈化技術進一步削減濕地水環境污染負荷,提升水環境質量。同時,根據河流濕地水生態系統的特征,可采取濕地生境恢復、濕地生物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等技術來處理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王仁春,鄭德勝,黃清.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問題的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5(5):23-26.
[2]張明祥.新形勢下我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J].環境保護,2017(4):21-24.
[3]陸喜云.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探討[J].南方農業,2017(8):113-114.
[4]國家林業局.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S].北京:國家林業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