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強 陳瀟 劉祥剛 張寧 穆龍

我國幅員遼闊,風能資源豐富,作為清潔能源,風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利用。貴州省作為云貴高原省份,風能資源分布較集中,屬第Ⅳ類風能資源區。由于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風電項目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根據貴州省“十三五”風電規劃,2020年其總體目標為裝機容量達到600萬千瓦。
隨著風電項目的發展,風電勘察設計技術日趨成熟,作為風電設計建設的基礎,勘察十分重要,然而我國各地地質特征各異,現有勘察參考規范方法及手段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日趨顯現。面對勘察過程中的各種實際困難,唯有針對不同的地質情況,采用不同的勘察手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合理的成本下,達到理想的勘察效果。貴州山區風電項目因其自身特征,主要采用在地質測繪前提下,以物探為主、鉆探為輔,配合室內試驗的方法進行勘察。此外,后期應注意施工地質。
本文以貴州山區某風電項目為例,針對風電場招標設計階段風電機組機位的勘察工作,淺談工程地質勘察中遇到的問題。
貴州山區風電項目特征
貴州地處我國西南,平均海拔在 1100米左右,境內山脈眾多,巖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巖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巖溶生態系統。因此,不同于平原或其他山區風電項目,貴州山區風電項目的主要特征表現如下:
(1)風電機組多布置于地勢較高地帶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省內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為了借助山地天然優勢更好地利用風能,風電機組多布置于獨立山包頂部,或地勢較高山脊沿線地形突出地帶,整體地勢高。
(2)地基多為碳酸鹽巖地層
貴州山地居多,地層多,巖性分布不一,多以海相沉積為主,沉積巖中以灰巖、白云巖等碳酸鹽巖地層分布最為廣泛。地形演化過程中,受不同地層巖性差異影響,地勢較突出處多以灰巖、白云巖、燧石灰巖、石英砂巖等硬質巖為主;地形平緩低矮區多以泥巖、頁巖等軟巖為主。風電場布置時,風電機組多位于以硬質巖層為主的地勢較突出處,尤其是在灰巖地層中布置居多,該地層多存在巖溶發育現象。
(3)風電機組基礎多為天然擴展基礎
貴州山區風電機組多布置于地勢較高地帶,該區地表多見基巖出露,或地表分布淺層覆蓋層,場平及基坑開挖后,基礎多位于巖石地基上,承載力及抗變形能力強,多采用天然擴展基礎。
(4)機位處地下水位深
山區風電機組因多布置于地勢較高處,與周邊低矮處相對高差大,風電機組機位處地下水位深,地下水對風電機組基礎無影響。
勘察技術標準在貴州山區風電項目中的應用分析
目前,我國風電勘察技術規范總體不夠成熟,面對不同地區的風電項目,勘察手段及方法針對性不強。貴州山區風電勘察,主要依據《陸地與海上風電場工程地質勘察規范》(NB/ T 31030-2012),參考《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及貴州省地方規范《貴州省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DBJ52/ T046-2018),三個規范對于貴州風電項目勘察同樣存在針對性不強的問題。
(1)勘探孔數布置
根據《陸地與海上風電場工程地質勘察規范》(NB/T 31030-2012),一臺風電機組至少布置1個主孔,地質條件復雜時,需布置輔孔或坑探。結合貴州山區風電項目特征,風電機組機位地勢較高,交通不方便,勘探施工用水困難,鉆探難度大,成本高;機組多位于碳酸鹽巖地層區,巖性變化不大,層面相對穩定,地層巖體結構特征大體相同,應重點關注碳酸鹽巖巖溶發育情況。筆者認為,處于同一地層內的風電機組,考慮到勘探難度、成本及預期達到的勘察效果,可適當減少鉆孔數量,達到查明地層巖性特征即可;加強地表測繪和物探測試,重點查明巖溶發育情況;針對物探異常區,補充鉆孔驗證。
(2)勘探孔深設置
根據三個規范要求,孔深原則分別為“在基巖和淺層巖溶發育地區,基礎底面下土層厚度小于地基變形計算深度時,一般性鉆孔應鉆至較完整~完整基巖面,控制性鉆孔應深入較完整~完整基巖面3~5m”,“對巖質地基,應根據地質構造、巖體特性、風化情況等,結合建筑物對地基要求,按地方標準或當地經驗確定”,“控制性鉆孔深度可根據探測目的確定,最大深度以查明溶洞空間分布為目的;一般性鉆孔用以查明地基建筑條件,孔深宜進入持力層3~5倍基礎短邊寬度且不小于5m”。
貴州山區風電基礎多為天然擴展基礎,基礎尺寸較大。基礎設計時,為保證基坑開挖和風電機組吊裝工作面,通常會削除部分山頂,此時基底大部分已進入山體一定深度,基礎已置于巖基之上。筆者認為,貴州地區以灰巖、白云巖為地基持力層時,其強度和剛度能滿足承載力和變形要求,因此,當風電機組基礎置于上述地層時,對于一般性鉆孔孔深設置,按規范要求,進入地基持力層3~5倍基礎短邊寬度(風電機組基礎多為直徑約19~20m圓形基礎),深度過大,孔深進入基底下3~5m即可;對于控制性鉆孔孔深設置,可結合物探測試成果,當異常區位于基礎受力及變形范圍內時,孔深達到異常區下3~5m即可。
(3)室內試驗
結合貴州山區風電項目特點,筆者認為,巖石室內試驗可參考貴州省地方標準,保證每個巖性層或巖體單元參加統計的數量不少于6件,試驗內容以查明巖體物理力學性質為主。
貴州山區風電項目,機位處地下水位深,地表基巖多裸露或有少量淺層覆蓋層覆蓋,當基坑開挖后,基底及基礎四周均為基巖,不涉及水土腐蝕問題。
(4)物探應用
貴州山區風電機組多布置于山體頂部,或山脊頂部,與周邊高差大,且交通條件較差或一般,機位周邊地下水深,當以鉆探為主要勘探手段時,搬運及施工難度大、成本高。結合貴州山區風電場風電機組多布置于灰巖、白云巖地層的特點,筆者認為,在合理控制項目成本前提下,為達到理想的勘探效果,在地質測繪基礎上,可采取物探為主、鉆探為輔的方式,通過物探手段查明機位處是否存在異常區,通過鉆孔查明地層巖性特征及驗證異常區。
物探實施時,可參考《電力工程物探技術規程》(DL/T 5159-2012)6.3.1和6.3.2條,“巖溶和土洞的探測方法可采用直流電法、電磁波法、彈性波法、井中探測法等。地表沒有覆蓋層時,巖溶探測宜選擇地質雷達法、瞬變電磁法;覆蓋層厚度較小時,巖溶和土洞探測可選擇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法、瑞雷波法、電測深法、電剖面法、淺層反射波法、淺層折射波法、瞬變電磁法等”。
案例分析
貴州桐梓某風電場共布置24臺單機容量為2000kW的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8MW。場區大部分地區海拔高程在1300~1900m之間,地勢開闊,地形起伏較大,場區西面、南面及東北面邊緣均為陡崖,總體屬侵蝕、溶蝕中山地貌。
場區24臺風電機組均位于山頂或山脊頂部,自然邊坡一般較陡,無公路及泥結石路直通機位處,交通條件差,山頂及斜坡地帶基巖出露多,沖溝強烈發育,覆蓋層零星分布。機位處巖層單一,巖性簡單,基巖均為三疊系下統茅草鋪組第一段(T1m1)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層微~細粒灰巖,巖溶較發育。風電機組所在山體地下水埋藏深,大于風電機組基礎埋深,地下水對風電機組基礎無影響。風電機組機位處地層6~9m范圍內巖溶較發育,溶溝、溶槽發育,巖體完整性較差。風電機組基礎均采用天然地基擴展基礎,均以完整性相對較好的中風化巖體為地基持力層。
該風電場屬典型的貴州山區風電場,招標設計階段勘察時,結合風電場屬灰巖巖溶區特點,考慮到風電機組處道路交通條件差、鉆探施工用水困難等因素,勘察以物探、地質測繪為主,輔以鉆孔、試驗,主要勘察方法及結果如表1所示。
按此方法,在控制勘察成本的基礎上,查明了風電機組地質情況及巖體物理力學性質,為設計提供了地質依據。根據后期施工開挖揭露,地質條件基本與勘察一致,僅局部物探線及鉆孔未涉及區,開挖時揭露了少量溶蝕地質缺陷,勘察效果整體滿足要求。
結語
我國風電場地質條件千差萬別,有必要針對不同的風電場設計不同的勘察方案。本文針對貴州山區風電項目,結合筆者工作經驗,闡明了該地區項目特征,并結合特征對標現有規范文件,分析了風電機組機位勘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勘察策略:在地質測繪前提下,以物探為主、鉆探為輔,配合室內試驗。文中所提問題及策略,可供貴州山區風電勘察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單位: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