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受訪人:石定寰
科技部原秘書長,國務院原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第七、第八屆理事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前任院長錢穎一,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時表示,從經濟學原理看,有兩類原因,一類叫做“開放”,一類叫做“放開”。作為中國科技尤其是新能源行業突飛猛進的見證者,石定寰現身說法,他認為40年來的能源發展也踐行了這兩條原則,而這也為新能源發展注入了動力。
從1980年進入國家科委(原)算來,石定寰參與中國能源研究已經整整40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在北京西邊一個普通小區的茶室里,記者見到了科技部原秘書長,國務院原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第七、第八屆理事長石定寰。40年來,伴隨著新能源一步步的發展壯大,許多往事和人物,他都如數家珍。撫今追昔,鑒往知來,他認為:“中國的能源戰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與世界同步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新能源的發展。改革放開了人才、資源的流動,引入競爭機制,讓市場發揮作用;開放則擴大了資本、技術等各要素流動的市場邊界。而未來,新能源發展中的矛盾也將在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得到解決。”
體制放開為科技轉化帶來動力
Q:1980年您調入國家科委(原),親自參與了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過程。您認為,這其中有哪些體制機制創新?這些改革舉措為新能源產業帶來哪些啟示?
A: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有一句順口溜: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腦體倒掛”的現象非常普遍。
為了解決科技與經濟長期脫節的問題,科學界率先開始改革,一批科技人員從機關大樓里走出來,北京中關村涌現出大量的民營科技公司。當時的民辦企業提出“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是與國有企業完全不同的運行機制,具有很強的超前性。1985年3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其使得大多數科研院所走上了一條面向市場、與經濟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隨著中關村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誕生,1988年6月,國家科委(原)建立了火炬計劃辦公室,我有幸成為第一任火炬計劃辦公室主任。
火炬計劃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社會融資、對外開放等市場手段,以市場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商業化的指導性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經過多方奔走和努力,火炬辦最終拿到了國家科委(原)劃撥的400萬元起步經費以及銀行的2000萬元貸款指標;引入了風險投資;簡化了高新區人才出國的手續;爭取到“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調動了全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參與。2017年,納入統計的156家國家高新區全年實現園區生產總值9.52萬億元,設立境外研發機構994家,出口總額占全國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的19.2%。
這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一次成功示范,將科研融入到市場經濟中,提高了科研人員創業的積極性,華為、聯想等一大批知名的高科技企業都是在那個時代誕生的。
由此可以看出,體制創新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新能源產業是新一輪科技變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樣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從而為新能源提供動力,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尤其在建立能源新業態、提高能源系統高質量發展方面,要建立市場配置資源、供需形成價格的現代電力市場體系,推進新能源等綜合運用示范工程的建設。
開放與合作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寶貴經驗
Q:為推動新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多年來,您四處奔波,促成國內外的多個能源合作項目。您認為,國際合作為我國新能源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A:從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經驗看,新能源的壯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歐合作不斷深入,貫穿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整個起步階段。例如,1980年,中、德兩國政府合作在北京大興區義和莊建立了第一個新能源示范村。該項目集中了德國的太陽能發電、太陽能房屋、熱能利用、風力發電、沼氣等眾多技術,讓中國了解到能源的綜合性利用系統。
作為“七五”攻關重要領域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在起步階段也得益于技術的引進。我們引入了意大利的技術,在云南和浙江寧波分別生產原料和多晶硅電池,最終帶動了我國多晶硅電池的發展。1988年,中歐合作開展“大陳島互補能源系統項目”。通過該項目的建設,我國開始引進歐洲的大型風電機組技術并開啟國產化進程,直到21世紀初,國產風電機組才開始逐漸取代國外產品,占據國內的市場。
除了項目的合作與技術的引進,政策的借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歐美發達國家制定產業政策時都有供需模型做支撐。鑒于此,我國派人去國外學習能源規劃的一些先進方式,開始著手做能源統計,計算投入產出比,進行科學分析。1983年,國家科委(原)、計委(原)、經委(原)組織了十多個領域的產業能源政策研究人員,提出了“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十六字方針。這一原則到目前都是適用的。在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時,同樣借鑒了國外諸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對外交流合作也為中國培養了難得的人才,最明顯的是光伏產業。 “世界太陽能之父”—— 澳大利亞馬丁· 格林教授指導的學生中,有一大批中國光伏界的精英,包括施正榮、趙建華、張鳳鳴、吳巖等,他們為太陽能光伏系統成本的大幅下降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市場挑戰中發展壯大
Q:體制機制的改革以及對外開放,為中國企業帶來了發展契機,同時也面臨更大的市場挑戰。這些挑戰是否也會對中國企業的生存帶來危機?
A:市場是一把雙刃劍,有機遇,當然也有風險,但“走出去”,直面挑戰,也使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了提升,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