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幼群,袁群弟,胡文彩,李文忠
(東莞市厚街醫院,廣東 東莞)
我國近年因創傷病死的幾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1]。嚴重創傷是急診科室中常見的疾病,也是種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疾病,特別是老年病人;而受到嚴重創傷性的患者傷勢較重,病情極不穩定,該病若得不到有效救治可能會引起臟器功能嚴重損傷、休克等并發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傳統的急救方式多是分科救治,患者需要輾轉多室進行觀察與會診,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尋求有效的急救方式、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一直是醫學界探究的課題。TTA 救治又名創傷團隊啟動救治,該模式應用在嚴重創傷性患者的救治中能夠極大的縮短急診科到手術室的時間,為患者爭取到最佳治療時間,還能對負責救治的醫護人員進行規范與管理,其救治效果明顯。為進一步研究TTA 為主導救治模式在老年嚴重創傷患者中的應用及對預后的影響?,F將結果報告如下。
將本院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88 例老年嚴重創傷患者納入研究,將其分為觀察組(2018 年9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與參照組(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8 月收治),每組44 例。參照組,男22 例,女22 例;致傷因素:墜落跌傷、交通傷、刀刺傷,例數分別為16 例、15 例、13 例;受傷部位:顱腦損傷、胸腹部損傷、骨折損傷,例數分別為15 例、14 例、15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23 例;致傷因素:墜落跌傷、交通傷、刀刺傷,例數分別為14 例、18例、12 例;受傷部位:顱腦損傷、胸腹部損傷、骨折損傷,例數為11例、17 例、16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有2 個或2 個以上的器官或解剖位置損傷者;病歷資料完善并且年齡在60 歲以上的患者;患者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者;患有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者;心、肝、腎臟功能已經嚴重衰竭者。
參照組采取常規急救措施:接到急診通知后,各個醫護人員準備好相關工作,聯系各科室進行會診,根據患者情況將其轉入相應病房進行治療。觀察組采取以創傷團隊啟動(TTA)為主導的救治模式措施,具體步驟為:(1)組建創傷救治團隊,醫院成立創傷中心,首先從各科室選出人員成立TTA 小組,以主管醫師以上的級別的醫生擔任;建立院內應急人力體系;(2)改變創傷救治模式接到嚴重創傷患者在入院前按需啟動TTA,在患者到達科室之前,啟動值班人員需按“急診科搶救室分類TTA”啟動,院前根據患者的傷情按ABCDE 評估救治程序,對其傷情進行評估救治;(3)急救以創傷團隊為主導的救治優化流程,院前啟動TTA,人員分工明確,經綠色通道送手術室緊急手術;(4)完善創傷專門護理記錄規范填寫;(5)完成救治后,創傷護理團隊將一系列的救治流程進行重新梳理,并針對救治過程中的問題展開會議討論,“以TTA 團隊模式救治”方法的優點與不足持續改進TTA 救治模式。
觀察并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救治時間、住院時間、GCS 評分、ISS 評分變化。GCS 評分采用格拉斯昏迷評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估患者昏迷程度,該量表從睜眼、運動、語言3 各方面進行評價,昏迷程度由這3 方面得分相加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意識狀態越好。ISS 評分采用創傷嚴重程度量表進行評分,該量表從頭頸部、面部、胸部三大方面進行評分,用1-6 分進行評分,總分75 分;當ISS ≤16 分時表示輕傷、17-25分表示重傷,>25 分表示嚴重傷;另外,ISS 大于20 分時病死率會明顯升高,ISS 大于50 分存活幾率較小??赡馨l生并發癥有感染、消化道出血、器官衰竭等[3]。
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詳見表1。

表1 兩組搶救成功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救治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救治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組別(n=44) ??漆t生到達時間(min) 特殊檢查時間(min) 急診-手術時間(min) 急診停留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23±1.48 35.56±1.79 35.55±1.24 60.76±2.54 19.87±1.25參照組 14.89±1.65 71.34±1.67 65.33±2.26 120.35±4.43 25.41±1.51 t 值 12.400 38.439 42.857 42.202 8.362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詳見表2。
詳見表3。
表3 兩組GCS 評分、ISS 評分變化對比分)

表3 兩組GCS 評分、ISS 評分變化對比分)
組別(n=44) GCS 評分 ISS 評分救治前 救治后 救治前 救治后觀察組 8.12±1.15 15.55±1.66 27.13±1.06 17.05±1.76參照組 8.32±1.09 12.16±1.03 28.04±1.11 22.45±1.30 t 值 0.334 3.991 1.639 5.964 P 值 0.050 0.001 0.050 0.001
嚴重創傷傷情多樣,在急救工作中若不及時對患者進行救治,可能會讓患者面臨殘疾甚至是死亡的風險,這對患者及其家屬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4]。若在救治嚴重創傷患者的過程中處理不當,不僅會降低搶救成功率,提高并發癥,還可能會發生醫患糾紛事件。查閱資料發現,嚴重創傷患者救治的黃金時間為傷后十分鐘,而在救治過程中能夠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干預,可能給減少患者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挽救患者生命,降低重創患者死亡率[5]。
當前,我國對嚴重創傷患者尚無統一的救治模式,其有效的救治方式多處于摸索階段,在嚴重創傷救治過程中僅有外科醫生的參與,其素質水平尚未達到現代創傷水平救治的要求。而以創傷團隊為主導的救治模式是通過引進美國先進的急救方法與技術,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取得資質后成立的TTA 小組,在急救工作中以TTA 為主導進行救治,其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更有助于提高嚴重創傷的救治水平[6]。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究其原因,常規急救措施在接到急診后各科室人員進行準備工作,但因其準備過程中缺少規范管理,這可能使護理人員因經驗不足,慌亂中容易忽視一些必須器械,這可導致檢查時間延長;而以TTA 為主導的救治模式,救治的人員均是獲得救治資質證書,在面臨急診工作時,處理事項的能力會優于沒有接受過統一訓練的人員。對老年創傷患者進行評分檢查后得出,觀察組的ISS 評分低于參照組、GCS 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颊咴诰戎沃械姆e極潛意識可以促進救治效果,減少嚴重創傷救治中的死亡率。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創傷已經成為全球的第一大公害,尤其是嚴重的多發傷往往病情復雜且進展快、并發癥多、死亡率高,而快速有效的搶救以及對患者病情的全局把握成為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重中之重。TTA 正是圍繞病情危重、多處損傷的創傷患者建立,在患者收治入院后迅速開辟綠色通道,借助齊全的醫療設備,在不轉移的前提下即可以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救治,為整個搶救工作贏得寶貴的時間,有力地彌補了目前醫療衛生機機構嚴重外傷綜合救治領域的空白。所以,TTA 為主導救治模式應用于老年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中,能夠避免患者入院后的二次創傷,有效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推廣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TTA 為主導救治模式在老年嚴重創傷患者的應用中,能夠節約相關檢查時間、改善患者意識狀態,同時還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