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梁華,王洪震,高宜軍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云南 昆山)
脛骨下段骨折具備較高發病率,由于脛骨下端周圍不具備較厚的軟組織覆蓋以及良好血供,因此容易導致皮膚出現壞死、感染,引發骨不連的出現,具備較高的治療難度。臨床上在對脛骨下段骨折進行治療時,脛骨遠端鎖定加壓鋼板聯合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術屬于常用方式,其可使骨折端的血供得到有效保護,但應用鋼板實施固定對脛骨遠端軟組織具有較高的要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交鎖髓內釘應用軸心固定,不會過多依賴軟組織條件,但在應用于脛骨遠端骨折治療時,容易出現骨折對線、穩定差不佳等情況[1]。專家型交鎖髓內釘末端具備多個平面,同時具備超遠端鎖釘,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可對阻擋釘進行輔助應用,從而使骨折得到良好復位,同時能夠保持較高的穩定性。本次研究就選取脛骨下段骨折患者60 例,探討專家型交鎖髓內釘聯合阻擋釘治療脛骨下段骨折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脛骨下段骨折患者120 例,根據治療方式差異,分為鎖定加壓鋼板組(n=56)與專家型交鎖髓內釘組(n=65)。鎖定加壓鋼板組男40 例,女16 例,年齡21~58 歲,平均(41.2±4.6)歲,受傷原因:車禍傷36 例,砸傷8 例,摔傷12 例,包括50 例閉合性骨折患者與6 例開放性骨折患者,42 例患者合并腓骨骨折;專家型交鎖髓內釘組男42 例,女22 例,年齡20~55 歲,平均(40.5±4.8)歲,受傷原因:車禍傷42例,砸傷8 例,摔傷14 例,包括56 例閉合性骨折患者與8 例開放性骨折患者,50 例患者合并腓骨骨折。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脛骨下段骨折診斷標準[2],且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具備手術治療適應證;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機體存在代謝性疾病;腫瘤疾??;凝血功能障礙。
手術開展前完善X 線片檢查,對患者機體脛骨長度與髓腔直徑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準備內固定系統。開展CT 檢查確定患者是否出現后踝骨折。開放性骨折接受創口清理、縫合,然后實施跟骨牽引,并為患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的發生,常規脫水消腫。對于存在腓骨下段骨折的患者,需首先為其實施腓骨復位內固定術,使腓骨長度得以恢復,依靠骨間膜所具備的張力,促使脛骨骨折得到有效復位。專家型交鎖髓內釘組的治療方法為:經髕韌帶入路,使脛骨平臺前緣得到充分暴露,使患者膝部保持屈曲,角度為90o,使骨折端得到閉合復位,采用導針插入到機體脛骨髓腔中軸線、脛骨平臺前下緣1cm 的位置,順沿導針進行開口,對髓腔進行擴充,將髓內釘插入,借助C 臂X 線機對復位情況進行觀察。在機體脛骨骨折端的凹陷一側部位,采用1~2 枚0.35cm 斯氏針打入作為阻擋釘,再次開展C 臂X 線機檢查,保證導針處于阻擋螺釘與髓腔間,同時進入到骨折遠端。順沿導針將髓內釘插入,透視下對髓內釘與阻擋釘的相互位置關系進行檢查,若骨折端移位被糾正,則依靠髓內釘生根技術,將髓內釘尾部插入到脛骨遠端的松質骨內。采用3 枚及以上的鎖釘鎖入骨折遠端。
鎖定加壓鋼板組采用鎖釘加壓脛骨遠端鋼板通過患者機體脛骨內側或前外側固定,應用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術對骨折端進行閉合復位,或實施小切口撬撥復位。開一長度為4cm 的遠端切口,將鎖定加壓鋼板進行塑形,然后通過肌肉和骨膜間的隧道插入,采用鎖定螺釘鎖入,并導管引流。
觀察兩組手術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腫脹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同時術后6 個月對兩組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評分指標為Iowa 踝關節功能評分系統,若評分為90~100 分則為優,評分為80~89 分則為良,評分為70~79 分則為可,評分不足70 分則為差[3]。
相較于鎖定加壓鋼板組,專家型交鎖髓內釘組的腫脹消退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均更短(P<0.05)。如表1。
隨訪6 個月可知,兩組踝關節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脛骨下段骨折通常為外力沖擊所致,因此患者常合并開放性損傷,同時易存在嚴重軟組織損傷,加之骨折端不具備足夠的肌肉覆蓋,血液供給量少,因此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具備較高的手術治療難度。專家型交鎖髓內釘遠端具備多平面鎖釘,可對骨折端進行牢固抓持與固定,近端具備三個角度各異的松質骨鎖定孔,尾帽可將最上端的螺釘鎖緊,從而取得更為穩定的結構,同時其可將骨折端發生的移動減少,從而使骨折愈合得到促進[4]。
表1 兩組手術治療情況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治療情況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腫脹消退時間(d) 骨折愈合時間(周)鎖定加壓鋼板組(n=56) 102.81±18.89 132.64±28.84 10.85±2.31 19.56±3.62專家型交鎖髓內釘組(n=64) 98.60±15.50 119.07±25.50 8.00±1.46 15.88±2.45 t 0.948 1.935 5.786 4.661 P 0.347 0.058 0.001 0.001

表2 兩組踝關節優良率比較[n,(%)]
在應用交鎖髓內釘對脛骨下段骨折進行治療時,容易發生骨折不穩定與成角畸形的情況。因此阻擋釘的應用具備必要性,阻擋釘的應用可對成角畸形進行控制,使復位按照預期發展,同時有生物力學實驗結果表明,阻擋釘的應用可使骨折的穩定性增加。通過采用阻擋釘置入,可使脛骨遠端髓腔的寬度被人為縮小,延長固定髓內釘的理想髓腔[5]。在脛骨骨折的后骺端部位,髓內釘出現偏置的風險高,將阻擋釘預先打入髓腔的中軸線附近,從而避免髓內釘偏置的發生,使其能夠順沿中軸線進入,使骨折端得到間接復位,并形成近端鎖釘-髓內主釘-阻擋釘-遠端鎖釘的多點固定,取得更為穩定的骨折復位效果,避免術后出現骨折不穩定與成角畸形的情況,保障交鎖髓內釘治療效果,改善疾病預后[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鎖定加壓鋼板組,專家型交鎖髓內釘組的腫脹消退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均更短,提示專家型交鎖髓內釘聯合阻擋釘治療脛骨下段骨折可促進骨折愈合。脛骨下段骨折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其容易發生的并發癥包括骨折延遲愈合及不愈合,而對骨折愈合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端移位情況、是否合并感染、軟組織損傷程度。專家型交鎖髓內釘手術操作與骨折端保持較遠距離,可對骨折端骨膜和周圍軟組織的血液供給進行保護,通過使骨外膜下所具備的小血管網進行保留,可使骨折愈合得到促進[7]。專家型交鎖髓內釘可對骨折端血腫進行保護,反之骨折端血腫又會在骨折愈合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阻擋釘的應用可使脛骨遠端髓腔的寬度被人為縮小,從而延長固定髓內釘的理想髓腔,保障髓內釘的預期置入效果,達到多點固定的目的。有學者研究報道稱,阻擋釘可使對線得到矯正與保持,使穩定性提高,對髓內釘的插入方向進行控制,可促使剪力轉變為壓縮力,從而使穩定性得以提高[8]。
綜上所述,專家型交鎖髓內釘聯合阻擋釘治療脛骨下段骨折的臨床療效顯著,可縮短骨折愈合周期,使踝關節功能滿足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