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麗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眼科三區,湖南 長沙)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臨床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其在我國的平均發病率為14.4/10 萬,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以及白內障手術的普及,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發生率仍在逐年升高[1]。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手術方式主要有鞏膜外環扎術和鞏膜外環扎聯合鞏膜外加壓術,這兩種手術方式不僅損傷小,而且視網膜復位率較高,因此在治療復雜性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中得到臨床醫師的廣泛認可[2]。雖然鞏膜外環扎聯合鞏膜外加壓術能夠幫助病人視網膜得到90%的復位率,但植入的硅膠墊壓條及硅膠環扎帶均會對眼球造成壓迫,迫使眼軸長度增加,晶狀體-虹膜隔出現前移,前房變淺,前房角變窄,玻璃體縮小從而使眼壓升高,而且鞏膜外冷凝會嚴重破壞患者的視網膜色素上皮,導致患者眼部在術后出現脹痛等不適[3-4],嚴重影響病人術后舒適度和術眼的康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和醫學模式的改變,人們對健康理念的追求不再只是局限于身體疾病的治愈,更多的是追求是安全、舒適的度過治療周期。因此,非常有必要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度進行干預。護士能否在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幫助病人安全、舒適的度過圍術期是我們研究方向。本調查旨在了解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與干預意向與策略,為實施有效干預措施,提高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感,提供臨床依據。
研究者采用橫斷面調查,于2019 年9 月-11 月,采用分便利抽樣方法抽取長沙市6 所三級甲等級醫院218 名眼科護士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已獲得護士執業資格證并注冊者;②在眼科臨床護理一線工作時間超過1 年者;③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對象:①進修、輪轉科、助理護士;②病、事、產假、外出進修者。回收資料有效為217 名眼科護士,其中性別:女199 名,男18 名;年齡:23-52 歲,平均年齡(34.60±5.54)歲;學歷:大專17 名,本科187名,研究生13 名;工作年限:1-3 年40 名,3-5 年116 名,5-10 年41 名,>10 年20 名;職稱:初級護士31 名,護師130 名,中級主管護師47 名,高級副主任護師9 名。
1.2.1 研究工具
(1)眼科護士一般人口學調查問卷:該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眼科護士年齡、性別、學歷、職稱、護齡、眼科工作年限、工作醫院、是否參加相關培訓等;(2)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與干預意向問卷:該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問卷包括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與眼科護士干預意向2 個部分。其中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部分包括病人術后舒適情況、不舒適原因、臨床表現、誘因、評估方法、干預方法、病人教育與合作7 個條目,采用二分法計分,答對計1 分,答否計0 分,總分為0-7 分,分值越高說明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水平越高;干預意向包括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干預的必要性、相關培訓必要性、干預流程制定必要性、干預時機等6 個條目,采用二分法計分,答對計1 分,答否計0 分,總分為0-6 分,分值越高說明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干預意向水平越高。該問卷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數為0.671,問卷各維度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462-0.65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資料收集
本次研究為采用橫斷面調查,問卷采用問卷星的形式,向長沙市6 所三級甲等級醫院218 名眼科護士發放知情同意書及調查問卷鏈接,為防眼科護士不真實作答,以不記名的方式完成問卷,且限定時間為8-10 分鐘,每名護士僅能答題一次。問卷回收后,由研究者檢查問卷填寫內有無漏答等情況,確認問卷填寫有效性。本次研究共發放218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17 份,有效回收率為99.54%。
數據由雙人錄入雙人核對,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17 名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與干預意向問卷總得分:1-10(5.58±0.52)分,其中對病人術后舒適認知維度得分:1-6(3.62±0.50)分,干預意向問卷得分:1-4(2.80±0.31)分。
見表1 和表2。
見表3。

表1 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情況(n=217)

表2 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干預意向情況

表3 不同特征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與干預意向比較
本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217 名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與干預意向問卷總得分:1-10(5.58±0.52)分,其中對病人術后舒適認知維度得分:1-6(3.62±0.50)分,有90%的眼科護士知曉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會產生不適感,但僅有54%眼科護士知曉病人術后不適感產生的原因與臨床表現,43.6%的眼科護士知曉如何提高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干預,這就說明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存在嚴重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本研究選擇的是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的評估,專業性比較強,有部分低年資護士對眼科專科疾病不熟悉,在臨床上見得比較少,導致總體得分不高,處于中下水平。護士是健康教育者[5],護士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和干預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病人圍術期舒適度和病人康復進程。本研究調查顯示,大部分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不足,其中參加過相關培訓、年資高、學歷高、職稱高的護士認知度明顯高于其他護士,這可能跟人文關懷和舒適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內容,參加過相關培訓、年資高、學歷高、職稱高的護士對人文關懷和舒適護理在臨床護理重要性感受越深,隨著年齡和工作年限的增長,也會有更多的人文關懷和舒適護理經歷,人文關懷和舒適護理知識也會更加豐富[6]有關。參加培訓是護士獲取知識或接觸新鮮事物的媒介,但由于我國人文關懷和舒適護理研究還在初步階段,相關培訓更是發展緩慢,護士在校期間對相關學習涉及非常少,走上護理工作崗位后,只有通過參加繼續教育、專題培訓等才能獲得相關知識,并將運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去。故醫療機構應重視并加強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和人文關懷相關知識培訓,護理院校應逐漸完善關于相關課程的配制,提高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水平,更好的服務于患者與臨床。
有研究表明,舒適護理能夠更有效的提高護理活動的內容,舒適護理的主要目的便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使患者能夠在非常好的環境中更好的恢復健康[7]。本研究結果顯示:217 名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與干預意向問卷總得分:1-10(5.58±0.52)分,干預意向問卷得分:1-4(2.80±0.31)分。有89.1%的眼科護士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進行干預,90%的眼科護士認為有必要開展相關培訓,說明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有強烈的干預意向與策略。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參加過相關培訓、年資高、學歷高、職稱高的護士干預意向明顯高于其他護士,這可能跟年資高、學歷高、職稱越高的護士,其對自身職業規劃、職業價值感更強烈,更愿意去尋找學習與培訓的機會,為病人提供最佳護理服務。
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存在嚴重不足,但有強烈的干預意向與策略,管理者應完善眼科護士對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認知系統培訓,建立病人舒適管理體系,實施科學的干預與管理,提高視網膜脫離鞏膜外加壓與環扎病人術后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