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煙臺毓璜頂醫院,兒科輸液室,山東 煙臺)
兒科門診在醫院眾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患者的特殊性方面。一方面,兒科門診患兒由于年紀較小,缺少完善的主觀意識和充足的社會經驗,對于醫院和部分護理措施,帶有明顯的恐懼心理,在門診護理中很容易出現哭鬧等不配合的表現,阻礙護理工作的進行[1];另一方面,患兒在家里普遍較為受寵,獨生子女家庭占到多數,加之現代人維權意識加強,醫患關系的不斷僵化,如果兒科門診護理過程中導致患兒哭鬧等現象,很容易激化護患矛盾,降低患兒和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甚至損害醫院的形象[2]。人文關懷護理進一步突出了患兒的主體地位和中心地位,在兒科門診落實關懷護理,可以更好地滿足患兒的需求,提高護理質量,并借助人文科學解決患兒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問題,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和滿意度[3]。本文即擇選我院兒科門診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接待的120 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就人文關懷護理在兒科門診護理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究,現作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
擇選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兒科門診接待的120例兒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采用計算機雙盲隨機分組方法,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 例患兒。其中,對照組60 例患兒,男患兒和女患兒分別有31 例和29 例,患兒最小年齡3 歲,最大年齡12 歲,平均年齡(5.33±2.47)歲;研究組60 例患兒,男患兒和女患兒分別有30 例和30 例,患兒最小年齡3 歲,最大年齡13 歲,平均年齡(5.18±2.94)歲。分別就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實施對比,差異統計學均不存在意義,即P>0.05,可實施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措施。
研究組患兒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進一步接受人文關懷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環境護理。兒科門診是患兒到醫院接受治療最先接觸的環境,以人文關懷理念為基礎,加強兒科門診環境護理,建立溫馨、童趣的門診環境,可有效提高患兒對門診的接受程度,緩解、消除患兒對醫院、兒科門診的恐懼心理,從而達到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和滿意度的目的。具體來說,兒科門診整體環境,包括診室、走廊等,都應該優先選擇明亮的顏色和卡通角色進行布置,利用兒童童真、好奇的特點,轉移患兒的注意力,消除患兒緊張、恐懼等心理,為護理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4];②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護士形象管理。護士作為各項護理工作的執行者,其個人形象和職業素質,直接影響著患兒對兒科門診護理的感受[5]。對此,護士應從自身入手加強形象管理。一方面,護士要注意白衣天使形象的塑造和維護,在儀容儀表方面,要做到整潔得體,服務要周到,要尊重患兒的主體性和自尊,建立患兒對護士的信任。另一方面,護士要注意自身語言、行為的把控,對待患兒要使用溫和的語氣,借用部分具有童趣的語句,減少患兒對兒科護理的恐懼。以兒科門診普遍的靜脈穿刺護理操作為例,護理人員首先要選擇粗直的血管進行操作,盡量創造良好的穿刺條件,其次護理人員要與患兒進行良好的溝通,明確告知患兒穿刺的感受,但要注意詞語的控制,如“就像小蟲叮咬一下”等,將抽象的疼痛感受具象化,從而消除患兒的恐懼,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6];③基于人們關懷理念的健康宣教和護患溝通。患兒對兒科門診的恐懼和緊張等不良心理,大多是由于對兒科門診和護理服務缺少正確的認識導致的,如對靜脈穿刺的恐懼,就很大部分是由于對靜脈穿刺護理缺少正確認識導致的。基于此,護理人員要從患兒的角度,加強對患兒的健康宣教,除了要講述兒科門診護理相關知識理論外,同時要結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調整健康宣教的形式,引入卡片教育等措施,提高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實現與患兒的良好交流。護士與患兒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是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和滿意度的重要基礎。因此,護士還需注意護患溝通技巧的應用,在溝通過程中除了要保障語言文明禮貌外,要結合不同患兒的實際情況和疾病狀態,給予患兒針對性的溝通,要間接明了地說明問題,引導幼兒的行為。同時,護士對患兒的肢體動作應該盡量輕巧,態度要盡量熱情,注意與患兒溝通的基礎上,要注意與患兒家屬的溝通,通過雙方的配合,確保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1.3 觀察指標
統計分析兩組患兒在護理過程中哭鬧、抗拒護理等行為的發生情況,用以評價患兒護理依從度。
通過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患兒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問卷共20 項問題,每項5 分,總分100 分,問卷得分低于60 分,表示“不滿意”;問卷得分高于等于60 但低于80,表示“滿意”;問卷的分高于等于80,表示“十分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21.0 版本的SPSS 統計學軟件包對各項數據進行檢驗。計數資料均以(n,%)表示,行卡方值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值檢驗。如結果P<0.05,則分組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對比結果,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對比表(n,%)

表1 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對比表(n,%)
分組 不滿意 滿意 十分滿意 護理滿意度研究組(n=60) 3 17 40 95%對照組(n=60) 11 31 18 81.67%χ2 5.175 P 0.022
2.2 兩組患兒護理依從度對比結果,見表2,統計學有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兒護理依從度對比表(n,%)

表2 兩組患兒護理依從度對比表(n,%)
分組 例數 哭鬧 抗拒護理 護理依從度研究組 60 3 2 91.67%對照組 60 10 6 73.33%χ2 6.312 P 0.011
兒科門診每天面對的都是兒童患者,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其普遍不具備完整的社會經驗和常識,對于兒科門診有著許多的錯誤認識,在就醫和接受護理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現一些抗拒行為,這不僅會阻礙護理工作的進行,同時不利于患兒病情的康復,對于患兒未來的成長也不利[7]。對此,兒科門診必須優化自身護理工作,提高護理工質量,積極、主動地消除患兒的焦慮心理,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維護醫院和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人文關懷理念重點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中心地位,要求尊重和維護人的本質和利益,從人的角度滿足其各方面的需求[8]。從護理的角度,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人文關懷護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其進一步突出的患者的主體地位,可以從患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滿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隨著我國醫療事業不斷發展,在醫院護理工作實踐中倡導人文關懷,落實人文關懷護理,是醫療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隨著現代人維權意識、健康意識的不斷加強,如何在醫院護理工作中貫穿人文關懷理念,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是醫院普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9]。
就兒科門診而言,落實人文關懷護理,可以實現“以疾病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的轉變,通過人文關懷,科學消除患兒主觀的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人文關懷理念在兒科門診護理中的應用,是全方位的應用,涉及環境護理、健康宣教、護士形象管理等多個方面。環境護理方面,人文關懷護理會進一步加強對患兒心理和偏好的考慮,通過增加明亮系顏色、卡通人物形象等內容的使用,建立溫馨、童趣的環境,從而達到轉移患兒注意力,消除患兒內心恐懼的目的。健康宣教方面,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健康宣教更重視護士與患兒的溝通,無論是護士使用的語言,還是溝通方式,護理人員均需要從患兒的角度加以調整,尊重患兒的主體地位,從而進一步加強的溝通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引導患兒的行為,提高其護理依從度[10]。人文關懷護理對于護理人員形象管理也有著進一步的要求,除基本的儀容儀表外,護理人員需要做出行為舉止等多方面的改變,要通過自身服務的提升,給予患兒全方位的關懷,從而拉近患兒與護理人員的距離,建立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最終提高患兒護理滿意度。
本組研究中,研究組60 例患兒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人文關懷護理,研究結果顯示,在兒科門診開展人文關懷護理,患兒的護理依從度和護理滿意度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其中研究組患兒的護理依從度和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5%和91.67%,而對照組患兒的護理依從度和護理滿意度分別是81.67%和73.33%,差異統計學有意義,即P<0.05。這說明,兒科門診護理落實人文關懷理念,可通過人文關懷的科學運用,緩解、消除患兒對兒科門診的恐懼和焦慮,建立患兒與護理人員間的良好關系,從而達到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和滿意度的目的。
兒科門診護理落實人文關懷理念,可實現環境護理、健康宣教等全方位的護理工作質量的提升,緩解患兒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和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