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象州縣石龍鎮大塘村委新塘的一個智能“養魚工廠”,有23 個大型長方形池子,每一個池子可容納30~50 立方米水,池子里分別養殖的甌江彩鯉、加州鱸魚、草魚等密密麻麻,魚兒們不停地快活地游來游去。
這個“養魚工廠”由象州縣新大陸田園綜合體興建,綜合體總經理陸會專說,傳統的養魚模式平均每立方米水體養一斤多魚,而他們的智能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一個立方米可以達到50 公斤左右的魚,整個工廠每批可生產成品魚5 萬公斤左右。
養魚先養水,決定魚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是水質。在養殖池,可以見到不斷有水流入。陸會專介紹,這些水在基地內都是綜合利用的,因為魚兒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糞便等垃圾,再加上餌料的污染,所以他們在每個養殖池底部增加管道,不斷將污水和魚兒的排泄物經池底管道抽出以保持水體潔凈。這些排泄物糞水可以通過水肥一體化噴淋系統在蔬菜大棚使用,是很好的有機肥料。
“循環水智能養殖具有幾個特點:一是有規模效應,二是魚的存活率和質量可控,三是魚的生長周期縮短?!?陸會專說,智能循環水養殖代表了今后魚類養殖的一個方向,國外比較多見,我國廣東、江蘇等地也開始流行,不過他們都是圓形養殖池,占地多,土地利用率相對較低,而我們的養殖池比較特別,是長方形并排布置,目前全國只有我們一家這樣做。我們這里有23 個可容納1200 立方米水體的魚池,可對溶氧、水質、水溫、室溫、光照等進行智能調節控制,實現無菌和恒溫養殖,魚類一年四季都處在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中,畝產收益比傳統外塘養殖高出約50 倍。
據介紹,工廠化養殖最怕停電,因為需要24 小時不停增氧、抽集糞水,還要監測水體溫度、投食量。一旦停電,就得用上大功率柴油發電機,成本就高一些。在傳統養殖模式里,魚可以吃浮游生物加上部分投料,而智能循環水養殖全靠投放高蛋白、高品質的飼料,單條魚的養殖成本高于傳統養殖。不過陸會專認為,可以養殖高附加值的魚,一旦魚的產量提高,利潤也就上去了。目前“養魚工廠”主要養殖加州鱸魚、桂花魚、甌江彩鯉等高品質和市場前景好的魚類;由于工廠化養魚兼顧了生態與高產,逐漸受資本的青睞。 (吳永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