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公路的綠色施工主要通過綠色施工管理、綠色污染防治技術、綠色生態保護技術、綠色資源節約等多個方面來實現,需要制定相應的綠色施工標準以及驗收規范來約束建設單位,將“綠色”理念貫穿到每個施工環節。

綠色公路建設應加強施工過程中的植被與表土資源保護和利用,落實環境保護、水土保持要求,做好臨時用地的生態恢復。
公路綠色施工是指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通過現場有效管理和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實現資源節約利用和節能減排,最大限度減少施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施工的“綠”主要通過兩方面實現:一是施工管理,項目施工前期制定公路綠色施工標準手冊或制度、制定監督管理制度等,從制度或標準上約束施工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二是采用綠色環保的施工技術、污染排放少的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
公路施工應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所在地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提出的主要環境保護措施及建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批復意見及要求。
實施綠色施工,應對材料采購、施工組織、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進行管控,加強對施工全過程的管理和監督。
按規定選定專業機構開展施工期環境監測、水土保持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綠色施工方案;組織編制施工期環境保護監理、水土保持監理實施方案,并將其納入主體工程監理一并考慮,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大環境敏感區,并可能存在重大環境影響的項目,可按規定選定環保專業機構協助開展相關監理工作。
此外,應定期對建設單位、設計、施工及監理人員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并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施工進行宣傳。
推廣開發應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的建設項目管理系統,構建面向設計、施工及養護全過程、一體化管理系統;推廣智能化工地與智能化檢測實驗室建設,推進質量檢驗檢測數據實時互通共享;探索基于無人機遙感應用的施工安全與環保監管技術,創新工程施工安全環保管理手段;推廣建設與運營期能耗監測管理系統,科學評估項目建設能耗水平。
鼓勵代建制、設計施工總承包等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應用,優化綠色公路建設市場發展環境;推廣土建工程與路面工程,土建工程、綠化工程與房建工程一體化施工管理,促進土石方、表土及隧道洞渣等資源的協同配置與綜合利用;探索應用工程施工質量、健康、安全及環境四位一體(QHSE)管理體系,推廣公路建設期環保管家服務等環境管理新模式。
工地建設標準化 按照“生產工廠化、駐地人本化”的原則,實施駐地建設、工地實驗室、混凝土拌和站、鋼筋加工棚、預制梁場等臨建設施標準化建設。
施工工藝標準化 鼓勵工程構件生產工廠化與現場施工裝配化,嚴格把好人員關、機械關、材料關、工藝關,強化控制結構物強度、路基壓實度、路基邊坡坡度、路面平整度、橋梁安置與吊裝精確度、隧道襯砌厚度。
管理行為標準化 重點抓好“兩到位三落實”,即確保各項管理制度、機構人員到位,落實好技術管理、過程管控及內業管理。
安全文明標準化 嚴格實行施工階段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夜間施工報備及適時停止作業制度、項目安保工程與主體“三同時”制度、質量安全隱患整改“四不放過”制度,落實隧道動態監管措施、危險點隔離措施、作業人員安全管理措施、用電用氣安全作業措施、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各類施工場地宜實施硬化措施,四周建設圍擋設施,施工便道原則上應鋪設高級路面或礫石,拌和樓應配備除塵設備,旱季定期灑水抑塵。土方工程中開挖完畢的裸露地面應及時固化或覆蓋。鼓勵隧道襯砌應用濕噴工法、全斷面裝配式襯砌施工,推廣隧道水壓爆破施工與霧化設備除塵、降溫技術。
非施工作業面的裸露地面、長期存放或超過一天以上的臨時存放的土堆采用防塵網進行覆蓋,或采取綠化、固化措施,水泥、粉煤灰、灰土、砂石等易產生揚塵的細顆粒建筑材料應密閉存放或加以覆蓋,使用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揚塵。
建筑垃圾土方砂石運輸車輛應采取苫蓋、加裝蓬蓋等措施防止遺撒。

隧道可通過采用節能設計、推進節能通風與采光等技術應用等方式,體現綠色公路理念。
混凝土攪拌站及隧道施工排水、橋梁基礎施工中的泥漿水宜設置沉淀池進行處理,上清液排放或用于場地旱季灑水抑塵。
跨越敏感水體橋梁的水中基礎采用沉入樁、灌注樁、沉井等樁基形式,涉水橋墩樁基施工周圍宜設置圍油欄,防范施工機械跑冒滴漏形成油污染。施工駐地合理設置旱廁、化糞池或小型生化污水處理設施,旱廁和化糞池定期清掏并用作農肥,小型生化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的污水應達到相應的污水排放標準要求。
施工現場的廢棄石渣、碎石宜作為路基回填、片石混凝土拌和材料、加工機制砂(碎石)等其他用途。涉水橋墩樁基施工平臺盡量采取鋼棧橋全平臺施工方案,優先應用清水鉆或環保泥漿施工工法,施工泥漿循環使用,鉆渣采用泥漿船駁運至岸上指定地點處置。
施工駐地宜設置密閉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宜分類存放,運輸消納應符合相關規定。
優先選用低噪聲施工機械、設備和工藝,振動較大的固定機械設備應加裝減振機座,同時加強各類施工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從源頭上降低噪聲影響。
采取建筑圍擋、移動式或臨時聲屏障等防噪措施對受噪聲影響大的聲環境敏感點實施防護,也可結合運營期噪聲預測超標情況建設永久性聲屏障。
加強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段,在居民集中區150米以內的施工場地,應避免在夜間進行高噪聲施工作業,夜間嚴禁打樁作業。
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盡量避免、減少夜間作業,盡量避免燈光、噪聲對周圍居民的影響和對夜間動物活動的驚擾。夜間電焊(電弧焊焊接)作業時,應采取有效的擋光、遮光措施,夜晚照明用的鏑燈應有燈罩,防止強光外泄。
推廣公路施工紅線內二次清表作業工法,第一次清表為開挖控制線內的地表植物清理,第二次清表在防護工程施工時進行,兩次清表時間與范圍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原生植被。
在方便施工的前提下,路基挖方清表時兩側各留3米,紅線內坡口線外的植被不清除,橋梁施工僅對樁基與橋臺處的植被進行清理,互通立交區僅對主線與匝道路基用地范圍進行清表作業,隧道僅清理洞口仰坡開挖范圍內的植被。
貫徹落實野生保護植物、古樹名木及大樹等原生植被的保護要求,委托專業機構開展野生保護植物現狀調查,因地制宜實施就地保護與移栽利用;對野生保護植物集中分布地帶或移植難以保證成活的古樹名木,宜通過優化路線走向或工程構筑物布設方案,避免或減輕公路建設對其影響。
實施路基清表土收集利用工程,集中堆存于互通立交區、服務與管理設施區等公路永久用地范圍內,后期用作綠化用土、復墾土等,有效保護表土資源。
森林路段施工單位應加強防火知識教育,必要時可在用地兩側邊界建設臨時阻火帶,防止人為原因導致森林火災的發生。
針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重要濕地等生態敏感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及保護要求,制定生態環保施工專項方案,嚴格落實環保措施,采取擾動范圍少、影響程度低、施工時間短的施工工法,實施生態補償措施,降低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環保教育工作,可在開工前對施工人員開展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教育,禁止施工人員隨意破壞植被和獵捕野生動物。針對野生保護動物的遷徙(移)、覓食及繁殖等活動規律,制定相應的施工環境保護方案,如鳥類遷徙季節應禁止夜間施工,爆破等強噪聲施工活動應避開清晨、黃昏等野生動物活動高峰期和繁殖季節。
半填半挖路段、隧道洞口下方應先實施擋土墻、攔沙壩等攔擋工程,再進行土石方填挖作業,以避免開挖土石方順坡滑溜而破壞植被和土地。
路基邊坡及隧道洞口仰坡應及時采取工程或植物措施加以防護,雨季來不及實施永久防護工程的,應采取臨時排水、攔擋及苫蓋措施。
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設計規定的取土場、棄渣場進行取、棄土作業,禁止占用基本農田。選定的棄渣場必須先做好排水、支擋等防護工程后方可棄渣。
應選擇有開采手續的合法砂石料場供應商,并在砂石料購買合同中明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外購砂石料場的選址宜盡量選擇位于路線200米以外,以減少砂石料場對生態和公路路域景觀造成的影響。
棄土場施工中應注意土石分離,盡量將棄石、棄渣置于棄土場底部,土方填于棄土場表面。推進取、棄土場及施工期臨建設施用地復墾造地、綠化等恢復措施,有條件的可轉化為建設用地用于地方建設,實現臨時用地最大限度的恢復和利用。
預制場、拌和站以及施工營地等施工臨時場地,首先應對施工固體廢棄物進行清理并運至鄰近棄土場進行處置,然后再按要求回覆表土及采取恢復植被或復耕措施。

綠色公路建設應鼓勵工程構件生產工廠化與現場施工裝配化,注重工程質量,提高工程耐久性,實現工程內外品質的全面提升。
施工便道使用完畢后盡量修整用作農村公路,無法利用的應回覆表土并采取恢復植被或復耕措施。
拌和站、預制梁場及施工駐地等臨建設施優先利用地方建設用地、路基永久用地、取棄土場地,減少新增臨時占地數量。推行施工便道與農村公路建設規劃、隧道應急搶險通道建設相結合,實施永久硬化措施。
施工現場應根據施工規模及現場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臨時設施占地指標,有效利用率應大于90%。施工現場臨時占地應盡量使用荒地、廢地,少占用農田和耕地、林地,工程完工后,及時恢復原地形、地貌。臨時設施的占地面積應按用地指標所需的最低面積設計。
施工現場攪拌用水、養護用水等應采取有效的節水措施,建立工程廢水、生活污水等可再利用水的收集處理系統,使水資源得到循環利用,嚴禁無措施澆水養護混凝土。
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噴灑路面、綠化澆灌、攪拌、養護等用水,優先采用基坑降水等非傳統水源,盡量不使用市政自來水。
施工現場辦公區、生活區應采用節水系統和節水器具,節水器具配置率應達到100%。項目臨時用水應使用節水型產品,安裝計量裝置,采取針對性的節水措施。
推廣廢舊瀝青路面、鋼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和循環利用,推廣粉煤灰、煤矸石、礦渣、廢舊輪胎等工業廢料的綜合利用,積極開展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利用,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應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利用粉煤灰及外加劑減少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大部分時候,橋隧對自然地貌、原生植被、表土資源、濕地生態、野生動物等方面的保護性更強,但建設成本往往更高。
推廣隧道洞渣在路面集料、機制砂中的利用技術、棄土場與填方路基結合設置技術、土石方合理調配技術,降低廢棄土石方數量。
應建立和落實材料計量、使用、存放、周轉管理制度,并應縮短運輸距離,減少能耗。施工現場500公里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用量應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70%以上。
優先使用國家、行業推薦的節能、高效、環保的施工設備、機具、材料等,應對施工現場的生產、生活、辦公和主要耗能施工設備制定節能與能源利用控制措施。建立施工機械設備管理制度、機械設備檔案,對用電、用油分別計量,并應定期定人開展維修保養工作,使機械設備保持低耗、高效的狀態。
應合理安排工序及機械設備使用,保持較高使用效率和滿載率,共享資源,降低各種設備單位能耗。
施工臨時設施應充分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合理設計生產、生活及辦公臨時設施的采光、通風、外墻窗設遮陽等設施。臨時設施墻體、屋面應采用節能、隔熱材料,降低采暖、制冷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