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懿
(湖州市第一幼兒園,浙江湖州,313000)
科學探究活動要選取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連,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才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究行為,讓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獲得真正理解和內化的知識經驗,架構認知體系。
蝸牛是幼兒熟悉的動物,草地里、公園里、菜葉上……特別是下雨過后、潮濕的天氣里,幼兒走在小路上都有可能發現蝸牛,蝸牛跟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本活動鼓勵家長跟孩子一起抓蝸牛,增進親子互動。幼兒將蝸牛帶到活動中,認知、梳理自己與同伴的經驗,幼兒可以在邊觀察邊探究中發現蝸牛的秘密,提升探究能力、表達與發現的能力。活動結合生命教育理念,提倡幼兒飼養一段時間后將蝸牛放生回大自然,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
1.認識蝸牛,初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
2.萌發對蝸牛的探究興趣,讓幼兒樂意在同伴間交流自己發現的秘密。
1.前期經驗:教師或者家長帶領孩子抓蝸牛的經驗。
2.教具準備:蝸牛(孩子、家長、教師抓的)、幻燈片、蝸牛視頻(吃東西等特殊化鏡頭)、透明塑封紙等。
1.你們跟著老師、爸爸媽媽抓過蝸牛了,是吧?那誰來說說抓蝸牛的有趣事情?
2.幼兒自由表述。
(幼:蝸牛晚上行動;蝸牛喜歡潮濕,下過雨后才有蝸牛;我在草叢里抓到蝸牛;我在樹葉上抓到蝸牛……)
1.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與其生活習性的聯系。
(1)蝸牛的身體——黏液,摸上去怎樣?什么東西黏黏的?利于爬行,向吸盤一樣吸住。教師出示塑封透明紙,讓幼兒感知蝸牛的吸力,蝸牛吸住塑封袋怎么也甩不下來。
(2)蝸牛的殼——摸上去怎樣?像摸到了什么?殼是什么樣的?(師板畫)殼都一樣嗎(大小、花紋等)?殼有什么用?
(3)觸角、眼睛——長在哪里?碰一下會縮進去?有幾個觸角?眼睛長在觸角頂端。
(4)嘴巴——長在哪里?喜歡吃什么?(出示動態吃東西的視頻)
(5)足——蝸牛有角嗎?(蝸牛真的有腳,而且是一只腳,就像鞋底一樣)
(6)爬行——蝸牛怎么爬?教師播放音樂,學蝸牛爬。(原來蝸牛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的粘液,是為了讓身體更潤滑)
2.教師提前了解蝸牛外形特征與生活習性的聯系,逐步引導幼兒觀察驗證,再觀察。利用多媒體、視頻、塑封透明紙等多種手段幫助幼兒擴充有關蝸牛的知識,讓幼兒理解知識點,進行驗證,幼兒集體學習。

圖1 活動中觀察蝸牛觸角
將蝸牛投放到自然角,找時間再去看看蝸牛,有什么新的秘密,跟大家分享或者畫出來(表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注重兒童能力和積極情感的培養,強調兒童經驗的獲得,以兒童行為發展來表達科學探究中的目標取向。從探究性、趣味性、貼近兒童生活經驗等方面來分析探究的內容。
本次活動本著“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讓小蝸牛走進幼兒的視野,引導幼兒逐步探究蝸牛。整個活動圍繞幼兒發現、幼兒興趣點、幼兒的問題層層展開,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對于小班年齡段的幼兒,教師在活動中要把握好教學目標、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注意調動幼兒的興趣、滲透科學知識。
1.此環節鼓勵家長和孩子開啟一段尋找蝸牛之旅,增進親子情感。
2.重在讓幼兒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樂意在集體中分享尋找蝸牛的趣事、對蝸牛的初認知。幼兒會對自己尋找到的秘密產生自豪感和滿足感。
本次活動既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又要考慮活動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個性化地設置場地。對于小班幼兒而言,觀察物不適合放到座位后面,建議直接放在座位前面。觀察物在幼兒的視線下,便于隨時觀察、說說看看。教師還要考慮把蝸牛放在什么容器里觀察,觀察瓶、觀察盆、自己搭建的觀察區等??紤]到蝸牛的爬行速度慢,沒有烏龜爬得快,沒有螃蟹的攻擊性,因此可以直接放在地上觀察。
但從生命保護的角度考慮,教師在觀察中可以給予幼兒一塊小積木,讓幼兒將蝸牛放在積木上,可以避免幼兒不小心踩到蝸牛。另外,蝸牛吸在積木側面,幼兒可以感受蝸牛吸盤的特殊性,從而聯系到生活中為什么在墻壁上也能發現蝸牛,將感受與自然結合。
1.活動前教師要梳理,形成一個橫向、縱向的思維圖。橫向知識點:觸角、眼睛、嘴巴、身體、足、殼??v向深入剖析:觸角——長在哪里——有幾個——碰一下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為什么碰一下會縮進去——眼睛長在長的觸角頂端,等等。
2.教師要貫通知識點,不管幼兒關注到哪個知識點,教師都要抓住主線,進行延續。對于小班幼兒而言,一個教學活動只要解決幾個點就可以了。教師以后可以繼續關注幼兒對蝸牛的行動,教師也可以將蝸牛投放到自然角,讓幼兒再觀察。本次活動中小班幼兒不理解的知識點,可以暫時放下,等他們到中班時教師再在活動中講解。到了大班,教師可以將認識蝸?;顒又械闹R點延伸到軟體動物。

圖2 “認識蝸?!被顒诱n例思維圖
雖然蝸牛是常見的小動物,但蝸牛畢竟是活體且屬于軟體動物,個別小班的幼兒還是會害怕蝸牛,不敢抓蝸牛。在認知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情感需求。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幼兒:“不怕蝸牛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去抓一只小蝸??匆豢?、摸一摸,有什么發現。不敢抓蝸牛的小朋友可以先看看好朋友的蝸牛,或者看看爬在紙箱的蝸牛。”教師不能統一提出要求,個別幼兒從害怕到敢于接觸,有個適應過程,教師要給予幼兒緩沖時間。
科學認知活動要將目光轉向幼兒的學,關注幼兒與環境、材料的作用;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變化和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的發展;關注幼兒的直接經驗。科學探究活動要幫助幼兒樹立積極的探究行為,讓他們產生對探究的濃厚興趣,促進探究能力的提升,從而架構新的認知經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