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鄭州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河南鞏義,451200)
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本規格以及培養過程和方式的總體設計,是確定課程內容,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的基本依據,是培養人才質量的保證。Z校學前教育專業從2016年開始招生至今,已由第一年3個班級160人發展到22個班級1280人,規模在不斷擴大。與之而來的是如何保證專業的內涵發展,即“質”的發展,即如何使培養的學生適合社會的發展,突出學校的特色。為此,Z校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培養方案的內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制定上,民辦高校多側重“會唱、會跳、會彈、會畫、會手工”技能的訓練(五大技能),輕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課程安排不斷延長技能課程學時,而壓縮理論學時。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了學前教育的交叉融合性,是教育、心理、藝術、科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社會對學前教育從業者綜合素質的要求,除了教育,還要多才多藝。但“五大”技能是幼師人才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學前教育是對0—6歲幼兒進行保育、教育,促進其體、智、德、美全方面發展的學科。[1]從學制上講,是對0—6歲幼兒進行的保教。0—6歲是人的起始階段、奠基階段,因此學前教育屬于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從性質上講,學前教育擔負的任務是保育和教育,是“教書育人”本質在學前階段的具體化。由此可見,學前教育屬于教育學科,而非藝術學科,教育理論知識和心理理論知識的學習有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應將教育學和心理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學科基礎。
培養目標是國家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化,是對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2]學校不同其培養目標不一樣。由于學科性質模糊,民辦高校培養目標具有以下問題:第一,培養目標模糊,片面照搬我國教育目的的內容,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第二,專業性不突出,籠統地描述為“應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理論知識,以及科學、社會、語言、健康、藝術五大領域的實踐能力,或者是彈唱跳畫做等技能”;第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明顯。在如何為當地服務、與當地文化結合等方面模糊,導致專業特色欠缺。因此,一個完善的培養目標要立足本地,面向周邊,輻射全國;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強調能力的培養;既要重視課堂學習,又要重視實習實訓。
教育應回歸學生,培養目標也應回答學生在畢業時需具備哪些能力。就普遍性而言,即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3]2014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當代大學生應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具備三個方面的六大素養,即文化基礎方面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素養;自主發展方面的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素養;社會參與方面的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素養。[4]就特殊性而言,即幼兒教師專業素質。幼兒教師的素質是幼兒教師在保教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保教效果、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所有品質的綜合。[5]《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指出幼兒教師要具備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方面的內容。[6]就調研結果而言,用人單位尤其強調師德的培養。
結合這三個方面,民辦高校確定培養目標是“能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優良人文科學素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且確立了構建知識、能力和素養、師德四位一體的培養規格。具體如圖1:

圖1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規格

圖2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專業基礎課是為專業課奠定必要基礎的課程。學前教育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在基礎課的設置上,首先,應強調如教育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理論課程的學習,為接下來的專業課如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等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學前教育具有特殊性,有獨特的教育對象和教育方式,如重視游戲、環境、一日生活的作用,重視德智體美勞的啟蒙教育等。最后,美育的啟蒙需要借助手工、繪畫、舞蹈等途徑。因此專業基礎課不意味著純理論、純知識,而是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結合。在此部分的課程設置要考慮三者的融合,具體參照表1。

表1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設置
對于“實訓”一詞,很多人的理解是“實際訓練”或“實操訓練”。此理解源于理工類學科,側重讓學生在實驗室操作練習。基于此,在學前教育專業實訓課的安排上,制定者首先想到的是各種實訓室,如鋼琴實訓室、舞蹈實訓室等,進而將實訓課程等同于鋼琴、舞蹈、手工、繪畫等技能課程。但學前教育不同于理工科,學前教育的對象是動態、特殊的學齡前兒童而非靜態的物體,學前教育的本質是教師與幼兒的互動而非一方對另一方的簡單操作。簡言之,學前教育是社會科學領域,是師范類專業,而非自然科學領域的理工類。作為師范專業,最終培養的應是“能在學前教育機構中履行教育教學職責、受社會委托對學前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施行特定影響的專業保育和教育工作者”[1]。作為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其“教書育人”的本質需通過五大領域課程實現,而彈唱跳等技能的學習只是教書育人的手段。因此在實訓上的設計上,應該側重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具體見表2。

表2 學前教育專業實訓課程設置
實踐環節是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載體。《本科教學質量國標》中指出,師范類的實踐課程不應少于18周,應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訓、教育考查、教育調查等[7]。結合我院特色,專業集中實踐環節主要有認識實習(教育見習)、教育考察、教育調查、教育實訓(小課題研究)、教育實習和畢業實習6個環節,具體安排見表3。

表3 學前教育專業集中實踐環節設置
1.認識實習(教育實習)
認識實習(教育見習)是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育環節的起始,通過觀察、感受、體會,獲得對幼兒園物質環境和工作程序、內容、特點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熟悉幼兒園教育與管理的日常工作、流程和規范,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對職業、幼兒的積極態度。
2.教育考察
教育考察是通過幼兒園參觀、訪談等方法,深入系統了解幼兒園的基本情況和現狀,包括環境布置、課程設置、一日生活安排、游戲與教學活動開展、辦園特色、家園合作、幼兒園管理與社會評價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材料的能力。
3.教育調查
教育調查是通過訪談、座談、問卷調查、個案等形式,就幼兒園的某個側面,諸如辦學歷程、理念、環境布置、課程設置、一日生活安排、游戲與教學活動開展、幼兒發展、教師專業成長、辦園成就、特色、問題、家園社區合作、幼兒園管理與社會評價等進行較為專門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對資料的收集、整理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育實訓(小課題研究)
教育實訓(小課題研究)是通過小課題研究,初步培養學生運用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撰寫小論文的能力,以滿足人才培養方案中有關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求,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基礎。
5.教育實習和畢業實習
教育實習和畢業實習是合并執行,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優秀教師、保育員的示范指導,將大學課堂所學運用于幼兒園教育實踐,加深學生對幼兒及幼兒園保教工作的認識,培養學生獨立從事幼兒園保教工作的初步能力,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專業技能基礎。
從初步的認識實習,到考察,再到針對某一問題的深入調查,最后完成畢業論文的實習,實踐環節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