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9.38%, 低于對照組的3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費小斌 高恒

【摘要】 目的 探究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52例三叉神經痛患者, 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20例)及研究組(32例)。對照組患者行顯微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行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63%, 與對照組的90.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9.38%, 低于對照組的3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良好, 并發癥少, 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 神經內鏡;微血管減壓術;三叉神經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11
三叉神經痛是神經外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臨床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短暫的反復發作性的劇烈疼痛, 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疼痛感,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三叉神經痛臨床上一般采用藥物治療, 對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以及用藥之后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來說, 手術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1]。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手術治療一般是通過手術來將血管壓迫解除, 以此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微血管減壓術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方法, 一般需要在顯微鏡或者神經內鏡的輔助下完成手術的操作[2]。顯微鏡和神經內鏡的應用都非常廣泛, 兩者各有優點和缺點。為了尋找一種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方案, 本次研究以三叉神經痛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 分別在顯微鏡和神經內鏡的輔助下行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4年9月~2019年9月來本院就診的三叉神經痛患者52例, 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20例)及研究組(32例)。對照組中女9例, 男11例;年齡30~65歲, 平均年齡(48.6±6.5)歲;病程最短11個月, 最長11.5年, 平均病程(6.7±1.8)年;其中發病部位在右側8例, 發病部位在左側12例。研究組中女15例, 男17例;年齡31~66歲, 平均年齡(49.1±6.2)歲;病程最短10個月, 最長11年, 平均病程(6.5±1.6)年;其中發病部位在右側14例, 發病部位在左側1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行顯微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患者采取側臥位, 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固定患者的頭架, 在乳突后2 cm平行發跡的地方做一個長縱形的切口, 將外側暴露在乙狀竇后緣, 上端暴露在橫竇下緣, 以Y形方式切開硬腦膜懸吊, 將小腦延髓池打開, 慢慢將腦脊液釋放, 然后采用蛇形牽開器把患者的小腦向外下方牽開, 然后固定, 在顯微鏡下用銳性的方法將橋小腦角區間隙內的蛛網膜剪開, 處理好巖靜脈, 暴露出三叉神經, 對壓迫神經根的責任血管進行探查, 然后細致進行解剖, 并進行分離處理, 置入Teflon棉, 將Teflon棉繞成不同的形狀將神經和責任血管分離, 把責任血管放置在一個新的位置, 以此來解除責任血管對三叉神經的壓迫, 然后將硬膜縫合結束手術。
1. 2. 2 研究組 患者行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取健側臥位, 在患者的耳后發跡內做長約4 cm的斜切口, 然后逐層切開, 將乳突星點暴露在手術視野中, 鉆孔后用咬骨鉗將骨窗擴大, 然后在緊鄰橫竇乙狀竇交界的地方切開硬腦膜, 慢慢釋放腦脊液, 直到小腦慢慢塌陷, 在顯微鏡下對三叉神經根部的REZ區進行觀察, 確定責任血管, 將責任血管推離REZ區, 植入Teflon棉, 將其放在神經和責任血管之間, 對神經根的減壓效果進行檢查, 確定去遺漏的責任血管之后將硬腦膜縫合, 結束手術。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發生情況, 其中并發癥包括腦脊液漏、耳鳴和暫時性面部麻木。
1. 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采用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進行判定, 其中, 治愈:患者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癥狀完全消除, 不需要采用藥物鎮痛或者藥物治療;顯效:患者經過治療后的疼痛癥狀輕微, 給予藥物后能夠得到完全控制;有效:患者經過治療后疼痛癥狀有所緩解, 需要使用藥物來解除疼痛;無效:患者經過治療后效果沒有達到以上的標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63%, 與對照組的90.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9.38%, 低于對照組的3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三叉神經痛在神經外科比較常見, 患者一般不表現出神經系統體征, 醫學上一般認為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發病是由于血管長期壓迫三叉神經導致三叉神經進入機體的腦橋區感覺支, 導致機體出現神經脫髓鞘變, 從而使得脫髓鞘的局部相鄰的神經纖維之間會出現生物電流短路, 最終導致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出現反復以及發作性的劇烈疼痛[3, 4]。三叉神經痛一般在中老年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并且在男性中的發病率要比女性的發病率高, 右側三叉神經痛比較常見, 而雙側均出現疼痛的情況比較少見[5]。由于三叉神經痛是由于三叉神經感覺根入腦橋段被血管壓迫而導致的, 因此在臨床治療上只要將壓迫神經的血管移動即可, 患者的疼痛就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甚至消除。在傳統的顯微鏡下行微血管減壓術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非常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 這種手術治療的方法不需要將患者的感覺神經根切斷, 能夠使得患者的神經功能得以保留, 從而避免患者出現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 是一種可靠的治療方案[6-9]。采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準確辨別壓迫神經的責任血管, 所以在手術之前需要對患者行全面的磁共振成像檢查, 這樣在手術過程中才能正確識別壓力神經的血管。但是顯微鏡下開展手術會受到一定的視野死角的局限性, 增加了手術操作的風險, 使得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遺漏責任血管的情況, 從而影響手術的效果, 并且術后患者也更容易出現復發以及各種并發癥[10-13]。而在神經內鏡的輔助下行微血管減壓術, 通過神經內鏡就可以多角度、近距離觀察神經和周圍血管的關系, 從而對責任血管進行探查, 有效彌補了顯微鏡下手術視野的盲區, 從而實現對患者的全方位、多角度探查, 以取得良好的減壓效果, 確保在手術的過程中不會對患者的神經組織造成損傷, 以此來提高整個手術的安全性[14, 15]。
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63%, 與對照組的90.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方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效果均良好;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9.38%, 低于對照組的3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安全性高, 出現腦脊液漏、耳鳴和暫時性面部麻木等并發癥的幾率低。本次研究和向暉等[10]在相關的研究中得到的數據和結論吻合, 進一步說明了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能夠有效消除和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 并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有效控制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腦脊液漏、耳鳴和暫時性面部麻木的幾率, 因此臨床上可以將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作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首選方案。
參考文獻
[1] 李濤, 程亞鵬, 劉躍亭.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療效觀察.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7, 16(3):227-229.
[2] 王斌, 周勤仁, 康東, 等.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療效的相關因素.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9, 42(4):344-347.
[3] 鄭璽.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65例.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8, 23(6):112-113.
[4]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編輯部(編譯).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椎-基底動脈擴張致三叉神經痛.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8, 20(6):303.
[5] 曾素琴, 陳靜, 吳承奇, 等. 微血管減壓術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 西部醫學, 2017, 12(2):201-202.
[6] 李兵, 李江安, 王鵬, 等. 顯微血管減壓術后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外科治療.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7, 33(9):920-921.
[7]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編輯部(編譯). 椎-基底動脈導致三叉神經痛的臨床分析和手術治療.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8, 20(6):102-103.
[8] 劉海巍, 陶勝忠, 陳輝, 等. 三叉神經痛患者不同手術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重慶醫學, 2017, 46(36):5115-5116.
[9] 李海洋, 邢亞洲, 賴生龍, 等.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研究. 中華醫學雜志, 2019, 99(23):1805-1808.
[10] 向暉, 冷景興, 劉如恩. 完全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腦神經疾病的臨床療效的分析.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8, 41(2):113-115.
[11] 李兵, 魯曉杰, 季衛陽, 等. 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0, 31(11):1275-1276.
[12] 陳凡帆, 謝偉, 全偉. 神經內鏡輔助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 廣州醫藥, 2006, 37(5):22-24.
[13] 黃輝, 胡志強, 朱廣通, 等. 神經內鏡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 中華醫學雜志, 2011, 91(35):2491-2493.
[14] 向興剛, 林琳, 買買江·阿不力孜, 等. 神經內鏡輔助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4, 19(8):470-471.
[15] 冷景興, 向暉, 黃婷. 神經內鏡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分析. 當代醫學, 2018, 24(2):67-68.
[收稿日期: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