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 文銳光 馮永勝



【摘要】 目的 對兒童喘息性疾病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tIgE)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進行探究。方法 60例呼吸道疾病患兒, 以是否存在喘息癥狀為分組原則將其分為非喘息組與喘息組, 各30例;以喘息發作次數為分組原則將喘息組患兒分為首次組與反復組, 各15例。采取酶聯免疫分析法檢測患兒血清中的tIgE水平。比較喘息組和非喘息組、首次組和反復組、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陽性和陰性患兒血清tIgE水平。結果 喘息組患兒的血清tIgE(237.59±23.90)IU/ml明顯高于非喘息組的(150.39±20.66)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反復組患兒的血清tIgE(263.07±30.19)IU/ml顯著高于首次組的(212.11±26.47)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gM抗體陽性患兒的血清tIgE(210.69±36.70)IU/ml高于IgM抗體陰性患兒的(181.22±30.63)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tIgE參與了兒童喘息性疾病的發病過程, IgM抗體是喘息性疾病的主要觸發因素, 血清tIgE水平能夠反映患兒IgM情況, 可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血清tIgE的檢測對于臨床診治兒童喘息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兒童喘息性疾病;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檢測意義;病原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14
喘息是指氣流通過氣道狹窄部位形成渦流, 導致氣道壁出現振動而產生的聲音, 是兒童的常見呼吸道癥狀之一, 兒童喘息性疾病則指一組以反復喘息(肺部可聞哮鳴音)為臨床主要表現的呼吸道綜合征, 本病長期發展可能會進展為哮喘, 損害患兒的呼吸系統功能[1, 2]。近年來, 兒童喘息性疾病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 有學者表示, 若能對喘息性疾病的本質及發生機制進行揭示, 并予以早期干預, 或可降低兒童喘息性疾病的發病率, 降低哮喘疾病的發生風險, 這就需要臨床加大本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工作力度[3, 4]。在兒童喘息性疾病發病原因中, 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屬于重要誘發因素, 血清tIgE檢測則是臨床診斷本病的重要方式。為進一步分析血清tIgE檢測在兒童喘息性疾病中的臨床意義, 本文對本院2017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呼吸道疾病患兒展開了分組研究, 現將具體研究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8月因呼吸道疾病于本院就診的6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以是否存在喘息癥狀為分組原則將其分為非喘息組與喘息組, 各30例;以喘息發作次數為分組原則將喘息組患兒分為首次組(喘息次數1次)與反復組(喘息次數≥2次), 各15例。非喘息組年齡0.1~8.0歲, 平均年齡(4.20±1.67)歲;男女比例18∶12;IgM抗體陽性、陰性比例14∶16。喘息組年齡0.1~7.0歲, 平均年齡(4.02±1.71)歲;男女比例17∶13;IgM抗體陽性、陰性比例12∶18。非喘息組與喘息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符合《實用兒科學》[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患兒家屬簽訂研究知情協議書;非細菌性感染致病患兒。排除標準:先天性氣道發育畸形、胃食道反流疾病引起喘息及非喘息性變態反應性疾病患兒。本研究計劃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 2 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 均采集2 ml晨起空腹靜脈血, 并將其收集至真空采血管中, 于室溫下靜置60 min,?以離心機3000 r/min離心15 min, 分離血清, 取上層血清10 μl轉至微型離心管(EP管)中, 于低溫(-80℃)下儲存。采取酶聯免疫分析法檢測患兒血清中的tIgE水平。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喘息組和非喘息組、首次組和反復組、IgM抗體陽性和陰性患兒血清tIgE水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喘息組和非喘息組患兒血清tIgE水平比較 喘息組患兒的血清tIgE(237.59±23.90)IU/ml明顯高于非喘息組的(150.39±20.66)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首次組和反復組患兒血清tIgE水平比較 反復組患兒的血清tIgE(263.07±30.19)IU/ml顯著高于首次組的(212.11±26.47)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IgM抗體陽性和陰性患兒血清tIgE水平比較
IgM抗體陽性患兒的血清tIgE(210.69±36.70)IU/ml高于IgM抗體陰性的(181.22±30.63)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喘息是嬰幼兒的臨床常見癥狀, 而對于喘息性疾病的發病機制, 臨床通常認為與過敏原、呼吸道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及氣道慢性炎癥等因素相關, 而國內外調查資料顯示[6],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兒童喘息反復發作最常見的誘發因素, 其中, 非典型微生物又被認為是僅次于病毒的導致喘息及哮喘發生的相關病原。相對于成人而言, 兒童群體由于特殊的生理、免疫特點等原因, 更易罹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且若無法及時、準確地檢測出過敏原或病原體感染, 臨床難以進行有效治療, 從而使得患兒變態反應加重, 喘息癥狀頻繁, 嚴重者還可能造成無法逆轉的機體損傷。
血清IgE屬于體內免疫反應檢測的重要指標之一, 喘息性疾病患兒通常具有較高水平的血清IgE。本研究中, 喘息組患兒的血清tIgE(237.59±23.90)IU/ml明顯高于非喘息組的(150.39±20.66)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喘息性疾病患兒的血清tIgE水平同疾病的進展存在密切聯系。I型變態反應發生的基礎為血清IgE水平的上升, 因此, 血清tIgE水平升高說明喘息性疾病患兒發病原因與I型變態反應相關, 而I型變態反應又屬于超敏反應的一種類型, 這就證實了過敏原是兒童發生喘息性疾病的發病機制這一說法。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為:初次進入機體的變應原可與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抗原(MHC)Ⅱ類分子相結合, 對特異性T細胞產生激活作用, 促使特異性T細胞分化Th2細胞, 產生多種細胞因子, 最終促使B淋巴細胞生成IgE抗體, IgE則于外周組織中經受體與嗜堿性粒細胞結合;此時, 再次進入機體的相同變應原通過與上述IgE受體的結合釋放炎癥介質, 導致患兒出現過敏反應, 目前認為, 血清tIgE水平與I型變態反應呈正相關。
對于喘息性疾病患兒而言, 喘息進展為哮喘的重要預測指數因素之一就是喘息反復發作次數, 鑒于此, 作者將研究對象中喘息癥狀明顯的患兒進一步分為首次組和反復組, 通過比較兩組患兒的血清tIgE水平, 了解反復喘息對喘息性疾病的影響。本文研究數據顯示, 反復組患兒的血清tIgE(263.07±30.19)IU/ml顯著高于首次組的(212.11±26.47)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提示, 不同喘息發作次數患兒的血清tIgE水平有所差異, 喘息反復發作患兒的血清tIgE水平高于喘息未反復發作的患兒, 表明血清tIgE參與了兒童喘息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進程。而對于喘息反復發作患兒血清tIgE較高的原因, 作者分析可能與患兒反復喘息誘導肥大細胞釋放炎性介質, 導致氣道炎癥加重、體內炎性因子及細胞因子水平升高, 而炎性細胞因子又能夠對B細胞產生刺激, 進而促使其增殖并生成IgE抗體相關[7-10]。由此可見, 血清tIgE的水平越高, 則喘息性疾病患兒的反復喘息癥狀越嚴重, 反之亦然。
除上述研究結果外, 本研究還觀察到, IgM抗體陽性患兒的血清tIgE(210.69±36.70)IU/ml高于IgM抗體陰性的(181.22±30.63)I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誘發兒童喘息性疾病的重要觸發因素之一, 而血清tIgE測定有利于明確呼吸道病毒感染、血清tIgE水平、喘息性疾病進展三者之間的關系。喘息性疾病患兒受到病毒或支原體感染后, 體內原有的特應性或機體致敏會有所增強, 進而促使其體內血清tIgE水平顯著上升;此外,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能夠對病毒性特異性IgE形成刺激, 促使其產生, 由此提高喘息患兒的血清tIgE水平[11-13]。因此, 臨床檢測血清tIgE水平對于兒童喘息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而言, 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 在兒童喘息性疾病診治過程中應用血清tIgE檢測方法十分有必要, 血清tIgE檢測水平升高說明患兒喘息癥狀反復、IgM抗體陽性, 提示喘息進展為哮喘。因此, 于本病初期測定血清tIgE有助于臨床早日明確患兒的過敏原及呼吸道病毒感染情況, 從而予以對癥治療, 有效控制病情進展, 促進恢復。由此, 作者向臨床提出將血清tIgE作為喘息性疾病主要檢測方式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楊萍. 學齡期中重度哮喘急性發作特征及FeNO與肺功能的相關性. 西南國防醫藥, 2017, 27(12):1295-1298.
[2] 蔡青, 鄧金強. 嬰幼兒喘息性疾病FeNO檢測與sIgE、IgE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12):97-100.
[3] 羅文婷, 孫寶清, 韋妮莉, 等. 呼吸道變應性疾病患兒血清維生素D水平及與IgE抗體的相關性. 國際呼吸雜志, 2017, 37(23):1799-1803.
[4] 連鵬強, 安妮, 鄭平, 等. 嬰幼兒喘息性疾病與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當代醫藥, 2019, 26(22):107-109.
[5] 諸福棠. 實用兒科學.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688-690.
[6] 胡惠靜. 探討免疫球蛋白E在喘息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9, 10(16):107-109.
[7] 余小河, 何苗, 鄭湘榕, 等. 喘息嬰幼兒外周血氣道炎癥相關介質水平的研究.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9, 21(9):861-867.
[8] 趙瑩. 兒童喘息性疾病血清特異性IgE測定的臨床意義. 寧夏醫科大學, 2016.
[9] 趙瑩, 高英, 陸彪. 兒童喘息性疾病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結果分析.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8(6):679-681.
[10] 楊文鳳, 李海深, 黃善周.兒童喘息性疾病血清特異性IgE指標分析. 吉林醫學, 2018, 39(8):1435-1436.
[11] 劉青, 楊希晨, 趙茹, 等. 小兒喘息性疾病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和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變化研究.中國全科醫學, 2011, 14(21):2439-2440.
[12] 劉巧敏. 總免疫球蛋白E檢測在嬰幼兒喘息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醫藥前沿, 2013(30):25-26.
[13] 朱曉萍, 余漪漪, 費櫻, 等.小兒喘息性疾病患者血清sCD86及IgE水平. 貴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0, 35(2):130-133.
[收稿日期: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