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珀


【摘要】 目的 分析P21活化激酶1(PAK1)在腎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75例腎癌患者的芯片(HKidE150CS03),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進行PAK1檢測。比較腎癌不同組織(癌旁組織和癌組織)中PAK1陽性檢出率及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分化程度PAK1陽性檢出率。結果 癌組織中PAK1陽性檢出率為84%, 高于癌旁組織中的1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Ⅱ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77.36%, Ⅲ~Ⅳ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100.00%;Ⅲ~Ⅳ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高于Ⅰ~Ⅱ期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30, P<0.05)。病理高分化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92.59%, 中低分化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89.58%,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5, P>0.05)。結論 PAK1蛋白在腎癌的發生發展和浸潤轉移中有促進作用, PAK1高表達可能成為腎癌診斷、侵襲性和預后判斷的重要生物學參考指標, 因此臨床檢測中, 可將PAK1蛋白表達水平作為腎癌發展程度的預測因子。
【關鍵詞】 腎癌;P21活化激酶1;癌旁組織;腎癌組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19
腎小管上皮出現惡性腫瘤稱為腎癌, 其發病率在腎臟類腫瘤中高達90%。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上升, 腎癌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其中男性腎癌發病率為6.09/10萬, 女性腎癌發病率為3.84/10萬[1]。腎癌發生初期并無明顯癥狀, 隨病情發展患者有血尿或鏡下血尿情況, 患者確診時多為癌癥晚期, 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2]。鑒于此近年來研究人員致力于腎癌分子標記物診斷的研究, 將癌旁組織、腎癌組織中小分子物質水平進行比較, 發現PAK1在腎癌組織中呈現出高水平表達, PAK1對肌球蛋白輕鏈激酶(MLCK)、腫瘤抑制因子有磷酸化作用, 達到促進癌細胞繁殖的目的[3, 4]。因此本研究驗證PAK1在腎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并進一步分析PAK1的表達與臨床意義, 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5例腎癌患者的芯片(HKidE150CS03)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1例, 女24例;年齡34~82歲, 平均年齡(56.5±11.1)歲;腫瘤直徑:<7 cm 45例, 7~10 cm23例, >10 cm 7例;臨床分期:Ⅰ期35例, Ⅱ期18例, Ⅲ~Ⅳ期22例;病理分化程度:高分化27例、中低分化48例;腫瘤部位:左腎36例, 右腎38例, 腎上1例。
1. 2 方法
1. 2. 1 儀器、試劑準備 兔抗人PAK1多克隆抗體, 由上海信裕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熒光定量PCR試劑盒, 由北京眾智領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該公司同時提供定量PCR檢測儀。此外需準備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鼠抗人β-肌動蛋白單克隆抗體、ImageQuant LAS 4000化學發光圖像成像系統等設備。準備完成檢測設備、試劑完好程度, 并進行試檢測。
1. 2. 2 免疫組化法 即對細胞組織切片、染色, 標記PAK1蛋白, 觀察其表達情況。具體檢測步驟如下:蠟封組織直接切片, 進行脫蠟操作, 水化同時進行高壓抗原修復, 恢復細胞組織狀態。加山羊血清、過氧化氫(3%)實施封閉操作, 將細胞組織置于4℃環境下, 放置一夜, 孵育二抗1 h, 用對二甲胺基偶氮苯(DAB)染色后顯色, 再用蘇木精重復染色操作, 脫水處理同時封片。染色后若PAK1蛋白表達水平高且檢測結果為陽性, 染色呈棕褐色、黃色。將染色細胞置于顯微鏡5倍視野下觀測, 記錄陽性細胞數量。染色強度評分:無色0分;淺黃色1分;黃色、棕色2分;棕褐色3分;>2分即為PAK1陽性。
1. 2. 3 PAK1水平表達檢測 采用Western印跡檢測法, 步驟如下:對細胞組織作特殊處理, 將其蛋白質完全提取出來, 用蛋白質定量法(BCA)檢測蛋白濃度。試樣作離心處理, 取上清液35 μg, 進行電泳、轉膜與封閉操作, 在4℃室溫下完成一抗孵育。試樣中加入二抗完全混合均勻, 用ECL發光液進行顯影操作, 放置于全自動系統中得到相應蛋白質檢測條帶。
1. 3 觀察指標 ①統計比較腎癌患者PAK1在腎癌不同組織(癌旁組織和癌組織)中的陽性檢出率。②比較不同分期及不同病理分化程度腎癌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PAK1在腎癌不同組織中陽性檢出率比較 癌組織中PAK1陽性檢出率為84%, 高于癌旁組織的1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不同分期及不同病理分化程度腎癌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比較 Ⅰ~Ⅱ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77.36%, Ⅲ~Ⅳ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100.00%;Ⅲ~Ⅳ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高于Ⅰ~Ⅱ期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30, P<0.05)。見表2。病理高分化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92.59%, 中低分化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89.58%,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5, 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人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變化較大, 腎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我國腎癌發病率位居泌尿系統腫瘤第二位。在全球范圍內腎癌發病率在成年人惡性腫瘤中占比3%, 且發病率呈現明顯的地域差異[5]。為控制腎癌發生率, 國內外學者不斷深入探究其病因, 目前腎癌已知病因分析如下。①遺傳因素。研究顯示腎癌多由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主, 父親或母親患有腎癌, 其后代中出現腎癌幾率明顯高于正常人, 據統計遺傳性腎癌在所有患者中占比不高, 僅4%左右[6]。②誘發因素。肥胖是業界公認的誘發腎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隨著體重指數的增加, 腎癌發生率就越高;吸煙也是導致腎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大量臨床實踐研究證實, 有吸煙史人群患上腎癌的相對危險度為1.3。③高血壓、獲得性囊性腎臟疾病也是腎癌發生的高危因素[7, 8]。目前臨床治療水平不斷提升, 腎癌診斷從晚期逐漸向早期過度, 通過對Ⅰ類蛋白酶、Ⅱ類蛋白酶等的研究, 發現PAK1蛋白與癌細胞組織發展程度有關。
腎癌患者臨床表現極其復雜, 癌細胞激素分泌水平與病灶的不斷轉移使患者呈現出多種表現。腎癌具有較長潛伏期, 其特點是增殖快, 具有侵襲性與進展性。PAK1蛋白在不同臨床分期的表達水平有一定差異性, 于俊杰等[9]在研究中指出, P21活化激酶4(PAK4)在腎細胞癌中呈現高表達狀態, PAK1蛋白與PAK4蛋白表達具有一定相似性,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兩步法進行檢測, 結果顯示PAK4蛋白在臨床分期T1、T2、T3~4期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59.3%、90.5%、100.0%, 可見隨著分期的增加PAK蛋白呈現出遞增趨勢。這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Ⅰ~Ⅱ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77.36%, Ⅲ~Ⅳ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100.00%;Ⅲ~Ⅳ期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高于Ⅰ~Ⅱ期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30, P<0.05)。病理高分化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92.59%, 中低分化患者PAK1陽性檢出率為89.58%,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5, P>0.05)。本次研究采用腎癌組織、癌旁組織作為研究對象, 利用免疫組化方法對PAK1在腎癌細胞組織中的表達水平進行檢測。檢測顯示, 癌組織中PAK1陽性檢出率為84%, 高于癌旁組織中的1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劉耀雷、孔垂澤、黃耿等[10-12]對Polo樣激酶1、蛋白激酶Cα在腎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進行分析, 檢測腎癌組織、癌旁組織中酶蛋白的表達, 發現癌旁組織中陽性檢出率明顯低于腎癌組織, 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經研究發現Polo樣激酶1、蛋白激酶Cα的表達與PAK1蛋白在腎癌組織中的表達呈現出協同性, 因此將其與本研究作對比, 相似度較高[13, 14]。
綜上所述, PAK1蛋白在腎癌的發生發展和浸潤轉移中有促進作用, PAK1高表達可能成為腎癌診斷、侵襲性和預后判斷的重要生物學參考指標, 因此臨床檢測中, 可將PAK1蛋白表達水平作為腎癌發展程度的預測因子。
參考文獻
[1] 王磊, 譚益帆, 劉洋, 等. Foxo1在腎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國際泌尿系統雜志, 2019, 39(1):33-36.
[2] 姚家喜, 秦玉潔, 楊長軍, 等. 轉移性腎癌中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表達及預后研究.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9, 36(2):336-339.
[3] 田希存, 劉江. Beclin-1、細胞周期蛋白D1在腮腺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中國醫藥導報, 2015, 12(6):4-6, 10.
[4] 閆擁軍, 任選義, 江海波, 等. N-myc下游調節基因-1在腎癌組織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6, 33(4):1136-1138.
[5] 張冰玉, 鄧顯忠, 朱平宇. 肥胖與腎癌相關性研究進展.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 2017, 22(12):962-966.
[6] 陳文卓, 任克. 腎癌常見病理類型與CT強化特征的相關性研究. 現代腫瘤醫學, 2018, 26(1):114-116.
[7] 王濱帥, 陸敏, 馬潞林. 腎癌癌栓的病理特點及預后分析.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8, 39(10):776-780.
[8] 蔣海紅, 秦超, 黃戈倫, 等. 腎癌相關腦梗死的臨床特點及可能發病機制.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7, 40(6):481-485.
[9] 于俊杰, 溫儒民, 陳家存, 等. PAK4在腎細胞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 徐州醫學院學報, 2017, 37(3):187-191.
[10] 劉耀雷, 秦書娟, 王繼征. Polo樣激酶1在腎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抑制劑BI2536對腎癌細胞株A498增殖的影響.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6, 37(3):219-222.
[11] 孔垂澤, 張哲, 楊琦, 等. 蛋白激酶Cα在腎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 2009, 1(1):50-51.
[12] 黃耿, 葉志華, 付金倫, 等. miR-103b通過激活P21蛋白的表達對腎癌細胞生長的影響. 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8, 45(1):20-24.
[13] 尹樹慧, 趙文龍, 文榮, 等. 腎癌組織中CCND1、P21 mRNA的表達變化.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15(39):20-21.
[14] 夏秋媛, 時姍姍, 沈勤, 等. t(6;11)(p21. 2;q13)/MALAT1-TFEB基因易位相關性腎癌的臨床病理分析. 中華病理學雜志, 2015, 44(12):895-899.
[收稿日期: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