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橫行。
疫情之下,酒店、旅游等中小企業紛紛陷入窘境,有餐飲巨頭直呼現金流撐不過3個月。此時,部分保險公司卻審時度勢,瞄準商機,精準出擊。
“每天有10萬人購買。”泰康保險經紀人陳然稱,泰康愛心保是泰康人壽針對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研發的一款公益產品,人均只需100元,便能買到一份保額為20萬元的保險,保險期限為一年。
事實上,不僅僅是泰康保險,太平洋保險、天安保險等較為傳統的保險公司,騰訊、京東、小米也都在疫情期間相繼推出了針對疫情的保險產品,積極加入“戰疫”。
那么,保險公司針對疫情推出的保險產品有何異同?作為普通消費者是否有必要購買此類保險產品?監管部門對此持何態度?
數據顯示,截至2月11日9時18分,全國確診病例42708例,疑似病例21675例,累計死亡人數1017人,治愈人數3998例。
日趨上升的確診病例背后,關乎患者的損失,如何降低損失或將損失最小化,保險成為選擇途徑之一。
據報道,有互聯網公司旗下保險平臺近期接到的咨詢量明顯增加,醫療險銷售呈明顯上升態勢。
“每一次大疫情過后,都會出現投保率增加的現象。”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直言。
消費需求之下,保險公司摩拳擦掌,保險產品應運而生。
1月底,泰康人壽推出一款名為“泰康愛心保”的保險產品,其銷售人員陳然告訴投中網,泰康愛心保是泰康人壽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推出的一款公益產品,消費者只需100元便可購買一份價值20萬元,保險期限為一年的保險產品,出生滿30天~70歲可投保,每人最高購5份。
“沒有觀察期,24小時生效。”陳然稱,泰康愛心保隨買隨用,但消費者只能為自己的直系親屬購買,不能幫助旁系親屬購買。
“這是一個消費型保險,除了冠狀肺炎以外,萬一造成身故和高殘也是賠付的。”陳然介紹,泰康愛心保賠付的范圍為:一年內因意外身故賠20萬元;一年內因意外傷殘比例賠;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身故20萬元。
“每天有10萬人購買。”陳然說,這是泰康愛心保近期的銷售額,購買后,保險公司會把電子合同發到購買者郵箱。
泰康愛心保價格便宜,賠保范圍相對明確,相比之下,太平洋保險針對疫情推出的“太享福”理賠范圍則相對較廣,價格也更貴。
太平洋保險銷售人員楊力告訴投中網,“太享福”是太保針對當下疫情推出的產品,產品包含100萬到400萬元保額的醫療報銷,住院期間合理且必要的醫療費用,可提供費用墊付和報銷。
另外,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太享福”取消等待期限制,取消醫保范圍限制,取消免賠額、免賠比例和免賠天數的限制,保單生效就可以開始報銷,產品還保障55種輕癥、105種重大疾病、輕癥豁免保費、特定重疾雙倍賠付。
聲稱是針對疫情推出的保險產品,但在“太享福”的理賠范圍內,卻并沒有明確哪項是針對本次疫情的理賠。
對此,楊力稱,疫情理賠包含在“醫療”理賠范圍內,具體的理賠方案為,按比例賠付,即社保及政府報銷完醫療費后,剩下的全部由保險公司報銷。
泰康、太平洋只是眾多推出新款保險產品中的兩個代表。據投中網統計,目前騰訊微保、小米保險、京東保險等也推出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0免賠無等待期保險的保險產品。
其中,騰訊微保的產品名稱為“微醫保·百萬醫療險”,承保機構為泰康在線,保費首月3元,次月12元起,包含100種重疾、一般疾病及意外。京東保險產品名稱為“平安e生寶”,承保機構為平安健康保險,每月217元起,包含一般醫療、惡性腫瘤保險金及惡性腫瘤保險津貼。小米保險產品為“米醫保·百萬醫療險”,由易安財險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保,首月1元,次月22.5元起。
疫情之下,保險產品花樣百出,品類繁多,這些保險產品有坑嗎?消費者應該買嗎?又該如何買?
“有些是早有的產品,就是騙人,瞎蹭熱點賣保險。”某保險公司銷售人員王靜告訴投中網。王靜稱,新的保險產品都需要提前報備銀保監審批,審批后才能發售。過年期間,銀保監會不上班,精算師也不上班,這些保險產品如何通過?這就足以說明問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就泰康愛心保而言,其本質就是一個意外險,只是在意外險的基礎上,增加了新型病毒肺炎的賠償責任。
事實上,部分保險公司在原有的保險產品中,擴寬理賠范圍并非不無原因,但若因此以疫情為噱頭,稱是公司推薦的新款產品,卻有欠妥之處。
面對疫情蔓延,2月3日,銀保監人身保險部要求,各人身保險公司要優化現有產品理賠標準,適當擴展保險責任。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客戶取消等待期注(觀察期)、免賠額、定點醫院等限制。
據報道,截至目前,已有平安人壽、新華人壽、華夏人壽、招商信諾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君康人壽、長安責任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擴展相關產品保險責任。
但在此背景下,也有部分保險公司推出的所謂針對疫情的保險產品,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以太平洋保險為例,其銷售人員楊力在銷售“太享福”時稱,疫情賠付險種顯然不是銷售重點,她想銷售的是含有疫情賠付的整套險種,但在這整套險種中,疫情賠付險只是一小部分。
小編以消費者的身份咨詢疫情保險產品“太享福”,并告知其銷售人員,我從來沒有購買過任何保險產品。銷售人員先是建議投中網搭配重大疾病保險,緊接著開始介紹“太享福”是整套險種的組合,包含重大疾病、意外、醫療等,在得知記者的出生年月后,一番測算后,向記者推薦了一款年均403元的保險產品。
“對于一些保險公司來說,在目前公眾對新型病毒肺炎防疫形勢較為擔心和恐懼的情況下,推出這個產品有很好的引流作用。”深諳保險售賣規則的保險銷售員黃云透露。
那么,疫情肆虐之下,消費者有沒有必要購買保險公司針對疫情推出的保險產品,防患于未然呢?
“如果消費者本身對意外險有需求是挺好的。但如果是為了新型病毒肺炎的因素來購買,多少有一些噱頭的成分。”某保險公司保險經理施建稱,一般來說,健康保障就3個保險,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如果單純是針對這一次的疫情來說,因為它不屬于意外,所以意外險是不相關的,有醫療和重疾就可以了,其中醫療是最關鍵的。但具體主要與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時保險合同中約定的賠付范圍有關。
這些保險產品是否有坑?
施建稱,產品沒有什么問題,因為不管哪家公司的產品,都是銀保監會審核過的。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關鍵是這個產品是不是符合客戶的需求?
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對產品的選擇、產品功能的需求、方案的設計都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只能具體到單個人身上,再來具體去分析。如果消費者能把合同條款一五一十都看清楚,也不會存在什么坑。
不過,有業內人士稱,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應該注意保險理賠范圍內的一些文字,因為很多保險公司都喜歡玩文字游戲。比如,部分針對疫情的保險,其理賠范圍都是以感染新冠肺炎身故或致殘為前提,但很多消費者往往粗心大意,看錯這一點,誤以為是確診便可獲得賠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