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
想必大家都知道,WHO把中國正在發生的“新冠狀病毒肺炎”列為“全球突發性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應急機制中的最高等級。關于影響,我就不多說了,只提一點,避免莫須有的恐慌。
針對疫情,做好預防,問題不大。
在我被困在深圳的日子,一直點外賣,直到前兩天看到某個令人一言難盡的視頻,才開始擔心自己的飯菜被“投毒”,現在也開始堅持自己做飯。
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混跡在文明社會的“野生動物”,以及他們唯利至上的叢林法則。
這段時間,無聊媒體想夸大事實來博取關注,無良商家想囤口罩坐地起價,每個人都想從群眾的恐慌里賺到一筆。
我是比較相信財富守恒的,沒有一世好運的人,底線永遠是立身的基礎。
所以在疫情期間,我沒說啥關于保險的好處,也沒趁機宣傳一波保險。
不過我的同行們倒是很努力,如果你經常刷朋友圈,一定不會錯過他們的保險宣傳。
當然了,這段時間除了化好妝去客廳走走,你也就只能刷刷朋友圈了。
我不發什么宣傳,是因為保險防止“逆選擇風險”的機制,注定了臨時抱拂腳意義不大。
如果你了解保險公司,應該知道他們是極端的風險厭惡者。錢即使捐出去,也不愿意承受產品賠穿之類的虧損風險。
大規模流行病,認真承保起來,基本就是賠穿的命。保險公司愿意冒這個險么?
如果保險公司出一個醫療險,即買即可報銷因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醫療費,會有什么風險?
1.賠穿的風險,而且不可估量,一旦疫情大規模爆發,保險公司可能當場叫救命;
2.逆向選擇的風險,覺得自己有病了再去買保險,沒病不買,盡賺不虧;
3.道德風險,覺得自己有保險了,出門不戴口罩。
三種風險疊加在一起,保險公司愿意干這事的可能性,不亞于拿頭鉆墻,試一下墻硬還是頭硬。
那保險公司為什么愿意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做醫療險0等待期、0免賠額的事?嫌錢多么?
核心原因是,人家壓根就不用賠這錢。
早在1月22號,國家財政部和醫保局就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保障的緊急通知》,在通知中提到了,對于個人承擔部分的醫療費,國家給予補助。
而保險公司,也是在相關通知出來后,才火速發布了醫療險針對新型冠狀病毒0等待期、0免賠的利好政策。可能大家都想蹭個熱點,又不出什么力氣吧。
到目前為止,保險公司所公示出來的,只有一兩例新型肺炎通過醫療險報銷的案例,不過報銷的是確診前的治療費用。
確診后的,按之前的通知執行,國家包了。
而在1月27號后,財政部又下發了新的通知:疑似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確診前的治療費用也包了。
這下子,保險大師們賣力宣傳的“醫療險對抗新型肺炎” 特大作用,徹底成了溫馨的新年玩笑。
首先我們要了解醫療險是有免責范圍的,對于某些情況導致的醫療,不予賠付,比如艾滋。
但是看到國家出來兜底醫療費后,又很大度地站出來說,我們要破例承保新型冠狀病毒了,
而且聽說最近產品賣得不錯,還賺了一波口碑。
還有一些人宣傳的重點是,治療后可能會產生什么后遺癥,需要持續治療,并拿了2003年非典用激素治療的事情來舉例。
這些人,可能不愛實事求是,目前在新型病毒肺炎的治療中,沒有用激素一說。
而且1月31號,衛健委在發布會上表示,大多數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不會有后遺癥,只有極少數重癥患者,會有可能留下一點肺纖維化。
“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我們從臨床上發現,主要還是累及肺,對輕癥的患者應該沒有后遺癥,但是對于重癥患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會遺留一定的肺的損害修復的變化,比如肺纖維化。就我從臨床的經驗來講,肺的修復能力是非常強的,絕大部分的肺纖維化都是可以修復的。但是對極重的,非常非常重的極少數的患者,可能會在比較長的時間內留下一點肺纖維化,我們要加強后期的隨訪。”
雖然極少數治愈后的患者可能會有后遺癥,但拿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做宣傳點,總覺得怪怪的。
那針對這場戰疫,商業保險是不是就沒用了?
也不是。
壽險能發揮作用。從各大保險公司搶著公示的理賠案例來看,基本是因新型冠狀病毒身故的案件,而且陸續有新增。
面對不可預知的大范圍殺傷力事件,壽險的保障確定性堪稱最強。
因為保障的是“身故/全殘”這類極端風險,壽險的免責條款只有寥寥幾條,射程范圍幾乎覆蓋了你能腦補到的一切終局。
較為寬松的壽險,免責只有3條,除了違法犯罪和兩年內自殺的情況,其他都保。
雖然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療費國家包了,但如果患者不幸身故了,家庭一樣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是永久性的。
遺憾的是,我只看到2家保險公司,愿意給壽險也搞個針對新型病毒的0等待期。一家陽光,一家華貴。
其中華貴人壽只對1月27日前投保的客戶,取消了等待期限制。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現在只有陽光一家是這么干的。
商業機構的唯一目的是營利,本質上客戶和公司之間只是單純的利益關系,如果新型病毒肺炎的醫療費國家不承包,也沒有保險公司愿意做取消等待期這種事。
大家還是得提前投保,臨時抱佛腳沒意義,一般健康險的等待期90天呢。
世事無常,兜底的工作越早做越好。
其次,可能發揮作用的是重疾險。如果是嚴重程度的新型病毒肺炎,小概率會觸發4種符合理賠的情況:
1.重疾:深度昏迷 (96小時);
2.輕中癥:深度昏迷 (48小時);
3.重疾:慢性呼吸功能衰竭;
4.重疾:終末期肺病。
目前還沒見到相關理賠案例,后續再觀察看看。
從這次疫情里,可以給大家兩點保障配置方面的啟發:
1.健康險有等待期,投保要趁早,這次的醫療費是國家埋單,下次就不知道誰來埋單了;
2.單一險種發揮的作用有限,保障搭配很關鍵,一個相對完善的保障體系才能應付人生的諸多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這次疫情,幾乎所有保險公司都發起了“理賠綠色通道”。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謂的綠色通道,說白了就是插隊。對于這類理賠案件,按最高優先級處理。
但是現實生活里,急著等理賠款的情況多了去了,誰家都有可能著急用錢,誰也不想被綠,某種程度上,這不公平,也不合理。
而且各家保險公司搶著發理賠公告的姿勢,搞得好像誰家客戶先因為疫情賠了,誰光榮一樣。
還重點強調理賠速度,甚至大額理賠,最快的一天就完成下款,天天盯著等理賠案例發公關文,能不快么?
整體的理賠效率,怎么不去盯呢?
其實保險業喜歡踩點,放大恐懼來刺激大家的保險需求,也是一種無奈。就拿口罩來說,每年都有流感,不發生疫情,家里也應該備好口罩。
但是這次疫情,很多人的口罩都是現買的,我估計等疫情過去,到了流感季,大部分人去公眾場所也不會戴口罩。
當然,我也理解大家的苦衷,畢竟戴嘛,不舒服;不戴,又不安全,糟心得很。
不像買保險,你都不知道趁早買保險有多好,又安全又舒服,選擇多,保費還便宜。
而且配置保險的過程耗腦子,屬于益智游戲,對一周沒動過的腦子有益,建議趁早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