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少磊


摘 要:1207工作面是孟巴礦中部采區南翼第一個放頂煤工作面,存在局部為一分層未采區,相鄰工作面涌水量大,上覆基巖厚度局部變薄等復雜條件,通過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使得該面安全完成回采,新增涌水量在預計可控范圍內。
關鍵詞:分層開采;頂板基巖厚度;分區分段限高開采;涌水量預計及監測
中圖分類號:TD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20)01-0178-02
1 礦井概況
孟巴礦位于孟加拉國西北部,是孟加拉國第一個開發興建的大型現代化礦井,設計年原煤產量100萬t。主采煤層為石炭~二疊系Ⅵ煤,煤層平均厚度37.3m,采用分層開采方式。
礦井自2005年8月開始正式生產至2017年9月,共回采22工作面,其中一分層綜采工作面12個,一分層綜放工作面2個,二分層綜采工作面3個,二分層綜放工作面5個。
該礦井充水水源豐富,一分層工作面開采結束后-430水平涌水量在1400~1600m3/h,二分層工作面開采當前-430水平涌水量2100~2200m3/h,-430水平泵房最大排水能力2721m3/h,應急排水能力2400m3/h,防治水工作尤為重要。
2 水文地質概況
主要含水層為:
(1)UDT組含水層。本組地層厚平均108m。巖性以灰白色中~粗砂及含礫粗砂為主,夾薄層砂質泥巖、炭質泥巖。為礦井主要含水層,富水性極強,是礦井涌水的最終補給水源,受季節性降水影響較大。
(2)基巖風氧化帶含水層:含石英粗礫石,磨圓度較差,厚約6.0m。富水性強。
(3)Ⅳ煤至風氧化帶下部巖組裂隙含水層:以中~粗砂巖、含礫粗砂巖為主,含Ⅳ~Ⅲ煤及粉砂巖、泥巖,厚0~84.7m,張性垂直裂隙發育。富水性較強。該面切眼上部及軌道順槽南段一分層未采區缺失,向北逐漸增厚。
(4)Ⅴ煤~Ⅳ煤底板巖組含水層:以中~粗砂巖、含礫粗砂巖為主,厚0~31.0m,張性垂直裂隙較發育。富水性弱。該面切眼上部缺失,向北逐漸增厚。
(5)VI煤頂板砂巖含水層:該層巖石為灰白色中~粗粒長石砂巖及含礫粗砂巖,平均厚94.8~135.9m,張性垂直裂隙發育,富水性弱。
(6)VI煤含水層:黑色,半暗型煤,塊狀,局部煤層較松軟,裂隙發育,厚39.0m,張性垂直裂隙發育,富水性弱。
主要隔水層為:
LDT隔水層:位于UDT底部,有效地阻隔了UDT含水層與煤系地層的水力聯系。
依據西安科技大學《孟加拉國Brapukuria煤礦水體下厚煤層二分層安全開采技術研究報告》,二分層開采的防治水原則是以防為主的技術思路,嚴格控制采高,以工作面開采頂板冒落導水裂隙帶不波及LDT隔水層及以上地層為前提。
3 工作面概況
1207工作面位于井田南翼采區下山南側。工作面平均可采走向長647m,平均傾斜長151.5m。根據工作面層位及周邊一二分層開采情況,可分為北段和南段兩部分:
北段位于1109面切眼到停采線之間的塊段,除1105切眼向里66m外其余位于一分層1105、1109面采空區下方(南部含小塊段一分層未采塊段),西側與1205面采空區相鄰,東側為二分層未采區,一分層平均采厚3.0m。
南段位于1109面切眼到1207面切眼之間的塊段,一分層未采區。西側除切眼向外28m緊靠1205面膠帶順槽(1205跳面未采區)外,其余均與1205面采空區相鄰,東側為二分層未采區。
4 安全開采方案
根據資料繪制了1207面沿走向軌道順槽和膠帶順槽剖面,由剖面圖及及基巖厚度統計資料可知:沿走向方向,1207面由切眼至停采線上覆基巖厚度逐漸增大;沿傾向方向從軌道順槽至膠帶順槽逐漸增大(見表1)。
依據西安科技大學《孟加拉國Brapukuria煤礦水體下厚煤層二分層安全開采技術研究報告》中提出的頂板冒裂帶發育高度規律及安全煤巖柱留設原則,結合該面情況,確定一下原則:
(1)安全開采煤巖柱厚度確定:模擬、探測的導水裂隙帶高度+保護層厚度;
(2)一分層開采的導水裂隙帶高度按25倍采高計算;二分層開采的導水裂隙帶高度按累計采厚的20倍計算;保護層厚度按分層開采厚度的5倍計算。
一分層開采安全防水煤巖柱厚度:25M1+5M1
二分層開采安全防水煤巖柱厚度:20∑Mi+5M2
式中:M1一分層開采高度;∑Mi累計開采高度;M2二分層開采高度;單位:m。
(3)按對基巖風化帶含水層保護留設安全煤巖柱,同時該面靠近切眼存在變薄去,冒落導水裂隙帶高度限制在Ⅳ煤以下。
按照安全開采煤巖柱計算公式計算,制定了分區分段限高開采的方案,并在現場嚴格按方案實施,實際回采塊段及采高情況如下(見表2)。
5 1207面涌水情況及分析
5.1 回采前涌水情況
該面回采前兩道涌水量210m3/h,相鄰采空區涌水總量1052m3/h,預計該面正常新增涌水量189m3/h,最大新增314涌水量m3/h,預計該面回采過程中正常涌水量1274m3/h,最大涌水量1576m3/h。
5.2 回采過程中涌水情況
開始回采時采高2.7~2.9m,只采不放,推進至229m,工作面涌水量576m3/h,相鄰采空區涌水量合計678m3/h,無新增水量。
隨后工作面開始放煤,開始出現新增水量,并隨著工作面推進逐漸增大,推進至357.5m,工作面涌水量804m3/h,相鄰采空區涌水量合計598m3/h,新增水量141m3/h。工作面新增水量第一次達到峰值,隨后新增水量有所衰減并維持在110m3/h左右,工作面涌水量保持穩定800m3/h左右。
推進至417.4m,工作面涌水量962m3/h,相鄰采空區涌水量合計447m3/h,新增水量148m3/h。工作面新增水量第二次達到峰值,隨后新增水量一直維持在150m3/h左右至回采結束。
該面嚴格按照制定的方案回采,控制冒落導水裂隙帶在IV煤以下,新增涌水量150m3/h,低于預計值,其涌水量變化情況有以下規律:
(1)一分層區域采高較低,其上下一分層工作面已經回采,頂板水量得到一定的疏放,所以該區域基本無新增水量。
(2)隨著工作面推進,涌水量不斷增加,但新增涌水量小于工作面涌水增加量,同時相鄰工作面涌水量減小,說明相鄰工作面采空區與該面采空區連通,涌水進入該面。
(3)進入二分層,隨著工作面采高增加,一二分層累計采厚增加,冒裂帶向上發育,工作面開始出現新增涌水,推進至259m,進入二分層后“一次見方”前后,新增水量明顯增加,達到最大值后趨于穩定;繼續向前推進,回采區域不斷擴大,新增水量也有所增加,推進至417m,“二次見方”前后,新增水量第二次達到最大值,隨后趨于穩定至回采結束,說明頂板砂巖水以靜儲量為主,順層間補給為輔,垂直向層間的補給很小。
6 結論
該面順利完成回采,新增涌水量也在預計范圍內,未出現突水及其他水害,說明制定的回采方案及防治水措施是合理的。針對該種情況應對冒裂帶發育的實際高度還有待進一步探查,以便得到二分層開采后的真實數據,為二分層未采工作面及三分層回采提供。
里段一分層區域回采過程中未出現新增水量,所以以前探查的該區域基巖厚度可能存在一定誤差,還應在以后的工作面中繼續探查。
礦井排水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為礦井的安全、高效生產提供保障。同時還能回收更多煤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