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在生態建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林業建設重要性越發凸顯,此時加強林業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的深入分析與研討顯得非常重要。本文立足于吉林省林業建設視角,以紅松樹種為例,對其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進行了重點探析。
關鍵詞:林業;紅松;育苗技術;造林方法
中圖分類號:S7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20)01-0239-02
0 引言
紅松是吉林省林業種植中常見的一種樹種,不僅在家具市場、建筑市場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其種子本身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所以市場需求比較大。為了可以有效地滿足市場對紅木的需求,就必須要重視林業育苗和造林,這是確保紅松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1 林業育苗技術的要點
1.1 準備種子的要點
在每年的秋季時期(9~10月),紅松球果會達到成熟期。如果紅松所結球果的顏色從綠色變為了黃綠色,且個別球果開始出現脫落,這時候就預示著球果達到了成熟期。在選擇紅松種子的時候,主要從樹齡為30~50年的無病害、健壯母株收集紅松種子,一般需要采取人工施加外力的方式使球果落到地面,之后對其在干燥、通風處進行晾曬,待其鱗片出現微開狀態后采取木床脫離法或機制脫粒方式得到紅松種子。然后將種子繼續放到通風、干燥處進行晾曬,如果水分含量低于10%,那么可以在干燥、陰涼部位處進行存儲,留作備用,但是期間需要做好篩選和除雜工作[1]。
1.2 適時播種的要點
在紅松種子播種的時候,需要注意做好如下幾個方面技術工作[2]:
(1)選擇恰當地塊。為了確保育苗的質量,需要在播種之前選擇合適的栽培地塊。無論是選擇陽坡位置或陰坡位置,都要確保所選地塊保持良好的排水性、濕潤性與肥沃性,具體需要結合育苗的方式進行合理選擇,如平地育苗方式要選擇坡度小于5°的平坦地塊;坡地育苗方式則適宜采取背陽的陰坡位置處,坡度要小于15°,且遠離主風口的中下山坡位置處。(2)做好整地工作。為了更利于紅松種子發育,需要在選好育苗地塊的基礎上,做好整體工作,力求可以對所選地塊的土壤結構與含水量進行合理調整,力求可以為紅松種子發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進行整地期間,要靈活地運用平地、松土、翻耕以及耙地等方式改良土壤。針對不同的季節,也要做好整體的處理工作,如春天和秋天進行整體操作期間,整地的深度分別適宜控制在15cm和20cm左右。而針對吉林省地區而言,由于冬天氣溫比較低,土壤會出現冰凍,所以一般需要在前一年的秋天時候進行整地工作,確保可以將其中的落葉、殘留根莖、石塊等進行徹底清除。此外,為了進一步改良育苗用的土壤,還要注意采取拌土、拌砂、殺蟲、深耕、施肥以及消毒處理等方式優化處理土壤,使其更好地適合后續紅松苗的生長。比如,針對沙壤土可以采取施加草炭土或有機肥的方式加以改良;偏堿性的土壤可以施加磷肥進行改良;偏酸性的土壤可以施加草木灰或石灰進行改良。(3)種子預處理工作。由于紅松種子具有比較厚的皮質,透氣性和通水性比較差,所以在播種之前需要對其進行預處理,具體要點如下:在播種之前的6周,可以在熱水(溫度:50~60℃)中浸泡紅松種子,邊攪拌邊降溫,待水溫降低到30℃左右后即可停止攪拌,使種子繼續浸泡1~2d時間,之后換用冷水進行浸泡,期間按照1次/1~2d的頻率進行換水操作,直至紅松種子完全變味乳白色后即可撈出來。將紅松種子與濕潤細砂子按照1∶2的比例進行均勻混合,之后擱置在背風的位置處進行晾曬,加快種子發芽,期間每天要進行上下兩次翻動操作,確保細砂子可以保持良好的濕度。在有50%以上種子出現“咧嘴”之后即可表示催芽結果良好,可以用于后續的播種。(4)起壟作床操作。在對播種用的紅松苗地進行翻耕松土、施肥以及消毒處理之后即可開展起壟作床操作,具體的苗床高度、長度、寬度分別適宜控制在15~20cm、15~20m和100~120cm。不同壟之間的過道寬度適宜維持在50~60cm左右,壟床面要保持良好的平整性,之后即可進行播種。(5)紅松種子播種。鑒于紅松種子的萌發溫度需要在8℃以上,所以如果苗圃土壤溫度可以達到8℃以上,那么即可開展播種操作,具體需要結合播種時候季節氣候情況進行合理選擇。在播種期間可以采取多次撒播的播種方式,每次撒少量的紅松種子,從頭到尾之后再從尾到頭,以此重復3~4次撒種操作,這樣更有利于確保撒種的均勻性。在撒種完畢之后,要及時采用木磙開展鎮壓操作,均勻地在其上面覆蓋一層濕砂子,以不露出紅松種子為宜,并要澆足水,之后即可在其上面覆蓋草簾子,確保苗床在育苗期間可以始終保持濕潤狀態。
1.3 田間管理的要點
為了確保幼苗生長的質量,需要做好播種之后的幼苗田間管理,具體要點如下[3]:
(1)田間灌溉工作。水分是對紅松幼苗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主要在春季階段之前檢查噴灌設備的實際狀況,確保其可以正常使用。在苗圃的土壤比較干燥期間,要及時開展噴灌操作,確保灌溉要澆透土壤,但是同樣不可使土壤出現積水問題。(2)田間除草工作。在田間除草期間,要本著早除、除小的原則,對苗圃上的雜草進行及時、徹底清除,期間可以配合松土操作一同進行,尤其是在灌溉操作或降雨之后,苗圃的土壤容易出現結塊問題,也容易滋生雜草,所以要在灌溉操作或降雨之后及時開展除草工作。而在松土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現壓苗或傷苗問題,并且要確保苗圃中松土的全面性。(3)田間施肥工作。如果在育苗中施加的底肥比較充足,那么可以在當年播種之后不需要進行追肥操作。在播種之后的次年,可以依據紅松幼苗的實際生長狀況開展追肥操作,期間主要采取氮肥,必要的時候可以少量施加一些磷肥。此外,在施肥的時候也可以配合松土或除草操作來同步進行,這樣更好地提升田間管理的有效性。(4)田間蟲害防治。除了上述田間管理工作之外,也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如在播種紅松種子之前對苗圃進行消毒處理,之后要結合紅松幼苗的實際發育情況來及時防范與治理病蟲害問題。特別是在周邊區域爆發紅松病蟲害問題后要注意及時采取恰當預防措施加以預防,而已經發生病蟲害后要針對性選擇農藥進行治理。(5)其他田間工作。除了上述田間管理工作之外,還要采取覆膜或覆土等方式來應對冬季氣溫比較低環境下苗木的防凍問題。
1.4 移植出圃的要點
結合林業種植中的造林規劃情況,在預定的出圃時間可以選擇苗圃當中長勢比較好的優質苗木進行移植出圃操作。而在起苗的時候需要對苗圃進行一次透水灌溉,相應的起苗深度也要超過苗木根須3m位置處,確保苗干、苗芽以及根須等的完整性,尤其是要避免主根系出現損傷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確保苗木移植之后的成活率。此外,在起苗操作期間,可以在紅松苗木根系上面涂抹一定量的泥漿,以此可以減少苗木根系部位水分的揮發,確保苗木整體生長的活力。
2 林業造林方法的要點
2.1 合理地選擇造林地
對紅松林木種植而言,其最適宜栽植在肥沃、濕潤且排水性比較好且偏酸性的森林土中,一般主要位置于緩坡山地位置處。如果地形比較陡或土壤比較干旱,這樣都非常容易造成紅松在生長中出現不良問題。針對間歇性積水或排水不良的區域,也同樣不可用于紅松造林。
2.2 有效控制造林密度
為了確保紅松可以健康、茁壯成長,需要對紅林的造林密度進行有效控制,過密或過疏造林密度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紅松林種植的經濟效益。在確定紅松造林密度的過程中,一般需要結合紅松造林的實際目的以及當地實際的土層厚度和環境氣候條件等進行合理確定,確保造林的科學性與有效性[4]。
2.3 科學配置造林樹種
為了更好地增強紅松林的群落結構穩定性,一般可以采取混交林的種植方式,這樣可以更有利于對當地的土壤進行保護,降低紅松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針對平緩濕潤的地區,則可以選擇水曲柳等植物進行混合種植;針對半陰半陽坡或山地陰坡等土壤肥沃的地區,可以選擇紫椴樹等植物進行混合種植;針對山地陽坡區域,則可以選擇樺木或山楊等樹種進行混合種植。
2.4 規范開展造林整地
在中職紅松林期間,還要做好造林整地工作,一般需要選擇那些土壤松軟、肥沃、保水性好且雜草比較少的新采伐區域進行種植,并且在整地操作之前要首先依據帶狀方式清除掉草灌木,帶寬適宜控制在50~70cm范圍內。
2.5 及時開展紅松造林
針對紅松而言,最佳的造林時節為春季,期間為了確保紅松保持良好的成活率,一般可以應用穴植法進行栽植。首先要將栽植紅松用的苗穴挖出來,之后分開心土與表土。然后可以在所挖苗穴當中擱入栽植的紅松苗木,確保其根系保持良好的舒展狀態,苗頸部位保持挺直性。緊接著可以在其上面填入2/3左右的表土,并輕輕地提一下紅松苗木,避免出現栽植過深問題或窩根問題,并及時進行填土踩緊,剩余的可以用余土將苗穴填滿后繼續踩實,最后要在苗木表面上覆蓋一層落葉、枯枝或者浮土即可,這樣就完成了紅松栽植與造林工作[5]。
2.6 認真進行幼林撫育
在進行幼林撫育工作期間,可以采取塊狀或帶狀的方式進行割槽或者澆灌,借助這種撫育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紅松撫育的有效性。如果應用帶狀撫育方式,那么其帶寬適宜控制在50cm左右;如果應用塊狀撫育方式,那么塊狀面積適宜控制在50cm×50cm。而在確定苗木撫育的時候,要結合實際紅松苗木生長情況、雜草生長情況、離地條件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合理確定苗木撫育的次數與時間,力求最大程度提升紅松苗木種植的質量。此外,要特別注意做好紅松撫育工作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具體需要結合立枯病、蠐螬等病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選擇恰當的防治方法。比如,針對蠐螬的防治,可以采取75%辛硫磷乳油用水稀釋1000倍之后進行灌溉根系即可;針對立枯病的防治,可以采取1%硫酸亞鐵水溶液進行噴施,具體噴施頻率為1次/d,連續噴施2~3d,期間要用清水沖洗苗木,避免對苗造成傷害。
3 結語
總之,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是確保林業建設成敗的關鍵。為了有效地提升林業育苗與造林的質量,需要結合造林林木的種類以及需求,科學地制定育苗與造林方案,力求確保我國林業可以持久保持健康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 孫明.紅松育苗技術探析[J].種子科技,2017(11):68+72.
[2] 楊麗慧.林業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J].江西農業,2018(16):85.
[3] 王旅清,張曉東.林業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J].黑龍江科學,2018(1):110-111.
[4] 羅德臣.林業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J].花卉,2018(4):182-183.
[5] 謝敏.林業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的綜合措施[J].現代園藝,2019(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