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安 王濤



摘 要:在重慶提升國際化水平、增強城市創新能力進程中,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然而,重慶目前在高校國際化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對重慶市的65所高校發放問卷調查,發現重慶市高校國際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結合重慶市高校的實際情況,對其國際化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本科高校;國際化水平;“雙一流”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20)01-0249-04
0 引言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加深,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渝新歐”國際鐵路出發點的重慶,其區位優勢明顯,這給重慶市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同時,也正值我國開始大力推行“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時期,重慶市高等教育能否在此次變革中躋身國際化行列的意義十分重大。
然而,雖然重慶市高校國際化發展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在西南交通大學發布的《大學國際化水平排名(URI-2018)》中,重慶市的唯一“985高?!敝貞c大學排在34位,另外的一所“211高校”西南大學排在54位,在國內高校排名中落后于很多高校。2017年來,我國教育部公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名單中,重慶市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僅有重慶大學上榜,重慶市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只有重慶大學和西南大學兩所高校。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重慶市僅有重慶大學上榜,排在801-1000位,并且是中國內地上榜名單的最后一位。由此可見,重慶市高校國際化水平不容樂觀。因此,有必要對此展開研究。
1 重慶市本科高校教育國際化水平調查研究
1.1 國際化經費來源不足
各個高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有三部分:第一,財政撥款,即公共預算撥款;第二,事業性收入,包含學校的學雜費、各個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申請到的科研經費等,以及學生的學雜費;第三,其他收入,主要指社會的捐款。
1.1.1 財政公共預算撥款不足
高校國際化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重慶市高校的經費來源相對單一,其他收入相對較少,主要的資金來源于政府的財政公共預算撥款和事業性收入。重慶市高校國際化需要的資金也就主要來源于這些,因此,各高校取得的財政公共預算撥款和事業收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該校國際化發展的程度及速度。
如圖1所示,2018年全國人均高等教育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為22245.81元,而重慶市僅為15572.3元,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與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相比,重慶市人均高等教育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最低,與其直轄市的地位不相符,甚至在全國31個省市中也排在了第25位,嚴重靠后,和同處西南的貴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也存有差距。教育的經費不足導致重慶市一些高校無法開展一些必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阻礙其國際化的發展。
1.1.2 社會資助力量的缺乏
目前,不管是英美等發達國家,還是我國的其他省市,為了促進高校國際人才的交流,除了政府的獎學金以外,各民間組織、企業、甚至個人都出資資助留學生,用于鼓勵本國學生出國留學和吸引國外留學生到本國來學習。典型的**城市大學就是利用多個渠道籌集國際交流的資金,如富布萊特**獎學金、裘槎基金會獎學金等。當然我國其他省市也不例外,比如,深圳金手指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資助留學生海外留學捐款2000萬元,恒順眾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捐助津巴布韋來華留學新生捐款達215萬元。但重慶市用于鼓勵國家人才交流的資助項目都是政府設立的,包括國家留學基金委提供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和國家漢辦提供的孔子學院獎學金,以及重慶市政府設立“重慶市人民政府外國留學生市長獎學金”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外國留學生市長獎學金絲路項目”,可以看出,重慶市社會力量對高校國際教育的資助較為缺乏。
1.2 中外合作辦學規模與質量仍然不足
近年來,重慶市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形成了初步的規模,但規模仍然過小,以及合作辦學質量不高的情形,未打造成像西交利物浦大學、昆山杜克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上海紐約大學等知名的中外合作辦學品牌。
1.2.1 規模仍然過小
如圖2所示,在四個直轄市中,重慶市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數超過天津市,排在第三。但是,與北京市和上海市相比,其規模相對較小,僅僅是北京市的二分之一、上海市的三分之一,若是和東部沿海省份相比,那更是想去甚遠,由此可見,重慶市的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仍然過小。
1.2.2 中外合作辦學層次較低,高水平的辦學層次不足
從圖3可以看出,重慶市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涉及??平逃?、本科教育、碩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四個層次,表面上看中外合作辦學層次很全面,但主要層次集中在本科和???,在重慶市中外合作辦學的52個項目中,共有79個合作辦學專業,其中??茖I有23個、本科有44個,但高層次的碩士專業僅有11個、博士專業僅有1個。由此可見,重慶市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層次發展不均衡,總體處于較低的水平。
1.2.3 外方優秀的大學較少,優質的教育資源缺乏
重慶市的高校雖然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機構進行中外合作辦學,但是,在2019年全球大學排名(QS排名)中處于前500名的大學僅有11所,如表1所示。其次,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數也僅有16個,僅為79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數的五分之一。更多的合作辦學專業是和新加坡PSB學院、澳大利亞堪培門技術及繼續教育學院、澳大利亞中央TAFE學院、**美視電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私立學校、機構和企業開展的,其辦學資源并不是很優秀。此外,由于重慶市高校地處西部和經濟實力不強,中外合作辦學的國外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處在較低的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實際成為一些高校高收費的幌子,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和聲譽,沒有達到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造成重慶市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不高。
1.2.4 缺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辦學
在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重慶市作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和樞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重慶市高校因此也充滿機遇,可以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辦學,培養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為重慶市高校的學生走出去提供機會。但是,目前重慶市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辦學還存在許多不足,見表2。
1.3 各高校國際化宣傳不足
高校海外宣傳是提升高校國際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開展國際化交流的重要一環,為國外的專家和留學生來華交流學習打下基礎。但目前來看,重慶市高校在海外傳播上,大部分尚未建立起大學品牌形象的國際宣傳戰略意識,也缺乏對外主動傳播的意識和動力。
據統計,重慶65所高校中,僅有29所高校建立了外文網站,并且在這些高校中,重慶醫科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工程學院、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的外文網站建設維護較好以外,其他高校的外文網站情況如表3所示。
有的外文網站無法使用,比如西南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和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有的外文網站無內容呈現,比如長江師范學院、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有的高校外文網站僅有學校介紹,比如重慶交通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南方翻譯學院、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重慶化工職業學院;即使其他有的高校外文網站有內容更新,但其更新的內容太少,缺乏實質性的內容,甚至停留在兩三年以前。這些問題的存在,無論是對于校內留學生還是外國專家和留學生都難以了解這些高校的實際情況,阻礙了與這些高校國際交流的開展,進而對這些高校的國際化發展都是不利的。
1.4 學生出國交流不足
學生的出國交流學習對于高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意義非常重大,通過學生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不僅有機會可以到國外學習先進的知識,還可以通過親身的經歷來拓寬自己的國際化視野,由此可見,學生的出國交流學習是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國外知名的大學都非常注重將本土的學生派到國外交流學習,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每年能夠讓20%的學生近2000人赴國外大學進修,還有,南洋理工大學實施了“全球浸濡計劃”,即讓本校的本科生到國外合作大學學習至少一年。雖然,重慶市高校的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人數逐年上升,但是有出國經歷的學生比例極低。
根據調查結果見圖4,可以看出重慶市高校有過出國學習交流經歷的學生僅占4.76%,從未出國學習交流的學生占到了95.24%,可見重慶市高校學生出國學習交流相當不足。
進一步的調查表明,重慶市高校學生未出國學習交流的原因很多。排在第一的是經濟因素,有85.71%的同學選擇該項,這應該是由于重慶市地處西部地區,其大多數學生的生源地也是西部地區,家庭條件普遍較差,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負擔學生高昂的出國學習的費用。其次,是外語水平的不足,學生的外語水平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出國留學意愿,調查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發現,不少學生雖然有出國意愿,但因為自己的外語水平不夠而放棄。接下來,有45.71%的學生表示自己所在學校的出國交流項目少。在調查中發現,重慶市的重點高校出國交流的項目很多,如包括教育部直屬的重慶大學和西南大學、以及地方的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等,但是對于重慶的二本院校、??圃盒R约懊褶k的高校,其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項目極少,見圖5。
第五,有42.86%的學生表示,自己所在學校出國交流學習的質量不高,有些雖然說是出國交流學習,但實質上更像是出國游學,在國外的大學旅游一遍就回來,這導致部分出國交流項目對一些學生失去吸引力。
第六,有40.95%的學生表示,有的出國交流時間短、難以學到東西,有的出國交流項目短到一周至半個月,很難讓學生在外進行有效的學習,導致學生對出國交流失去興趣。
第七,還有33.33%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想出國折騰,其實,這也和重慶地處西部有一定的關系,重慶身處西部內地,交通不便,國際交流還不像沿海城市那樣對學生的影響很深,對學生的思想沖擊還不夠大,加上很多學生來自地處西部的山區,山區的生活習性和文化使其不能像平原、大海的人那樣敢拼敢闖,思想傾向于保守,喜歡安于現狀、過安穩舒適的生活,不愿意費盡周折出國折騰而讓自己受苦受累,這也導致部分學生不愿出國交流學習。
1.5 師資國際化缺乏
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是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國際人才的基本保障。教師的國際化包括派遣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和引進外籍教師等兩個過程,教師的留學和訪學經歷可以提升本土師資的國際化水平,外籍教師的引進則可以直接增強本校的國際師資力量,以達到國際化教學的水平。
從圖6可以看出,2017年重慶市高校師資國際交流派遣1057人次、接受569人次,情況比同屬直轄市的天津市要好,但明顯低于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周邊的四川省,并且相差很大,可以看出重慶市師資的國際交流相對比較缺乏。
在“引智”方面,重慶市的一些大學做的不錯,如重慶大學引進了邁克爾·胡德、田村幸雄、李文沅、哈?!たɡ啄返韧饧菏?,但其他大多數地方高校主要聘請的主要是短期外籍專家和教師,長期的外籍教師并不多,平均各個高校的外籍教師10-20個左右,流動性大,且主要以語言課教學為主。
調查中結果顯示,見圖7,表示沒有外教上過課的學生最多,占比43.81%,表示有1門課有外教授課的占比39.05%,總體來看,重慶市高校外籍教師授課比例偏低。
2 重慶市高校國際化水平提升的對策建議
首先,加大高校的國際化教育經費撥款。其次,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和質量。再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辦學,加大對外宣傳和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