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作為一件民族樂器,已經有了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但二十世紀是近代二胡發展最重要的一百年。其間出現了大量的二胡名家,蔣風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所創立的“蔣派”是二胡藝術的一個重要學派,以其風格細膩典雅、善于演奏傳統曲目而著稱,在二胡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本文即對蔣風之先生及其二胡藝術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二胡藝術;蔣風之;“蔣派”;歷史地位
【中圖分類號】J62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048-02
【本文著錄格式】吳蕾.淺談蔣風之及“蔣派”二胡藝術[J].北方音樂,2020,02(04):48-49.
一、蔣風之先生與“蔣派”的形成
蔣風之先生:1908年,蔣風之先生出生在江蘇宜興,1920年前后跟著家鄉民間藝人王老四學習二胡和笛子,19歲考入上海國立專師,主修琵琶。后參與學潮被開除學籍。同年考上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從劉天華先生,主修小提琴,兼修二胡、鋼琴、琵琶,為以后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3歲那年,經過劉天華先生推薦,蔣風之先生代替他在北平女子文理學院任教,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任教生涯。后來又在天津、河北等地任教,擔任過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劉天華先生逝世后,蔣風之先生作為他的嫡系弟子,成為學院派二胡藝術的主要傳人。經過了多年的精心研究與探索,終于成就了“蔣派”。
“蔣派”的形成:早在新中國成立前,“蔣派”這一說法就有了,二胡界稱為“南陸北蔣”的正是指陸修棠和蔣風之。“正式提出‘蔣派一說的不是別人,而是陸修棠。”1954年,蔣風之參加巡回演奏活動,在關于二胡演奏風格與流派問題坐會上,南派二胡奠基人陸修棠總結說:“要談形成派,我們誰也談不上,只有蔣先生能夠稱得上形成‘蔣派二胡”。這里的南派北派并不是二胡音樂風格上的區分,而是中國南北地域的區分。陸修棠先生一直在上海、江浙一帶進行二胡創作、教學、演奏,因此形成了“陸派”;而蔣風之先生在北京、河北、天津一帶進行教學創作活動,故稱“南陸北蔣”。
“蔣派”二胡藝術的形成絕對不是偶然的。筆者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1.蔣風之先生師從劉天華先生,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劉天華先生在當時的社會新思潮下曾指出:“一國的文化,也斷然不是抄襲別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數的,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他透過現象看本質,認為國樂是沙里藏寶,又認為必須淘煉。蔣風之先生受到這種新思潮的影響,所以他去學習小提琴并不是為了弄清楚小提琴,而是為了從西方的弦樂器中了解到更多的東西,然后再來改造中國的二胡。另外,他是劉天華先生的嫡傳弟子,劉天華先生教給蔣風之先生很多演奏技巧技法,并經常互相探討,蔣風之先生從中學到很多。
2.“蔣派”二胡藝術的形成與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密切相關。自劉天華起,二胡的改革與發展不斷前進,但那時候二胡的演奏技巧技法還不是很新穎,蔣風之先生在繼劉先生之后,不放過任何發展的機會。他喜愛戲曲和曲藝,精通多種樂器,于是取長補短,博采眾長,通過借鑒別的樂器的技巧技法來充實二胡的技巧技法,經過不斷探索和不斷創新,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技法。
3.在蔣風之先生從教的五十年中,出現了大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這樣就擴大了“蔣派”的隊伍。五十多年來,“蔣派”的創始人蔣風之和他的學生們(其中包括他的五個子女蔣小風、蔣巽風、蔣青、蔣靜風、蔣偉風)均為“蔣派”二胡藝術的發展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蔣派”出現了這么多優秀的精英,并且取得了這么好的成績,稱之為“派”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二、“蔣派”二胡藝術風格及其代表作品
“蔣派”演奏風格以細膩典雅、富于變化而著稱。關于“蔣派”二胡的演奏風格,我們可以用以下四十八個字來形容:以情帶聲、含而不露,強而不躁、弱而不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怨而不怒、憂而不傷,以強帶弱、以弱帶強、虛實結合、游刃有余。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這是純粹的中國音樂之美。從他的演奏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國音樂藝術創造中所重視的聲韻相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意境表現。演奏過程中,蔣先生特別地運用旋律加花、運弓處理、聲韻變化等藝術手法,把二胡演奏的技巧發揮到了極致,這是“蔣派”二胡藝術最大的特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特別是蔣風之先生去世后,“蔣派”二胡藝術就成為了二胡音樂研究的熱門。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后發現,“蔣派”二胡藝術在表現手法上對于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時期的處理上都有一些變化:五六十年代,在細膩變化中顯得更為樸實,體現出一種柔中有剛、剛柔并濟的演奏風格;八十年代,由于采用了弓子的虛實變化、左手的聲韻變化,更體現出細膩典雅的演奏風格;蔣巽風(蔣風之先生次子)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了“蔣派”風格, 他的演奏既有“蔣派”的古樸,又不失靈活,既有“蔣派”的深刻,又不失內涵,既有“蔣派”的莊重,又不失親切,由此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新蔣派”。
“蔣派”的代表曲目大多刻畫人物內心細膩多變,如《漢宮秋月》《二泉映月》《病中吟》《閑居吟》《月夜》《江河水》等,這些傳統曲目在蔣風之先生不斷的改進下越來越深入人心。古曲《漢宮秋月》是“蔣派”二胡演奏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該曲最初是由劉天華先生根據粵胡曲調《漢宮秋月》記譜的,后蔣先生對此進行了細致的學習和研究,并且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使這首樂曲更加完善,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
在該曲中,蔣風之先生在左右手上運用了獨特的表現手法。左手的揉弦方面,借鑒古箏琵琶等樂器的技巧,使用從不揉到揉、從揉到不揉、從揉到不揉到復揉、壓揉、上下滑音等方法,在揉弦的幅度上也采取由弱漸強的處理方式,深層次地表現出樂曲郁悶、傷感、幽怨的情緒;在右手的運弓方面,蔣風之先生采取他獨特的表現技法——提弓與松弓,即“在演奏完一弓后,將弓做水平抬起,稱提弓,持弓的右手及臂處于暫時的松弛狀態,同時弓子停頓稱松弓。”運用這樣的技巧,展現出似斷非斷、藕斷絲連的效果,這也是“蔣派”二胡藝術風格的獨特之處。
三、“蔣派”二胡的地位與貢獻
“蔣派”二胡在二胡發展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更是承前啟后的。劉天華先生把二胡這件民間樂器帶入“大雅之堂”,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蔣先生繼承了劉天華未完成的事業,充實了二胡的藝術表現力,展現了二胡所獨有的色彩,為二胡事業獻出了畢身的心血。“二胡和其他民族樂器登上音樂大雅之堂,并且正式納入我國高等藝術教育,應該說是經劉天華、蔣風之為代表的兩代人繼承、創造、發展而完成的。”這樣的評論可見“蔣派”在二胡音樂藝術史上造詣之深。
在劉天華逝世后的那段時間里,蔣風之先生經常舉辦劉天華先生的作品音樂會,同時在教學中也將劉先生的作品納入教學內容中,經過這樣不斷反復的藝術實踐,蔣派風格漸漸就確立了起來。他尊重先師作品,演奏中不斷變化詮釋著這些傳統作品,著實繼承并發揚了劉天華想要完成卻未完成的事業,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一個流派要想在歷史上站住腳,就要有師承、教學與演奏的隊伍,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個派別。蔣風之先生從教五十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二胡演奏家,如劉北茂、張韶、項祖英、周耀坤、蔣青、蔣巽風、蔣偉風、蔣靜風等。他們在教學演奏中依然把蔣派曲目作為保留曲目,把“蔣派”二胡藝術傳承下去,使之永不停歇地前進。
四、結語
如今,二胡演奏藝術已經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回看二十世紀這一百年的二胡音樂發展歷史,蔣風之先生功不可沒,他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在其五十多年的演奏與教學工作中,兢兢業業,成就了他人,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最重要的是,“蔣派”永遠地立足于中國二胡音樂藝術史上。
參考文獻
[1]項祖華.懷念二胡宗師“南陸北蔣”[J].人民音樂, 1986.
[2]付建生.蔣派”二胡藝術特征研究——紀念蔣風之先生誕辰100周年[J].中國音樂,2008.
[3]楊光熊.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的歷史地位極其風格[J].人民音樂,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