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怨》是《黃河大合唱》中的第六樂章,在整部作品中,《黃河怨》是最高潮也是情感的最低點,是一個轉折點連接著整部合唱曲,同時也是整部大合唱的升華。《黃河怨》用“通譜歌”形式、“詠嘆調”風格以及充滿對比的音樂語音,塑造了一個失夫喪子、身遭蹂躪的悲劇人物形象。
【關鍵詞】黃河怨,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091-02
【本文著錄格式】楊麗娟.淺析《黃河怨》的情感表達[J].北方音樂,2020,02(04):91-92.
一、《黃河怨》的創作背景
《黃河怨》是一首經典女高音獨唱曲,詞作家是光未然。在他從事革命事業時,有一天,他經過黃河,所見所感激起了他強烈的創作靈感,因此前后用了五天的時間,作者就創作出了這一經典之作;曲作者是冼星海,在他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時,偶爾聽到其在朗誦《黃河吟》,并聽其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從而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感,至此樂思如潮。在其后的半個月,就創作完成了該作品的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曲譜,創造了這一時代的代表性作品,永留于世。
二、《黃河怨》的情感表達
《黃河怨》一共分為四個樂段,分別為ABAC結構,每一樂段的情感色彩都不同,主人翁從心如死灰、了無生氣,到控訴這個無情的世界,再從激起自己的最后抱負到把所有的仇和恨都寄托在丈夫身上。感情色彩及極其強烈,所以需要表演者能更準確地演唱。
(一)第一樂段,心如死灰
《黃河怨》的第一樂段為A樂段,共19小節,其節拍為四三拍,共四個樂句。這一樂段是降A大調,該樂段主要是起一個鋪墊作用。歌曲開始用“云”“風”“黃河”三種不同事物為載體,真實地刻畫出一種場景,低沉壓抑的環境,憔悴的主人公視死如歸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人與景融為一體,將聽者很好地帶入畫面中,以此產生共鳴。
在演唱這一樂段時,表演者應該是一種淚已流干后的平靜。演唱時情緒要提前準備好,進入一種痛苦到無聲的狀態,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表情平靜,看不到內心的波瀾,開始唱時氣息要穩,一句換一次氣,弱且連貫,音色像是在訴說,又像是在禱告,更像在自言自語,猶如一個“活死人”的形象。另外,這一樂段中的三個“你不要”要用不同的感情去表達,其層次也應該是不同的。第一個“你不要”三個字在同一個“降A”音上,氣息很弱且力度也很小,是一種無奈與悲痛;第二個“你不要”看似呆滯力度卻有所加強;第三個“你不要”力度與黃河形成對比,一強一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內心的無奈與對現實的無力感,這句情感激動但氣息像說話一樣,旋律要保持連貫,氣息位置也要統一。因此,此時的三拍子幾乎是聽不出來, 歌者要唱出合拍的感覺。最后,重點字“咽”的處理,這個字占據了六拍的位置,可見其意義很重要,演唱時氣息不能斷,從“嗚”字直接下滑到“咽”而且要著重地唱出,力度適當加強,要有棱角,像是一場夢醒來,回到現實訴說苦痛[2]。六拍的時長并不是同樣的力度,要有強有弱,直到最后氣息弱到無聲,安靜地結束,給觀眾營造出一種凄涼悲傷的環境,也為之后的訴說做鋪墊。因此,這一樂段,前兩句是mp的力度,速度緩慢。第三句,力度的對比要明顯加強。
(二)第二樂段,血淚控訴
第二樂段為B樂段,是一個轉調樂段,共25小節,節拍為四三拍,三個樂句組成。這一樂段主人公開始控訴自己的遭遇,隨著力度的加強,節奏的緊湊,連續的小切分節奏的鋪墊,將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命運的不公,慘痛遭遇一一訴出。
該樂段的主題是“控訴”,要把悲憤與所遭不公表現得真切。因此在演唱時,更要讓自己融入音樂,置身其中,用心去表達每一句所傳達出的情感。這一樂段還加入了小附點的節奏,節奏變得緊縮了,看似活潑,卻是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生活的不公、命運的不濟,緊接著速度變緩,給人一種肝膽皆裂的痛楚。其后以弱力度唱出失去孩子后撕心裂肺的痛,是眼含著淚心里卻滿是恨的感覺,悲痛欲絕,痛不欲生,此時出現全曲最低音“降B”音。最后,這一樂段中的“苦”“難”“沒心肝”“慘”這些字要著重地去表達。“苦”字以中強的力度唱出,其中的倚音不可忽略,它豐富了感情、加強了效果;“難”字演唱時采用延長“n”的方法,同樣以中強的力度去表現;“沒心肝”要一字一頓、怒目切齒地迸發出來,唱到“肝”時,要猛剎弱收,六拍的時值同樣給表演者很大的空間。接下來,力度變弱,速度漸緩,如哭泣般地唱出“寶貝”。“慘”字要咬緊緩發字頭,眼含熱淚,自由延長,情緒不受限制,要表現得飽滿。因此,歌曲的前半部分,演唱者呼吸的運用要更加靈活,強弱的變化要準確地演唱出來。
(三)第三樂段,奮起反抗
第三樂段同樣是A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奏重復,與第一樂段形成強烈對比,是暴風雨前與暴風雨的對比,是內心平靜與激動的對比,是四三拍與四六拍的對比。
此樂段不在是單純的控訴和沉浸在悲痛中,是努力地振作起來與命運對抗,表演者演唱時要準確把握,情感與聲音力度都需要很飽滿,以死抗爭的形象要塑造得真實;由“云”“風”“黃河”轉變為了“狂風”“烏云”“黃河水”,這里用了很多的六連音、九連音,制造出“狂風驟雨”“滿天陰云”“翻江倒海”的黃河水景象,雙手雙向跑句上行及八度下行把音域拉寬,音樂氣勢浩蕩,這里53小節左手又是震音織體,像是左手模仿“狂風”,右手仿佛澎湃中“黃河的水”是一個小高潮;最后,這一樂段是第一樂段情緒的加強和變化,是為最后一段作鋪墊。演唱時,情緒激動但氣息要連貫,和伴奏融為一體,營造一種狂風暴雨的景象,演唱“黃河的水”時逐步轉為漸慢漸強,“啊”字凝聚了主人公所有的情感,幾近吶喊地唱出。最后一句力度突弱,一種無力感,失去活下去的動力,“咽”字延長字頭“i”發出。
(四)第四樂段,寄情與人
第四樂段是C樂段,不同于前三個樂段,這一樂段是整首曲子的高潮,混合拍子,也是全曲的結束樂段。此樂段由大調轉為小調,在陰郁壓抑的伴奏中,把作者最后的爆發展現得淋漓盡致,報仇雪恨的決心與希望也只能寄托給自己的丈夫。
這一樂段是最強音,力度是f,伴奏是ff,情感也到了最高點,是視死如歸的感覺,演唱者要塑造一個以死抗爭的形象。因此,表演者要抓住情感的核心,由最初的平靜到最后的激動,旋律的節奏也不斷變化,力度也不斷加強,這都需要歌者去感受和表現。歌詞在一首歌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最后一句“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是全曲最高潮,且“債”字以最高音小字二組的降B,是憤怒與反抗現實的最強音。《黃河怨》的最后一句,八六拍與四三拍結合,一句緊湊的唱,一句又放慢速度,重復歌詞,加強語句的意義,是最終夙愿,所以才用盡全力,不留遺憾的吶喊似地唱出。最后一個“債”全曲最高音“降B”音,其時長六拍,在伴奏的推動下強收,共鳴腔要保持通暢,氣息要穩不能提。最后一個“還”字以中強力度唱出,在“清”字要換好氣,然后氣息穩定,強收,留出足夠的空間給聽者,要有意猶未盡之感。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首歌情感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能脫離生活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三、結語
“黃河大合唱”是我國大型聲樂作品中的經典,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杰出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冼星海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黃河怨》作為《黃河大合唱》的轉折點、火點及冰點,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對《黃河怨》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歌詞旋律,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研究,使演唱者可以更好地詮釋這首作品中所傳達的感情,并對歌曲有更深的理解、更準確的把握。通過歌曲的解讀,人們能夠更加熱愛藝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殷潔,王紹盛.獨唱曲《黃河怨》的音樂分析與處理[J].科技信息,2008(30).
[2]逯克剛.《黃河怨》的藝術情感探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5):117-119.
[3]樊容君.探析《黃河怨》的演唱處理[J].北方音樂, 2015,35(19):19-21.
[4]李娜妮.論《黃河怨》演唱中的情感表現[J].黃河之聲,2017(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