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詩
今年69歲的汪女士雙膝疼痛并伴活動障礙好幾年了,醫生建議她接受全膝關節置換以解除痛苦。但汪女士聽了幾個患友對于術后疼痛的描述后,始終心懷忐忑,不敢手術。但近一個月,膝關節的病痛已經使她無法走路,她終于下定決心做手術。住院的前幾天,護士每天會對她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然后由醫生開具止痛藥服用。入院后的第四天,汪女士接受了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6小時麻藥漸漸消退,做好心理準備忍耐劇痛的汪女士卻發現“傳說中的痛”遲遲未來。術后第1天,護士就來指導汪女士進行康復鍛煉,包括把剛剛動過手術的膝蓋彎曲到90度。她一聽當場就拒絕了,因為怕痛!可在護士講解了術后不及時進行康復鍛煉的種種弊端后,汪女士鼓起勇氣微微地彎起了膝蓋,沒想到“雖然有輕微的痛感,但完全可以忍受”。這一切完全得益于醫院對她進行了規范化的鎮痛治療。
全膝關節置換術確實是一種安全、高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用的臨床療法,但術后持續數天或者數周的疼痛,常常折磨得患者痛不欲生。因為實施全膝關節置換術時,會對膝關節周圍的骨和軟組織造成損傷,膝關節周圍的末梢神經感受到創傷性刺激,疼痛信號由外周神經經脊髓后角神經元傳導到脊髓,然后經脊髓背角傳至丘腦,經丘腦皮質束到達中央后回感覺區,從而產生疼痛反應。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大約有75%的患者會感受到比較明顯的疼痛。這種疼痛不僅會對患者造成生理危害,嚴重的還有可能帶來一些心理損害,甚至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無論哪種危害,都有可能延長患者的恢復時間,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或者致殘率。因此,需要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前后選擇一種積極有效的疼痛治療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手術產生的副作用,幫助患者積極進行功能鍛煉。
現在,臨床上多采取以下鎮痛策略——
是指在傷害性刺激發生前提供鎮痛治療,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中樞致敏的發生和疼痛的遠期效應。超前鎮痛的止痛效果和給藥時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在術前48小時給予口服塞來昔布膠囊200毫克,每12小時1次,就可以有效地緩解術后疼痛,為患者提供確切、安全的治療效果。此外,超前鎮痛還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
聯合應用不同鎮痛技術或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作用于疼痛傳導通路的不同靶點,發揮鎮痛的相加或協同作用,可使每種藥物的劑量減少,副作用減輕,此種方法稱為多模式鎮痛。目前,多模式鎮痛常應用的藥物有乙酰氨基酚、NSAIDs、加巴噴丁樣藥物、氯胺酮及糖皮質激素等。
局部給予局麻藥包括3種方法:切口局部浸潤、外周神經阻滯和椎管內給藥。在術后早期,未使用抗凝藥和抗栓藥以及無出血傾向的患者,若術中采用硬膜外麻醉,術后可沿用硬膜外鎮痛。硬膜外鎮痛效果確切,制止術后過度應激反應更完全,也有助于預防心肌缺血或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椎管內鎮痛不用于術后早期使用抗栓藥物的患者。術后切口局部浸潤可明顯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單獨或聯合全身使用NSAIDs或阿片類藥物,則是術后鎮痛的主要方法之一。
很多患者擔心使用止痛藥會產生依賴性、導致成癮等。其實大可不必擔心,確實有一些鎮痛藥會有一定的成癮性,但成癮與否取決于它的使用量,而臨床上的用藥量其實都非常小,遠遠達不到成癮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