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是一門針對音樂的藝術,這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已經在音樂文化史上閃耀了多年。合唱這門藝術歷史悠久,源源不絕。合唱藝術最早出現在大約一千多年前的宗教音樂中。在我國,當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展的時候,伴隨著西方的宗教文化不斷傳入我國,加上當時正在流行的學堂樂歌,為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現如今,合唱已經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并且與指揮巧妙結合,使之更加豐富,這也是業內人士一直研究的主要內容。為此,本文對童聲合唱中多聲部教學進行了簡單研究。
【關鍵詞】童聲合唱;多聲部教學;指揮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51-01
【本文著錄格式】盧劍鋒.探究童聲合唱中多聲部教學的有效策略[J].北方音樂,2020,02(04):151,154.
一、童聲合唱中多聲部教學的意義
(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教學期間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喜歡上音樂。當小學生對音樂學習內容感興趣時,他們會積極地獨立探索和學習,可以有效保證合唱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得到合理應用。許多小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合唱歌手,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合唱歌曲也有明確的標準。在小學音樂教室,教師應該給小學生提供表達自己的機會,并利用開放式教學活動將合唱音樂融入課堂活動中。
(二)通俗易懂
學生好奇心很強,喜歡追求新奇的東西。在數字時代,可以通過電視節目、互聯網來了解當今社會最流行的合唱音樂,讓小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流行信息。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些合唱音樂來自學和唱歌。音樂教師只能面對真實的社交生活進行真正的音樂教學,面對學生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的尷尬局面,不要采取盲目的態度來引起學生的不滿,最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合唱音樂,尋找合唱多聲部音樂教學的樂趣,并結合學生學習現狀、愛好、興趣、特點等開展音樂教學,利用合唱音樂的“魔力”引導學生培養學生音樂的內在需求。例如,《小樹長高了》這首歌充滿了歌詞中的意境,一首抒情詩都能形成一幅畫面,展現小樹的獨特之美。歌曲成功地將學生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歌詞和歌曲的旋律上,使學生能夠描述歌曲,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向往。
(三)更全面地學習音樂,拓寬自己的視野
擴大小學生學習視野,讓小學生享受更多類型的音樂,對提高小學音樂素養有直接影響。現階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現狀和學生興趣、愛好來設計對應的教學方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收集好聽的合唱音樂作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一些實際活動來設計和實施,這樣小學生就可以收集一些有意義的合唱音樂作品,使音樂教學不再僅僅依賴于教科書。例如,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老師可以指導小學生總結教科書中學到的音樂作品的主題,如“家長”“新年”和“母愛”,讓小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為每個主題找到三首合唱歌曲,并以合作的形式學習其中一首,讓小學生將音樂學習融入生活實踐,這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主動性。
二、童聲合唱中多聲部教學策略
(一)節奏訓練
“節奏”一詞在音樂中具有廣義和狹義的含義。狹義即“組織起來的音的時值關系”。節奏是音樂的重要屬性,也是合唱中的重要元素。通過節奏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部分。良好的基礎是進步的關鍵,在進行多聲部合唱教學之前,應鞏固學生的聲樂技能和多聲部節奏訓練,讓學生在日常聲樂練習中聆聽、對比、調整和掌握節奏,進而提升學生技巧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節奏訓練應從淺到深進行。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單音節奏訓練;二是多聲音節奏訓練。以“紅星歌”為例。這是一首節奏為四拍的歌曲,它既有合唱又有齊唱,學生可以在聆聽過程中聆聽歌曲的節奏、速度、和聲和音色。老師帶領學生用兩只手敲打節拍,使單聲部分立即變成多聲部。左手的力量可以突出節奏中的強節奏,而右手的力量則可以反映節奏中的弱節奏。節奏訓練方法靈活自由,訓練效果也更有效。
(二)層次辨別
多語音合唱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學生必須具有非常清晰的語音層次感。只有確定他們在合唱團中的位置,他們才能不被他人的聲音打擾。在普通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向小學生教授單口唱歌并不難。一旦想要整合每個人并進行多聲部合唱,很多學生就會忘記他們應該在合唱中唱歌的內容,開始“隨大流”。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重視對學生的培養:第一,樹立多聲合唱合作意識。合唱需要學生的團結,每個小學生都可以履行其職責,以實現完美的合唱。為了使學生能夠識別自己的聲音,教師應培養一些具有領導能力的“領導者”,并讓這些“領導者分散到正確的位置,以引導他們的聲音;第二,在合唱中,每個聲音的學生應該團結一致,牢記自己的任務,避免在大聲的聲音中“迷失”,久而久之,就會感覺到語音水平的能力會進一步增強,并且多聲音合唱的水平將逐漸提高。
(三)和聲訓練
教師作為合唱指揮,有必要了解聲樂知識和運用聲音的方法。在聲樂藝術中,獨唱的聲音反映個性,合唱追求共性。雖然聲音的原理都是相同的,但在合唱中的使用有許多限制,既有男性、女性、高、低聲部的統一音色,也有多聲部的合唱;既有規定的氣量,又要有不限低音量為原則的循環呼吸,還要控制各種音量的各種變化,有時輕得扣人心弦,有時響得激動人心;以及群聲吐字唱詞的一致性,各種對比之間的默契程度。
音準是音樂(聲樂,器樂)表現的基礎,好的音準來源于從視唱練耳人手,搞清三種音階(自然音礎訓練。必須學通樂理,音階、半音階、全音階)和各種音程的度數概念及和聲、轉調等基本知識。一般情況下,平時訓練,歌唱的姿勢很重要,同時還應保持一種興奮狀態,不能把勞累帶進排練廳,如垂頭彎腰的坐形、交叉雙足等。精神不振、呼吸不深會直接影響橫膈膜的活力,音自然趨低;另一種是登臺表演,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心理狀態不穩定,上臺緊張,過于激動音就易高。正常情況下,音準主要靠視唱練耳的技巧和群體多部的合唱藝術進行訓練。
(四)合唱指揮
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離不開實踐,特別是對合唱指揮的學習。合唱指揮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只有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的操作相結合,才能學好這門課。要運用實踐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合唱指揮水平,而不是數量的積累。在排練新曲目的過程中,需要按照聲部分別唱曲譜。當難度較大的時候,可以結合試聽,配合演唱進行練習,逐步過渡到充分利用新音樂的學習方法。在新的樂譜中,所有的合唱都要練習合唱譜的各個部分,然后進行分聲部的練習。這樣做有利于團隊的默契,從而使合唱表演更加成功。
三、總結
現如今,隨著合唱指揮的不斷發展,合唱指揮已經成為音樂學校必修的一門課程。合唱指揮理論的研究應與合唱指揮的實際操作和訓練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采用對合唱排練、指揮和實踐三部分教學內容穿插使用的方法來達到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丁迪.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2]鮑曉燕.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3]王雪潔.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實踐性探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4]侯文婷.春天少年合唱團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7.
[5]桂敏.初中階段學校童聲合唱教學之初探[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作者簡介:盧劍鋒(1992—),男,漢族,廣東東莞人,學士學位,主要從事音樂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