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全
52歲的張先生經常腹瀉,在家人的建議下,他到醫院消化內科就診。醫生見其面部發黑、暗黃,是肝病患者的常見膚色,便建議他進行相關檢查。張先生最終被確診為肝硬化,其腹瀉就是肝硬化引起的。
慢性腹瀉是臨床多發疾病,指的是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或者病程時間不低于2個月的腹瀉。很多人覺得腹瀉是胃腸道疾病引起的,其實,慢性腹瀉的發病機制復雜多樣,可能是很多疾病的癥狀表現,比如以下幾種常見情況:
慢性腹瀉、腹痛,很可能是炎癥性腸病。炎癥性腸病是消化道疾病最常見的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臨床會出現反復的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病變范圍廣,甚至出現各種全身并發癥。由于至今病因不明確,預防和治療都比較棘手,有的需要終生維持治療。
胃部病癥的發生也容易誘發慢性腹瀉,包括胃酸過少或過多、胃炎、胃癌等。胃癌早期常有腹瀉,并伴有惡心、反酸等癥狀,幾乎與一般胃腸炎相似,而容易被疏忽。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患有慢性消化道潰瘍的人要特別留意。
肝病患者容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出現消化吸收障礙,導致慢性腹瀉。腹瀉是少數患者肝臟疾病首診的主要癥狀,并且由于肝臟疾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患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而延誤診治。此外,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等病癥,也會誘發慢性腹瀉。胰腺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體,由于胰腺分泌液不足,部分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就會出現腹瀉。出現長期慢性腹瀉、脂肪瀉,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和非膽結石等引起的黃疸,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尤其是有長期吸煙史,或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家族史等的高危人群。
以常見的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為例,糖尿病會引起內臟植物神經病變,造成腸道動力紊亂,進而導致慢性腹瀉。這類患者大便呈水樣,多無腹痛,大便常規化驗也無異常表現,腹瀉常為間歇性,可與便秘交替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容易引起小腸蠕動過快,導致消化不良,從而引起大便頻繁甚至腹瀉。
像紅斑狼瘡和尿毒癥等全身性病癥,有很多并發癥,而這些并發癥易導致腸道問題發生,比如慢性腹瀉。
肥胖的人更容易發生腹瀉。美國學者研究發現,經常腹瀉的人中,有25.82%是肥胖者,有27.68是嚴重肥胖的人;而在有正常排便習慣的人中,肥胖者與嚴重肥胖者的比例共計為35.6%。另有數據表明,高達8.5%的肥胖者和11.5%的嚴重肥胖者,有慢性腹瀉;而在正常體重者中,有慢性腹瀉的比例僅為4.5%。
中醫有云:“若平時脾胃素弱,復因情志失調,以致肝氣郁結,橫逆乘脾,運化失司,也可形成泄瀉?!毙睦硪蛩乜梢鹬参锷窠浵到y及內分泌系統變化,影響腸胃系統,導致慢性腹瀉。
腹瀉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如果長期存在,就不要大意,應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將病發原因找出,予以對癥治療。如果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腹瀉,可以采取以下治療方法:對于急性腹瀉,應徹底治療,分清是感染性腹瀉還是非感染性腹瀉,切忌濫用抗菌素,以防轉為慢性腹瀉;飲食避免過于寒涼,以防傷脾腎陽氣,使疾病遷延不愈;飲食應有節制,忌食肥甘厚味,過于油膩的飲食往往使腹瀉加重,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慎起居,護腰腹,避免受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食不潔食物;注意觀察,尋找引起腹瀉或加重病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