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志
最近兩個月,常州市民陳女士反復頭痛、頭暈,自以為是“貧血”,服用大量“補血藥”后病情不但不見好轉,甚至出現嘔吐和視物模糊的癥狀。于是,陳女士來到醫院就診,接受一系列檢查后,醫生在其腦脊液中找到了新型隱球菌,診斷其患有“隱球菌性腦膜炎”。
新型隱球菌分布廣泛,是土壤、鴿類、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其中鴿糞中大量存在。有數據顯示,在我國52%~76%的鴿糞中能分離到新生隱球菌。而隱球菌腦膜炎是由新型隱球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早期癥狀及體征不典型,容易發生誤診,常表現為頭痛、低熱等癥狀并逐漸加重,數周內出現顱高壓癥狀,包括惡心和/或嘔吐、抽搐、視物模糊,甚至昏迷或出現頸強直、Kernig征陽性等腦膜刺激征。因此,及早發現隱球菌性腦膜炎尤為重要,其主要手段就是實驗室鏡檢。
隱球菌性腦膜炎的實驗室檢查,首先就是對病原菌的直接鏡檢,如果能在標本中找到新生隱球菌的存在,對于診斷的結果就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操作方法為:取少許的腦脊液標本放在玻璃片上,加上一滴墨汁之后進行混勻,加蓋上玻璃片后就可以直接進行鏡檢。新生隱球菌在鏡下表現為圓形或者是橢圓形的雙層厚壁孢子,并且外邊有一層寬闊的莢膜,并具有清晰完整的邊緣,菌體內有單個出芽。如果新生隱球菌有變種現象,菌體就會呈現出針形、棒形、瓢形、棒形以及圓球形的出芽現象。在上述操作中,腦脊液與墨汁的比例非常有講究,而這個比例又和墨汁的濃度有著一定關聯,通常控制在1:0.5~0.8之間。墨汁過多會遮擋菌體而影響觀察,而墨汁過少的話染色又不會成功,最終會導致漏檢。
在標本中發現菌體之后,還應該對菌體進行計數,計數的目的是為日后的治療提供依據,也是判斷病情預后的重要指標。具體操作為:將腦脊液標本搖勻,然后用吸管吸取一定量放在小試管中,加入染液后搖勻,放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以血細胞計數板計數。
如果在首次腦脊液制片標本中沒有發現菌體,也不能貿然下結論判斷不存在新型隱球菌感染,而應該在經過離心沉淀之后重復檢查。離心沉淀過程一定要注意時間,通常是3000轉/分,離心15分鐘。因為如果菌量少,離心時間過短,就有可能造成漏檢。在離心之后,有些技術人員會直接用無菌吸管吸取沉淀物,這樣操作會因為吸取上來的沉淀物被上清液稀釋而造成漏檢。所以,最好先倒掉上清液,再吸取沉淀物。
此外,隱球菌性腦膜炎檢查項目中還包括著腦脊液常規檢查、抗原檢查以及抗體檢查等。腦脊液常規中,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腦脊液壓力會增高,從外觀上來看,會有著乳白、淡黃以及紅色等多種顏色出現,并且白細胞數會明顯增高,蛋白的含量在病情中后期有著明顯增高。在抗體檢測中,常用凝集反應、補體結合試驗、間接熒光試驗以及間接血凝試驗等方法,其檢查結果有利于對病情變化進行判斷,如果抗體滴度升高則表明病情有著明顯的好轉。
患有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等基礎疾病及其他有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在感染新型隱球菌后更容易發生隱球菌性腦膜炎。所以,當這部分患者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如畏寒、發熱、乏力、輕度咳嗽、咳痰,以及頭昏、頭痛等癥狀后,如果應用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且病情逐漸加重,要警惕是隱球菌性腦膜炎,一定要積極接受相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