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居
早在16世紀,人們就開始夢想航行穿過北冰洋,拉近東西方間的距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不少探險家甘愿頂著風雪嚴寒,深入極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雪融化加速,北極在戰略、安全、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仍在不斷提升,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2011年9月,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克舉行的第二屆“北極——對話之地”國際論壇上首次提出“冰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起初,“冰上絲綢之路”主要聚焦北極航道合作。2015年,中俄總理第20次會晤聯合公報的表述是“加強北方海航道開發利用合作,開展北極航運研究”。第21次會晤聯合公報時的表述為“對聯合開發北方海航道運輸潛力的前景進行研究”。

2017年,中俄兩國就共建“冰上絲綢之路”達成共識,中俄領導人在會晤時指出,要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同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委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提出包括“積極推動共建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在內的3條藍色經濟通道,將“冰上絲綢之路”納入“一帶一路”倡議總體布局。2018年1月,《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發出了“愿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由此,“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從理念進入行動階段,為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合作機遇。
“冰上絲綢之路”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東亞和西歐三大經濟中心的海運航道。中國在地緣上是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冰上絲綢之路”可為中國帶來三方面價值。第一,北極航線可以大量節省經濟成本,如果北極航線完全開通,有助于打破海上通道單一的局面,促進中國國際航運多元化發展;第二,北極航線為我國提供安全穩定的能源通道。北極地區及北冰洋底大陸架蘊含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大量的礦藏。另外,北極地區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漁業資源。除管道輸送之外,北極航線還為海上油氣資源的運輸提供了一條安全的海上通道;第三,北極航道開通直接影響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布局。北極航道的開通以及北極航運商業化運營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強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優勢地位,促進中國北方港口的經濟和外貿發展,進一步刺激中國內地貨源地的布局改革和規劃更新,從而為內陸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當然,在推進“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困難,例如自然條件惡劣、開發成本高、需要強大技術支撐等。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北冰洋海冰持續消融和航運技術進步,北極航道通航季節不斷延長,通航條件不斷優化,未來必將極大改變世界經濟貿易格局。

2018年7月,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向中國供應的首船液化天然氣,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抵江蘇如東,交付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接收站。對于亞馬爾半島而言,這次穿越北極之旅意味著冰海變通途,發展現捷徑。
深入北極圈的亞馬爾半島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天然氣儲備,但是因地理和氣候原因成為最難開采的氣田之一,被當地人稱作“世界的盡頭”。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為亞馬爾能源開采帶來新契機。2013年,中國企業受邀加入亞馬爾天然氣項目,成為這個高難度項目建設和運營的重要力量。
除俄羅斯之外,“冰上絲綢之路”倡議提出后,不少北極國家對此反響熱烈。近年來,芬蘭等國提出了連接歐亞海陸交通的“北極走廊”計劃,計劃在北極圈內修建一條鐵路,連接挪威希爾克內斯口岸與芬蘭羅瓦涅米市,打通芬蘭現有鐵路網至北冰洋的交通運輸線。芬蘭希望推動“北極走廊”計劃與“冰上絲綢之路”對接,從而成為聯通北極和歐亞大陸的樞紐國家。“冰上絲綢之路”若延伸至北歐,將增加北冰洋方向與北歐國家間往來貿易運輸量,北歐在歐亞物流通道中的地位也將從“末梢”轉變為“門戶”。
冰島作為北極區域國家,與中國在極地考察上始終保持密切合作。2012年,中冰兩國簽署《中冰海洋和極地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合作進一步深化。2014年,中冰兩國達成并實施了中國同歐洲國家的首個自貿協定,對雙邊經貿合作產生了巨大促進和推動作用。“冰上絲綢之路”倡議必將賦予中冰兩國合作更多內涵。
作為“一帶一路”在北極的延伸,“冰上絲綢之路”近年來在科學研究、航道利用、經貿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冰上絲綢之路”正從倡議、理念逐漸變為現實。“獨行快,眾行遠”。面對歷史性機遇,中俄兩國倡議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橫貫北極,連接歐亞,不僅成為歐亞互聯互通的新機遇,也是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應對危機挑戰、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途徑。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