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

中文名:《肖申克的救贖》
語 言:英語
類 型:劇情/犯罪
導 演:弗蘭克·達拉邦特
編 劇:弗蘭克·達拉邦特/斯蒂芬·金
主 演: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鮑勃·岡頓
時 長:142分鐘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上映日期:1994年9月10日(多倫多電影節)/1994年10月14日(美國)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宣泄。
該影片在IMDB(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當中被超過160萬以上的會員選為250佳片中第一名,并入選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被判無期徒刑。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人生的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注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仿佛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墻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

本來安迪有機會翻案,但是監獄長從中阻撓,安迪面對無法洗脫罪名的殘酷現實,變得很消沉。有一天,他對瑞德說:“如果有一天,你可以獲得假釋,一定要到某個地方替我完成一個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約會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樹下的一個盒子挖出來。到時你就知道是什么了。”當天夜里,已得到靈魂救贖的安迪越獄成功。
經過40年的監獄生涯,瑞德終于獲得假釋,他在與安迪約定的橡樹下找到了一個鐵盒,里面有一些現金和一封安迪的手寫信,最后兩個老朋友終于在蔚藍色的太平洋海濱重逢了。
《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是對自由的救贖,詮釋了希望與自由的真諦。自由面前,更多的人們紛紛選擇被體制禁錮,而電影所闡釋的“救贖”之意正是要讓人們面對體制時能在精神上救贖自己,讓靈魂得到自由,不要像片中的老布一樣,因為靈魂不自由,最終只能走向毀滅。
而能讓靈魂得到自由的是希望。如果主角安迪放棄了希望,他就不會獲得自由,通過電影情節不難看出,他即便身處泯滅人性的監獄,也固守著作為一個人在情感、權利、價值方面的自我意識,對自由始終懷著希望和想象,使他為自我救贖和實現人身的真正自由而不懈努力。希望引導了行動,不僅安迪如此,就連故事中的瑞德也是通過安迪的禮物尋找到了光明和希望,最終通過希望獲得了自由。
雖然希望與自由是兩個不同的意義的詞匯,但是他們有著因果關系。希望是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達到的某種目的或出現的某種情況。因為安迪有希望,他才能做出一系列的救贖,進行自我拯救。
1.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
2.讓你難過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會笑著說出來。
3.強者救贖自己,圣人普度他人。
4.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讓你自由。
5.監獄里的高墻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6.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編輯 朱庭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