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 鄭敏利

摘? ? 要:文章利用詞頻軟件對萃取文獻進行關鍵詞提取分析,基于內容分析方法進行分類,確定工科“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基于工科“雙一流”建設核心,采取案例分析法,提取典型高校的建設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工科“雙一流”建設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工科;雙一流;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3-0048-03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的一項重要戰略,“雙一流”代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個方面。工科“雙一流”建設就是以工科為主導優勢的高校開展的一流學科以及一流高校建設。工科為主導的高校為中國科技、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技術與科技創新成果,是中國工程實踐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實施制造企業2025計劃,鼓勵實體經濟發展,工科高校及工程教育成為戰略實施的有效支撐點,因此建設工科“雙一流”不僅僅是高校發展、學生培養的要求,更是滿足我國工業、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需求,現已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新工科建設提出后,對工科“雙一流”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新工科更加強調人才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突出工程技術、開發創新、實驗實踐環節,需要體現創新創業思維,為工業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撐。其次,新工科更加強調高校科技成果與市場的結合,鼓勵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針對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合作方式、拓展人才培養模式,開放合作成為工科“雙一流”建設的又一重要任務。最后,新工科強調理念創新,建設過程中面向社會與企業、市場發展的實際需要,開設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等,發揮高校對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可見,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工科“雙一流”建設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當前關于“雙一流”建設的研究多集中在“雙一流”建設的必要性、戰略實施的作用與影響等方面,雖然有些學者對“雙一流”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與策略,但多是指導性意見與宏觀措施研究,缺乏理論分析基礎,影響學科建設實踐的有效開展。另外,當前缺少針對新工科與“雙一流”建設的研究,無法為工科“雙一流”建設提供精準支持與參考,因此基于文獻詞頻統計,提取工科“雙一流”建設核心關鍵詞;基于內容分析方法進行歸類,并結合核心要點與案例分析,提出有效的建設策略,不僅可以豐富該領域理論研究成果,也可為工科“雙一流”建設提供直接的策略與方法支持。
一、基于文獻分析的工科“雙一流”建設核心提取
采用文獻分析方法,提取工科“雙一流”建設的核心與要點。首先,在知網期刊中將摘要包含“工科+雙一流”作為檢索條件,采集2016年1月到2019年8月期刊文獻得到91篇。提取91篇文獻摘要,利用詞頻軟件對其進行分詞處理和詞頻統計。將分詞功能下缺少現實語義價值的詞刪減,保留詞頻10次以上,有可能成為工科雙一流建設核心與關鍵的詞語,對詞語進行預處理與整合后得到36個關鍵詞及詞頻情況如下表1所示。
進一步采用內容分析方法制定類目系統,即將分析單元進行歸類,形成合理的類目系統。為提升類目構建客觀性,對存在歸類差異的分析單元進行集中分析,通過多團隊成員,多輪次的交流、討論,最終確認歸類,具體如下表2所示。
二、基于“雙一流”建設核心的案例分析
為取得工科“雙一流”建設成效,高校應圍繞新工科發展目標,開展頂層設計,保證學科建設體現創新及發展精神,具有良好發展理念與服務社會、服務師生的統一戰略建設思路;在建設“雙一流”學科過程中體現高校與學科發展的開放性,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其他高校與科研院所等不同主體的合作,積極探索跨領域、跨地域、跨學科的融合合作,促進工科“雙一流”發展;另外,積極滿足外部需求,重點關注產業、人才與市場需求環境、國家政策導向(尤其是當前我國提出的人工智能領域)等,滿足國家發展戰略要求、滿足用人單位與市場發展需求,提升學科建設的外部適應性。
此外,高校需要在具體制度、教學與培養管理中,積極貫徹與落實頂層設計,確保工科“雙一流”建設的有序開展。首先,應改革當前工科培養制度、明確改革方向與目標,積極參與工程認證,推進教學、評價制度、畢業要求等多方面的改革。其次,重點優化與完善教學環節,突出對實踐、實驗、創業、過程培養等方面的重視,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確保教學資源的優先與充足供給,優化教材、課堂教學手段與方式、加強對教學信息化平臺的利用,豐富教學方法,確保教學環節的高質量發展。最后,應當重視人的培養,積極引進人才、提升學生培養質量、體現學生優勢從而提升就業率;積極促進教師發展、優化師資隊伍,通過各種激勵措施促進教師隊伍產生更多科研成果,從而通過學生與師資的優化,推進工科“雙一流”建設步伐。不同高校在相關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具體如下。
(一)頂層設計
大連海事大學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任務要求,積極調整學科建設方向,在堅持海事特色的基礎上,根據世界一流高校建設標準不斷優化學科結構,通過滿足國家與社會發展需求,體現其戰略前瞻性,定位清晰、特色鮮明。北京理工大學與多個國家、多個地區、多所高校開展廣泛國際合作,合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同時積極與國際企業開展交流,面向企業實際推進建設工作,從而提升其開放性。美國斯坦福大學通過政府撥款、技術入股、企業咨詢、創業、社會服務、基金、捐贈、技術開發、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拓展學科合作。哈爾濱工業大學與省教育廳等部門,共同舉辦全國競技機器人邀請賽,多所知名高校派代表參賽交流,提升了高校的影響力。山東大學發展創新,轉化學科,與英國劍橋大學、青島市政府共建創新轉化學院,與知名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國際創新轉化中心、示范基地、實踐基地等多層次創新轉化平臺,促進高校成果及時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開展腦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智能、芯片等,通過大數據研究疾病滿足市場多種技術需求,從而提升工科“雙一流”建設的適應性。
(二)貫徹執行
在制度建設方面,湖南南華大學制定了學科評估獎、湖南省“雙一流”建設實施方案支撐項目獎、學科平臺建設獎、學科建設管理獎等多項獎勵制度等,對個人、團隊以及學科建設提供多內容獎勵。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很早就開設“媒介融合”專業,目的是為了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和新聞傳播界對未來新聞人才的需求,通過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更新課程,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實行團隊整體績效考核,開展國際同行評價,形成與薪酬、發展相適應的學術要求,實行分類分級評價考核結果與分配、聘用及退出結合等,從而不斷完善工科“雙一流”建設的制度體系。在教學建設方面,天津南開大學按照“經濟、管理、法學”內在規律和相互關系設立若干課程群,使課程間形成相互聯系和滲透的有機整體,促進跨學科建設與發展。清華大學成立智能無人系統研究中心等跨學科交叉機構,促進多學科融合;上海紐約大學不斷更新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和項目學習課程,優化前沿課程與傳統課程結構,體現專業學科前沿動態。哈爾濱工程大學創新留學生培養模式,與行業聯合培養。建設高端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成立和諧核電系統國際學術組織,并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各高校通過不同學科聯合學生培養、不同學科成立交叉機構或實驗室、調整課程結構以及拓展多種合作培養模式等推進工科“雙一流”教學建設。最后,在師生培養方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推進法學與經濟學的融通,組建法學與經濟學跨學科實踐教學團隊。浙江大學生物與工學和物理學科的交叉,推動高通量測序與生物單分子成像等技術驅動的生命科學研究,形成高質量成果。東北林業大學不斷引入35歲及以下教師,青年教師比例不斷增大,學科隊伍得到優化,長安大學明確具有外校學緣的教師不低于65%,從而實現學科師資隊伍年齡、學歷、職稱結構的不斷優化。大連海事大學選派專家為“東方之星”沉船救助及打撈提供智力支持,選派教師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教師隊伍能力培養提供更多機會與發展平臺。山東大學積極探索推薦錄取、破格錄取、定向錄取模式,建立分類考核、專家選才機制,健全多元人才選拔體系,鼓勵優秀推免生提前進入研究生培養環節,從而通過良好的學生選拔機制,確保具有高質量的充足生源,提升學生質量。
三、工科“雙一流”建設的策略
圍繞提取的工科“雙一流”建設核心及典型高校的建設經驗,我國高校在開展工科“雙一流”建設時,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積極推進跨學科建設
跨學科建設在技術發展日趨成熟的工業技術領域重要性不斷凸顯,首先跨學科能夠激發創新,實現知識融合與新應用;其次,跨學科增加了企業與人才的適應能力,在外部環境急劇變動時更容易接受、學習新知識;最后,跨學科產生更多技術創新成果,利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國民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強跨學科建設。一方面,建設跨學科的學生課程體系,歐美一些國家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可以進行跨學位教育,這視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重點培養能解決復雜前沿問題的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1]。另一方面,為了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歐美知名大學更新原有聘任與考評制度等,建立跨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團隊,開展跨學科績效考核,為跨學科教育師資隊伍成長提供保障。根據跨學科知識域構建集群,各學科(學院)教師通過競爭方式進入相應集群,開展跨學科研究和教育活動[2]。因此,我國工科“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應當不斷創新學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創新跨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的制度與方法,推進師生跨學科培養。
(二)集中精力形成學科特色
“雙一流”建設中應力避同質化傾向,大學和學科的建設要有自己的特點,應該走自己的路,綜合考慮學校的定位。哈佛大學作為一所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大學,卻沒建立工學院,主要原因就是臨近區域已有麻省理工學院,同一區域與環境范圍內存在師資、教學資源、學生生源與企業合作等多種類型資源競爭[3]。另外,基于組織承載力,采取動態更新與淘汰機制利于實現有機競爭,保證學科生命力旺盛,且低質量學科的刪減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再次分配,促進學科與環境實現良性互動與動態平衡[4]。因此,高校需要綜合考慮所在區域其他高校學科定位、自身能力、市場需求等,明確自身的發展建設方向,并集中資源與精力,實現學科精細化與特色化快速發展。
(三)工科“雙一流”建設必須具有國際視域
一流大學必需制定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掌握學科發展動態,為明確學科發展方向與目標典型基礎,為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學科發展樹立更高的標準與要求,確保其緊跟國際需要,引領學科發展、開展培養模式創新。因此,高校可通過項目合作、人才交換、聯合建立實驗室與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教師互訪與兼職等,將國外建設的先進理念與經驗積極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形成符合我國發展要求的工科“雙一流”建設模式。
(四)重視獨立與創新
中國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面臨趕超與引領新戰略任務,亟須具有創新、引領與獨立探索的人才。因此,工科“雙一流”建設中應當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角度出發,采用不同工藝、不同工具、不同手段與方法等,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與勇于接受新事物、開展創新的精神與意識。高校可通過新課程開設、原有課程模塊升級、引入實踐與探索環節等方式,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養模式等多方面進行升級與優化,以適應人才培養目標調整的要求,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五)優化教育教學與管理
高校需進一步梳理本科專業與優勢學科之間的對應關系,實現體系優化,并借鑒典型高校的有效教育模式,提升教學質量。根據市場需求與國家政策調整要求等,建設動態專業調整機制,通過專業合并、刪減或專業內涵升級與建設等,滿足市場與社會的人才能力培養需求。另外,需要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打破學科壁壘限制、優化學科資源配置,促進工科不同領域探索新的融合點,培養與形成學科優勢與特色。
參考文獻:
[1]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University Leaders Issue Statement on Inter-disciplinarily in 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EB/OL].(2014-09-10)[2019-06-29].http:∥cgsnet.org/sites/default/files/press release_2014_Global_ Summit_final.pdf.
[2]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EB/OL].(2018-03-05)[2019-06-29].http:∥clusters. wisc.edu/index.htm.
[3]BARROW C W.The Strategy of Selective Excellence:Redesign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Global Competition in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J].Higher Education,1996,(4).
[4]ECKEL P D.Decision Rules used in Academic Program Closure: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2,(2).
[責任編輯? 李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