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丹
摘? ? 要:當今社會是開放的多元的,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翻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所樹立的職業規劃觀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當代大學生為主體,鑒于大學生自身經驗較淺,在職業規劃方向上尚存在疑惑,主要闡述“厚基礎、寬口徑”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其較強的伸縮性對大學生求職就業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規劃觀;厚基礎、寬口徑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3-0082-03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又稱“職業規劃”“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含義,根據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的定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即個人在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包括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各方面規劃。大學生能否做出正確職業生涯規劃會波及個人的學習、生活質量,并且直接影響到未來職場生涯的成敗。
當代大學生畢業后面臨的職業選擇日趨多樣多元化,更加自由自主,這無疑是一種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因此,較早樹立正確的職業規劃觀愈加凸顯其重要性。但目前來看,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處于“且學且行”的消極被動狀態,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觀念;還有部分大學生對職業規劃的看法反復多變,莫衷一是。主要的職業規劃傾向有“學而仕則優”職業規劃觀,強調自我價值職業規劃觀,務實主義職業規劃觀,等等[1]。表面看起來比較實際、可行,事實上有的失之片面,有的難以落實,有的則相對短視,限制了未來職業發展的可能性。
一、“厚基礎,寬口徑”職業規劃觀的內涵
當代中國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更新迅速,職業構成日新月異,尤其是人工智能高科技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社會職業發展的軌跡,一種傳統職業的式微或興盛,一種新職業的消亡或出現,周期越來越短,變得難以預測。同時,當代社會具有全開放性特征,職業環境與封閉社會不同,更趨個性、多樣化,固有職業對求職者的要求從單一走向復合。
針對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產生的疑惑,我們提出“厚基礎、寬口徑”的理念,是基于當代社會特殊的背景,其內涵與以往的規劃觀有本質的不同。
(一)“厚基礎、寬口徑”職業規劃觀的內涵
“厚基礎、寬口徑”不是一個新的名詞,但作為針對大學生的一種職業規劃觀提出,我們賦予了其豐富的內涵意蘊。
“厚基礎、寬口徑”規劃觀是指在進行職業規劃時,培養未來入職所需的深厚、綜合的專業素質和技能,目標職業范圍輻射半徑寬廣,多指向、可應變。侯沛勇指出,所謂“厚基礎、寬口徑”是指要求人才具有厚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寬闊的專業方向口徑[2]。“厚基礎、寬口徑”職業規劃觀的提出覆蓋廣大高校大學生們,著力于抹平教育背景差異,不單純地面向小群體。如今在求職過程中,不同教育背景的畢業生同臺競爭。在競爭同一工作崗位的背景中,在競爭者強大的名校背景壓力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通常不戰而敗。面對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厚基礎、寬口徑”的職業規劃觀無疑是為普通高校和部分名牌學校應屆畢業生敲開企業大門的一塊金磚。
(二)“厚基礎、寬口徑”職業規劃觀的功能
“厚基礎、寬口徑”職業規劃觀旨在強調在校期間打好基礎,吸收多方知識以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厚的程度沒有界限,寬的口徑也沒有標準,“厚”與“寬”強調的是一種伸縮性。與其他職業規劃觀念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就業指向上避免固化,以“多指變通”為目標,規避對瞬息萬變社會的想當然和不必要的想象成分。
“厚基礎、寬口徑”的職業規劃觀是基于當今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而提出的,如前所述,此觀念強調厚與寬沒有明確的界限,是一個較為宏觀的職業規劃觀,最大的優點在于致力于就業求職的可伸縮,對社會的變化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大學生進行“厚基礎、寬口徑”的職業規劃,有益于大學生未來多方向、多可能性發展,這樣會在職業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現狀及問題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的形成,主要來自于群體人格特征以及職業認知教育兩個方面,人格特征是其成長中形成的固有的價值取向,在職業觀形成過程中發揮著基礎的作用。而職業認知教育是大學生在經過自身成長過程中的職業觀念基礎上,由學校、社會等方面對其進行的有關職業生涯的針對性教育,有目的了解從業方向的內容后,選擇性地形成的觀念,引導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的進一步演變。
(一)“厚基礎、寬口徑”職業規劃觀的提出背景
作為逐漸登上社會經濟舞臺的“95后”乃至“00后”們,當代大學生無疑展現出了更為個性化的群體特性。這一代人所受過的教育以及在豐富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觀念,決定了其自我解放、較輕的集體主義觀念下偏好個人價值實現的性格特征。由于物質條件和精神產品的發達,這一群體的觀念更為開明以及多元化,在職業選擇中可能體現為更傾向于對完成工作所能達成的自我滿足感的追求,而這一滿足感同樣在物質和精神上具有雙重性。具體表現為,物質上為適應其價值觀念中高質量的生活水準,對工作條件和薪資水平的要求比前一代人更為明顯;而精神上對個人價值的增值更為重視,以自我發展為主導的就業觀念在職業選擇中處于主導地位。
此外,在當前國內高校普遍開設的就業指導教育的相關課程旨在系統、理論性地為學生建立與學業生涯契合的職業觀,使大學生形成更為公允的綜合導向的職業觀念。在經過職業教育之后,大學生群體的職業觀念會得到一定修正,并產生趨于理性化的約束作用。但是這類教育課程的進行也存在局限性,它的影響范圍很難進一步從課堂擴展到日常生活中,理論教育與現實的差異引起了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尤其在應該樹立什么樣的職業規劃觀方面存在疑惑。這一問題盡管已經被教育人員所重視并著手解決,但就業指導教育仍然是以學生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為核心,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也應該從學生自身觀念的形成方面來尋求解決。
(二)當代大學生職業規劃面臨的問題
在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當代大學生選擇職位表現出盲目性和攀比性,這是當下就業背景的主要特征。應屆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多,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明顯。所謂就業難實際上有兩個矛盾的方面,一是畢業生數量呈噴涌狀,較好的崗位競爭壓力較大;二是冷門的崗位招不到員工。這就出現一個就業的惡性循環,一方面是大批大學生跨入社會找不到滿意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
大部分人會認為當下的這種就業惡性循環,究其根本在于各大高校辦學質量下降,使得人才輸出的質量下降,影響各企業的招聘。但這只是原因之一,通過調查應屆畢業生求職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求職人員都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檢索招聘信息,試圖尋找一個更輕松、高收入的崗位,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很多大學生畢業前不清楚自己未來要做怎樣的工作、會經歷怎樣的職業生涯,從而導致了畢業后盲目求職。
同時,在應屆畢業生中不乏對自身的職業生涯做出合理規劃的人,這類畢業生往往能更容易找到較為合適的工作,這就引發了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指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周邊的同學、朋友都相繼找到了合適的崗位,而處于職業生涯盲目期的人,攀比之下產生嫉妒、羨慕等心理活動,往往此時也會向往同樣的崗位,而受限于自身能力等因素,不能得到相同的職位。
由此可見,大學生在求職前,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美化簡歷參加招聘會之類,而是需要樹立一個綜合的職業規劃觀。
三、構建“厚基礎、寬口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的途徑
已有的多數職業規劃理念雖然各有主張,但其共性在于強調大學生就業指向的單向和定向,結合大學專業屬性,針對已有職業、行業及其可能所需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進行職業準備,看起來有的放矢,實際上往往是一廂情愿,無法在進入職場時落實。
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在當下市場備受青睞,而大多數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在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觀的規劃過程中,其核心都體現了“厚基礎、寬口徑”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多元和復合的根基。
(一)專業深廣、技能兼備才能實現職業自由
職位的選擇受限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與專業技能范圍,厚實的基礎知識是職業生涯的基石。不論進入集團職場還是自主創業,只有夯實基礎,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去選擇職業或者創業的領域,而不是被職業和領域所選擇。
除卻工科等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外,大多數步入職場的人,都會發現在實際在工作中,大學里的所學無法與所用對接。其影響因素有兩點,一為基礎知識根基不牢、不足,二為知識結構不合理,所學所涉未將理論系于應用。積累厚實的基礎知識,是每個人在大學時期的必修課,只有日積月累的豐厚的知識沉淀,才會為將來的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現在很多人認為,許多職位并不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在絕大多數工作中,應用才是必須的。誠然,實際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流程等環節比所學的理論更復雜,甚至實踐得出的結論與理論相悖,但理論建立的前提是假設一定的條件,因而得出了結論,即使往往這些前提假定難以實現或是具備較為苛刻的要求。在各行各業,所有的實踐都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或證明為舊理論添彩或推翻重建新式理論,但無論結果如何,理論知識恒為整個過程的基石。例如,資深HR都掌握著現代管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大多數成功企業家都會接受后續的理論學習。每一階級的職位都需要相應的基礎知識支撐,厚基礎是較好職位的必備要素。
再者,“專業”并不是“專于一業”,而是在職業所需的各個方面都具備專業領域的要求標準,不停留在表面。強調“厚基礎”包含著倡導盡量多儲備與學籍學科相關專業知識的思想,因為現有大學階段的學習不同于研究生的專業方向學習,更多的是通識教育,實際目標是培養“一專多能”的普適性人才,因此專業范圍很重要,是職業生涯的敲門磚。尹劍峰,龍梅蘭表示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有一個專業,若能將自己的專業和工作結合起來,那他就會比周圍的人具備天然的優勢[3]。在專業界定沒有特定明確的崗位上,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無疑是優異人選,但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工作性質由過去的分工到今天的分工合作,而同時具備多專業方向知識的人才更適應當下職場,更受企業歡迎。
(二)不拘于一職一業才能適應社會職業發展
開放的社會有很多可能性與不確定性,這就會使社會具有多元化趨勢。多元化趨勢必將催生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同時也會使得職業多元化。復合型人才是指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個具體的方面要能出類拔萃的人,多元化表現在知識、專業的多元性。職業多元化表現在職業生涯、職業角色的多元化。不同于20世紀下半葉,擁有一份公職就好比全家人有了鐵飯碗,一職一業是那個時代生活穩定的象征。在開放、多元的社會背景下,國考的隊伍雖說龐大,但由于大學畢業生基數大,事業編、公職不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的必要選擇。由于擔當過多種職業角色的人越來越受企業的青睞,再者職位對在職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崗位變動乃至企業重組致使人員跳槽、更替越來越頻繁,能夠在職業生涯中做到穩定的一職一業的人不斷減少。一職一業不再具有原先不可撼動的地位,它有了新的解釋。企業的經營目的是營利,在人才選擇上,擁有“厚基礎、寬口徑”的多元化人才不僅能簡化企業在人員管理上的雜亂性,減少不必要的勞動開支,更能增強企業的內部力量,推動可持續發展。
(三)重視多元型人才培養
1.革新傳統的擇業就業觀念。形成“厚基礎、寬口徑”的職業規劃觀,首先要擺脫舊有的保守的職業觀念。過去,多數應屆畢業生在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時,只規劃了一種或兩種職業選擇,并單純地只為這方面做了準備,而忽視其他方面素質的提升。在當代社會,這種情況越來越少,單一地為固定職業做準備會面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在中國大基數的應屆畢業生集中求職的浪潮中,為固定職業做準備的人同全面做準備的競爭對手相較,就好比是雞蛋碰石頭,基本無勝利的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調查中,想要做到“厚基礎、寬口徑”的職業規劃,必須摒棄單一準備固定職業的觀念,多方考慮,做好充足準備。
2.廣泛涉獵與主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本職業生涯規劃觀的指導下,大學生同樣要具備“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知識。“厚基礎”強調的是一個“厚”字,“厚”的精髓在于日積月累。獲取知識最直觀的途徑便是課堂,教師直接傳授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是擴大學生知識基礎的主要方式,再者是課后的閱讀積累,這也可能涉獵到其他專業知識。“厚基礎”不僅在基礎知識的積累上強調“厚”,同時也強調各基礎知識之間的關聯性[4]。大學生課外實踐是融匯貫通各基礎知識的最好平臺,大學生應該在課外實踐中,將課堂所學理論應用至實踐中,將積累的各專業知識連接起來,以達到實踐效果最大化。再談“寬口徑”,在狹義上是指專業覆蓋面較大,就業方向廣。做到“寬口徑”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掌握廣泛的與主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具備多方專業知識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到拓寬就業口徑,這一點與上述“厚基礎”不謀而合。
3.獲取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綜合履職技能。職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求職者間的競爭關系,在規劃職業生涯前也要考慮人工智能對未來職位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目前人工智能已經逐步取代了部分勞動力,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提高了效率,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必將涉及到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對比,優勝劣汰的職場生存準則將決定我們的升職空間,所以獲得必要的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綜合履職技能是未來職場的硬性標準,人類智能必須要與人工與智能相結合。所謂創新必將帶來挑戰,在有限的大學四年時間內,大學生應該做好充分應對的思想準備,并付諸行動,可以多關注新科學技術方面的信息,選擇適合的技能大賽來鍛煉自己的能力,積累經驗,通過實踐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等綜合履職技能。
四、結論
本文基于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形成的現狀,從含義、原因和方法三個方面試論了“厚基礎、寬口徑”的大學生職業規劃觀。從人才市場的需求走勢分析,企業對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將日益走高,且相較于大部分職位來說,該類型人才競爭力的優勢明顯。本文認為,對于在讀大學生來說,把自己打造成為多元化復合型人才是個重要的發展思路。但在實踐過程中需要避免一些誤區,要基于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定義去發展,而其中最應值得注意的是,把自己打造成復合型人才,一定是要建立在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基礎之上,要深刻理解“厚基礎、寬口徑”的職業規劃觀,并堅持實地落實,這樣才能讓我們堅定地走上多元化復合型人才之路,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海賓,于游.核心價值觀視域下輔導員如何引領大學生職業觀[J].改革與開放,2018,(3).
[2]侯沛勇.厚基礎 寬口徑 強能力 高素質——高校跨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J].科技·人才·市場,1997,(1).
[3]尹劍峰,龍梅蘭.新形勢下中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7,(2).
[4]楊育紅,范明亮,徐彬.“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重實踐”[J].時代教育,2017,(3).
[責任編輯? 李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