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秉福 欒巍 孫群英
摘? ? 要:SCI、SSCI已成為當下衡量國內大學與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成為高校教師職稱晉升、崗位聘任等的依據。隨著學術評價中清理“唯論文”等行動的展開,省屬高校在學術評價過程中積極改變數論文、算影響因子等做法,突出實際貢獻,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引入同行評議等成為學術評價改革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省屬高校;學術評價;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2-0043-02
2018年科學技術部、教育部等五部院聯合下發文件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學術評價標準將有所改變,論文在學術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性將會降低。目前已有高校開始改變數論文、算影響因子等做法,推行同行評價,實行代表作制等。省屬高校在構建學術評價體系時應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學術評價體系,處理好學術論文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對教師的科研能力、學術水平進行公正的評價。
一、論文在省屬高校學術評價體系中的作用
近年來,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學科評估,各級各類重點實驗室評估,各種高校排名評價中,學術論文都是重要的支撐指標;SCI、SSCI等學術論文在高校教師的職稱晉升、崗位聘任等過程中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據。此外,ESI學科排名、高被引論文、高被引科學家在高校的學科評估、人才評價等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這些指標都是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對SCI和SSCI論文和引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遴選出來的,他們的基礎是SCI、SSCI論文。省屬高校在國內排名中一般處于中下游地位,為了追趕或者保持學校排名、學科排名,各高校都非常重視高水平論文的產出,普遍對教師發表的被SCI、SSCI等收錄的論文給予獎勵,鼓勵廣大教師發表高水平論文,以滿足各類評估、評價的需要,同時教師為了滿足職稱晉升等需求也必須發表學校認可的論文。盡管上級部門要求在學術評價中要重視品德、能力、業績等,但SCI、SSCI等在學術評價體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二、學術期刊與數據庫概況
(一)常用的國外數據庫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A & 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CPCI(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即科學引文索引、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和會議論文引文索引,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主辦的世界上著名的檢索系統。SCI收錄范圍涵蓋自然科學各領域, SSCI收錄范圍涵蓋社會科學各領域, A&HCI涵蓋藝術與人文科學各領域,CPCI分為CPCI-S和CPCI-SSH,分別收錄科技會議和社會科學與人文會議的重要文獻。
EI(engineering index)即工程索引,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工程技術類檢索工具,收錄文獻幾乎涵蓋工程技術各個領域。過去EI分為核心數據EI Compendex 和非核心數據EI Page One,2009年1月起,EI不再分核心數據和非核心數據,所有數據都以EI Compendex的形式存在,收錄類型分為期刊論文JA(Journal article)和會議論文CA(Conference article)。
(二)常用的中文數據庫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分別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開發的數據庫,為國內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引文分析工具。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從我國出版的中文各學科類別期刊中評選出的核心期刊,涵蓋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此外,國內還有科技核心期刊等各種核心期刊數據庫。
三、論文作為省屬高校學術評價體系核心指標存在的問題
(一)“以刊代文”不能真實反映論文的學術水平
布拉德福、加菲爾德等最早從不同角度開始研究,發現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與使用存在一定的規律,即被引文在學術期刊上的分布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核心區和較為分散的相關區,較為集中的核心區期刊即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文獻計量學的重要研究成果,但與學術評價沒有必然的聯系,也不是為學術評價服務的。
省屬高校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學術論文占有重要地位,論文評價主要是依據期刊級別、期刊影響因子、論文被引用率等指標,即“以刊代文”,不能真實地反應論文本身的價值和學術水平[1],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國外的SCI、SSCI、A&HCI、EI和國內的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等。
2018年Donna Strickland因發表在《光學通信》上的一篇文章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光學通信》影響因子1.0,在中國“可能博士為了畢業都用不上”,如果“以刊代文”,這篇文章就會埋沒,但它比發在《科學》《自然》上的文章還重要。
(二)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易造成急功近利
2007年到2016年十年間中國發表的SCI論文增幅達到了342%,SCI論文總數已位列全球第二,但篇均引用次數只有7.64次,在世界239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排在198位,平均質量排在世界后四分之一。只追求論文數量而不注重論文質量,既浪費了寶貴的科研資源,也不利于學術水平的提高[2]。過分強調在一定時間內發表被SCI、SSCI、A & HCI、EI以及CSSCI、CSCD等核心期刊收錄的論文,考核論文篇數、看影響因子、發放獎金,只會助長浮躁學風,鼓勵急功近利,甚至誘導弄虛作假。科學研究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只有經過長期的投入和積累,才能取得成功。
(三)同行專家評價形同虛設
省屬高等學校,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齊全,許多學術評價基本上是一起進行,被評價的對象來自不同學科、專業,甚至有文理這樣巨大的區別,評價組織者會在每個學科領域聘請一、二位專家,組成一個專家組。評價時,專家只計量SCI、SSCI、A&HCI、EI以及CSSCI、CSCD等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基本不去考察論文的學術質量,一位專家發言,其他專業的專家不懂,最后的專家組意見實際上就是一、二個專家的意見,看似公平,實際上沒有任何學術含量。此外,受專家水平、個人偏好、本位主義等主觀因素的制約,學術評價結果的真實性也受影響,更不用說評價時還存在學術權力“尋租”現象,事先打招呼,相互利用、相互照顧,造成評價結果的不公正。
四、完善論文作為省屬高校學術評價體系核心指標的建議
(一)突出實際貢獻
根據教育部等五部院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文件精神,在構建省屬高校學術評價體系時,應克服過去 “唯論文”的做法,降低論文在學術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強化實際貢獻、業績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將只看論文的數量、影響因子,調整為看解決的實際問題產生的學術影響,看代表作的學術水平[3]。近年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將科研著力點從“出論文”轉向“出新藥”,將職稱晉升與新藥研制掛鉤,使新藥數量大增,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論文的價值有質和量兩個方面,單從—個方面評價,無法準確地反映其學術水平。開展學術評價活動時應堅持論文的質量與數量并重,對于原創性成果決不能簡單地按數量評價,必須要體現其學術價值。在評價體系設計時要體現不同層級,同級成果實行上限封頂,低水平重復累積不可能形成高水平,抑或實行代表作制度,以此來體現教師的學術水平。但是學術評價是面對省屬高校的廣大教師,能夠取得高水平成果的人畢竟是少數,為了學校整體水平的提高,適當要求數量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對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有重要作用。建立質量數量并重的學術評價機制對鼓勵創新、鼓勵求精、鼓勵以質取勝會產生巨大的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
(三)核心期刊與同行評議相結合
在省屬高校學術評價體系的構建中,對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要注意運用不同的評判標準,應根據學科內容、形式、研究方向進行分類,采取核心期刊與同行專家評價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評價。在專家遴選過程中應落實回避原則,對專家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及客觀性等加強事后評價,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完善評價結果公示制度,允許在一定時間內對專家評價結果提出異議,克服學術評價過程中的主觀偏向性,把學術評價建立在客觀、科學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邱香華,韓云波.回歸論文本位和學者本位的期刊論文評價模型創新——模糊綜合評判法在SCI和CSSCI期刊論文評價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2]田虎.大學學術績效評價:價值原點與機制完善——基于論文評價指標體系的個案分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33).
[3]孫群英,呂厚均,盧秉福,等.地方高校分類學術評價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7,(S2).
[責任編輯? 李金波]